首頁 > 電影

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體現了昆汀·塔倫蒂諾的什麼風格?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

從前,有個好萊塢...

隨性至極的牛仔片

兩位主演和導演昆汀本人(汽車後座)

昆汀·塔倫蒂諾,一位很多人都會用「鮮血」來形容的導演,拍出的《從前,有個好萊塢...》雖然PG-13鏡頭不多,但是也絕不會令你無聊。雖然節奏相比於昆汀的早期電影,《落水狗》、《殺死比爾》和《金剛不壞》,會慢很多,但是它表現的,是另一種境界的舒緩

昆汀動畫形象

為什麼用隨性這個詞呢?因為這部電影不規矩到讓筆者產生了大量疑惑。比如:為什麼電影的前3/4和後面的1/4幾乎沒有聯繫?為什麼電影有這麼多拍攝腳和腿的近地鏡頭?為什麼硬要把瑪格麗特·羅比拉進來拍屈指可數的幾個鏡頭?而且感覺前面的性感嬉皮士搭車情節就是刻意加入為了凸顯最後的結局,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後來細細體悟又有了更多地思考。

《從前,有個好萊塢...》關注的,是一位過氣演員Rick(小李子 飾)和他的替身演員Cliff(布拉德·皮特 飾)。過氣演員為了生計停止飾演英雄,開始飾演反派。但是經過某位知名導演(阿爾·帕奇諾 飾)的點撥,明白自己要停止演這些糟粕,要另闢蹊徑。於是,他飛往意大利拍攝意式電影。準備前往過程中,操著濃濃西部牛仔口音的他們分別在片場和公路上發生了有趣的奇遇:過氣演員找到了更光明的前途,而替身則遇上了惱人的嬉皮士。最後兩條線交織在一起,電影以一場鬧劇結束。

我會選擇把這部電影分為兩個部分:好萊塢奇遇的前3/4和以打打殺殺鬧騰的後1/4,以電影中的「六個月後」為界。

電影分界線

而在前3/4,兩個人的性格特徵的不同,和表現的鮮明對比是這部電影的第一個妙處——也是筆者認為酷似《搏擊俱樂部》的一點。Rick代表著被社會桎梏、不停追求物慾的滿足和被時光蹉跎的軟弱演員,甚至在心事重重時需要流淚,需要盯著鏡子來給自己打氣;而Cliff則代表著不羈、簡樸放蕩的勇敢打手,話雖不多,但是句句致命、拳拳到肉。兩人樣貌相似(不愧是替身),就更強化了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的兩面幻化出來的角色。在電影裡,Rick是牛仔;在生活中,Cliff是牛仔——讓觀眾驚喜地發現:這是一個劇中劇!Rick可以因為自己忘詞而哭泣;Cliff也因為自己老闆的車胎被扎爆三拳把嬉皮士的臉打歪。

替身是過氣演員的司機,對老闆的車無微不至,而替身自己的車則骯髒邋遢;替身雖然飾演著高收入電影,但是自己的品味卻很隨意。儘管如此,他們又被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娛樂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互相影響著,互相支撐著——一個有氣無力,一個有力無氣,但合起來卻把毫無意義的生活變得生動活潑。昆汀是一位鬼才,你猜不准他想表現什麼。說不定,昆汀想通過這部電影詮釋一個人的兩面同時過的生活,一種江湖義氣在社會、規則和金錢都棄你而去時,你的兄弟還在旁邊。兩者看似分離但卻又緊密交織,這樣的趣味性源自昆汀之手。

昆汀的許多部電影中都表現出一種「包裹的正義」。《低俗小說》尤其明顯。拳擊手和黑幫老大鬧翻了,但是在貞操和人格被羞辱時,站到了一起;搶劫犯搶了殺手,但是殺手技術高超,不但沒有還擊,還勸搶劫犯金盆洗手。《落水狗》中,忠誠可靠的黑幫成員可以因為某人為自己擋了一槍而於其他所有人作對。昆汀在暗示我們,正義的履行者和接受者都可以邪惡,但是即使邪惡的人也會做出道德選擇,選擇做出自己覺得正義的事。

魯迅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把人表面的白撕開,給讀者看裡面的黑,再讓世界看到最核心的白。

昆汀也是一樣,他在彰顯一種「被逼出來的正義」,不到一個特殊時刻,黑色中的白色不會顯現。但一旦表現出來,最核心的道義卻是那麼地簡單,令觀眾不禁驚嘆:「這是一種多麼簡單的對比。」《從前,有個好萊塢...》中,也許兄弟倆就要分道揚鑣,也許兄弟倆被前途灰暗所困,但是面對自己討厭的人的侵犯,仍然要共渡難關。

另外還要感謝我的朋友@風中一匹狼告訴了我昆汀對現實扭曲的愛好。在《無恥混蛋》中,希特勒最後被英雄所殺;而在《從前,有個好萊塢...》中,慘遭邪教徒毒手的著名導演波蘭斯基一家倖免於難。而為了突出這一主線劇情,昆汀在電影的結尾用了許多表示時間的提示,讓最後的鬧劇如同刑偵記錄一樣被一一記錄在案。

這一段為了表現即將到來的犯罪場景,專門給予觀眾貌似無用,但是卻有讀偵探小說時的緊張與詳盡。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光線和色彩設計。這部電影中,筆者最喜歡的鏡頭之一就是一個各家店鋪的霓虹燈在夕陽的襯托下打開,長達20秒的平行剪輯。

它電影上切割了白天和黑夜,作用於觀眾心理則代表著一段流光溢彩、繁盛浮華的夜晚即將上演。城市的韻律在短短20秒已悄然改變,即使是最不濟的觀眾也能嗅出其中的貓膩。另外,筆者前面提到的電影分割線。前3/4的佈景幾乎都是白天,而後面1/4則是夜間的鬧劇結局。觀眾完全可以把整部電影當成是同一天發生的!這樣的時空錯覺,我覺得昆導不可能沒意識到,他應該是有意為之,因為他沒有在電影裡放許多煽情的話語與兄弟離別時的苦痛,而且雖然是「六個月後」,但是人物形象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昆導成功了,讓這樣的嘗試大膽而有趣:這場最後一次的兄弟酩酊大醉之夜,看上去既像是六個月乃至演員生涯的總結和終點;又像是疲乏一天後,朋友之間的日常聚會。而恰恰此時,巧合來臨。塑造這樣的觀感,不僅成功地鋪墊了最後的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也與最後的開放性結局很好地配合。

鏡頭語言方面,首先,筆者解答的一下自己在開頭提出的:不怎麼重要的問題:為什麼電影中出現了為數不少的拍攝人物腿和腳(更多情況是鞋)的近地鏡頭?

我們都知道好萊塢三鏡頭是經典的用來表現人物交互的鏡頭組合,但是在《從前,有個好萊塢...》裡,這樣的近地鏡頭是一種全新的嘗試。下圖中的第一第二就不用多說,是為了專場而設計的;而第三張圖就可以略見端倪了。鏡頭由近地端開始跟從人物,慢慢提起,拍攝人物向前深入的畫面。步態是呈現心理活動的重要因素。軟底皮鞋在沙坑裡留下穩固厚重的腳印體現了人物的硬朗堅定。而最後一張就讓近地鏡頭的本真暴露無遺了——一種新的體現力量對比和構圖分量的手法。穿著牛仔褲的腿部和穩定的動態步伐,與裸露的腿部和靜態步伐,兩者力量孰輕孰重不言而喻。近地鏡頭在未來也許會成為好萊塢鏡頭以外的一種表現人物交互的選擇:它更簡單、更穩定、更經濟。

另外,這一組傾斜鏡頭也脫穎而出,十分吸睛。

女孩站在紗門裡面,硬漢站在門外。正反打的點選擇在了紗門外。鏡頭沒有正對著人物,而是選擇了傾斜一定角度,很好地形成了力量對比,並且以一個不舒服的鏡頭姿態提醒觀眾:有事情要發生了。雖然有一層紗門作為屏障,但是仍然抵擋不住硬漢咄咄逼人、破門而入的勢態。

但是,這些創新在筆者看來卻有一股隨性,彷彿隨著時光的流逝,昆汀的掌鏡更加習慣於突破慣例,更加以個人風格一以貫之。雖然近地鏡頭能夠從某種方面表現人物交互,但是它絕對沒有好萊塢三鏡頭關注的神情來得直接;雖然傾斜鏡頭能夠體現力量對比,但是它也是由於兩人身高差的天然對比為基礎。在這些基礎上,這些新鮮鏡頭才能煥發應有的活力。然而,它們到底會不會經得住考驗,成為新的經典鏡頭,只有時間能給我們答案。紀錄片《昆汀·塔倫蒂諾的21年》中,與昆汀合作數次的製片人說:

90年代作者論導演的獨立製片,相當於法國的新浪潮電影。他隨心所欲地打破規則,讓人情緒激動。

昆汀的打破規則還沒有止步於此,將繼續於他的第十部電影,讓我們拭目以待。

關注電影公眾號哦,定期發資源和影評: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