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憑什麼能進2019年度十佳影片?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
幾經波折,我們終於等到了昆汀·塔倫蒂諾的《從前,有個好萊塢...》。
《從前,有個好萊塢...》在戛納電影節首映,放映結束後收獲了現場觀眾長達6分鐘的起立鼓掌,成為了戛納電影節上最長的鼓掌喝彩之一。
觀眾起立鼓掌6分鐘,無論是對於一部電影、一場音樂會還是一次演講,都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但對於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蒂諾而言,六分鐘並不算長:
《從前,有個好萊塢...》
這是一部和導演比起來,演員陣容都黯然失色的電影,儘管影片匯集了男神小李子、皮特和「小丑女」瑪格特·羅比等一眾神級的卡司陣容。
導演昆汀,電影屆大師級別的人物,公認的世界影壇最具創造力的導演之一。
雖說效率不高,27年才9部大銀幕作品,可質量卻很高,電影界叫的上名的獎項,他幾乎都拿了個遍。
11月26日,《時代週刊》2019年度十佳影片名單出爐,佩德羅·阿莫多瓦力作《痛苦與榮耀》登頂,《愛爾蘭人》緊隨其後,昆汀的《從前,有個好萊塢...》位列第三,《寄生蟲》排名第六。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昆汀的這部電影憑什麼能被選入年度十佳?
作為一位「拍滿十部電影就收手」的導演,昆汀每一部新作品都能在影迷中引發熱切的討論。
他的影視作品有個強烈的個人風格,不拘一格、多元拼接的創作思路,獨樹一幟的非線性敘事、奇思妙想的對白、發揮極致的暴力美學、無處不在的黑色幽默甚至是惡趣味,形成了典型的昆汀式電影。
但《從前,有個好萊塢...》作為昆汀的第九部作品,卻是一部「非典型」的昆汀式電影。
「非典型」到什麼程度,就是看完影片之後,你甚至無法用具體某種類型給影片定義。
它的出現,再一次驗證了影迷們對鬼才昆汀的評價:
「昆汀的下一部會拍什麼,誰也猜不到!」
那,《從前,有個好萊塢...》是一個什麼故事?
在說這個故事之前,不如先說一個有意思的事。
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在戛納首映之前,導演昆汀給媒體寫了一封親筆簽名信,表示希望首映過後,觀眾不要劇透劇情。
他在信中寫道:能在戛納與電影節的觀眾分享《從前,有個好萊塢...》讓我無比激動,演員和劇組成員極其努力地創作這個原創故事。我僅要求大家看完片後不要劇透任何信息,以免之後觀眾無法以同樣方式來體驗這部電影。
劃一下重點,不要劇透。
所以這部昆汀親自反劇透的《從前,有個好萊塢...》,到底有多厲害?
下面老孟就從盡量不劇透的方式來聊聊這部昆汀人生「倒數第二部電影」。
《從前,有個好萊塢...》故事背景設定在1969年美國洛杉磯,講述了在這個新老年代交替之際,一個過氣電視演員與他的替身在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末期中尋找自己的出路,以及好萊塢女星莎朗·塔特遇害的故事。
看起來是一條主線清晰的故事,而且根據歷史,莎朗·塔特遇害也是在1969年。
可要知道,導演是鬼才昆汀啊。
根據既定事實進行二度創作,故意模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也是他鬼才的一部分,不然怎麼會有《無恥混蛋》裡在影院被殺死的希特勒呢?
一、反昆汀類型的敘事結構
《從前,有個好萊塢...》最不昆汀的,應該就是它的敘事結構了。
一部《落水狗》,就能將昆汀式獨特的敘事結構完整地展現出來,那就是他別具一格的段落式敘事。
之後更為經典的還有他超越自己非線性敘事而採用環形敘事的《低俗小說》,這部在成熟度上更進一步的作品問世之後驚艷眾人,替他捧回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顯然,從昆汀的首部作品開始,他就已經給自己的作品定下了一個反類型的昆汀類型的敘事結構。
不過這次,昆汀反倒異常的「守規矩」,他沒有在影片的結構上玩「不斷的打破時間線」,而是在大框架上老老實實按正常的時間流逝來講故事。
可他講故事的方式有區別於一般的傳統敘事,沒有我們認為的典型的戲劇衝突,甚至全片沒有主線,沒有人物做事的動機,沒有專為主角設置困境,也就談不上打破。
所以這部對於昆汀而言的「晚期作品」,他在創作上又一次大膽得讓我們大跌眼鏡。
在長達162分鐘的片長中,用了近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通過小李子和皮特所飾演的過氣西部片演員兩人組的視角,給我們描述了一個1969年好萊塢演員的生活畫卷。
這倆人出現的地方其實也不多,大部分時間要麼呆在片場;
要麼兩人一起在家看自己主演的西部片電視劇,再不然就是在酒館裡抱怨好萊塢的世道變了,又或者兩人開著老式的凱迪拉克在街上兜風。
同時在這些場景裡又再次一分為二,一個是以小李子為視角的,另一個的故事線則是以皮特為主。
在小李子的西部片場裡,昆汀花費了大量時間,將片場的每一個角落都展現到極致。
從場景佈置到演員,從化妝間休息區到道具,這一次昆汀異常耐心,用緩慢的運動鏡頭娓娓道來。
甚至其中還有一段感性到傷感的片場故事,在「現場拍攝」中,小李子飾演的過氣電視演員里克和片場裡的一個小女演員聊天。
藉由手中這本小說的故事,說到了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最後忍不住哭了起來。
與其說小李子演的是一個過氣的電視演員,倒不如說他是1969年好萊塢舊時代的縮影。
如何對過去輝煌的自己告別,又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新時代,不僅是里克要思考的,還是那個時代每一個電影人不得不考慮的。
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電影中展現的「現場拍攝」,直接將片場工作流程擺在觀眾眼前,場景細緻真實到讓我們產生「臨場感」。
但與此同時,昆汀又藉由很多的旁白來推進解釋劇情,加上時不時穿插一些具有復古質感的過去影像,讓這份剛剛出現的真實感又有著不少的「間離」。
而影片中的另外一個主演,飾演里克替身的皮特,他是一個身手很好的人,也是一個老實善良的人。
他一方面渴望自己的特技演員的工作能夠有所進展,另一方面他也很認真的做好里克的司機保姆管家兼朋友。
他會接送里克上下班、會幫里克修電線、還會給脆弱的里克以安慰。
還通過他的視角看到了街上嬉皮文化盛行,甚至在一個嬉皮士小姑娘的帶領之下,進入到了「曼森家族」的據點。
在這裡,敘事的可看性和表現形式的跳躍性不再是電影所關注的,反而是1969年的好萊塢生活一躍成為主角。
當看到小姑娘一次次提到「查理」的時候,我們會以為,終於要說到簡介裡提到的莎蘭·塔特的案子了嗎?
但如果你抱著看昆汀怎麼來講述「曼森家族謀殺案」始末的話,那麼肯定會失望。
電影的確出現了謀殺案,「謀殺者」也的確來自「曼森家族」,可它出現的形式卻又那麼出乎意料,讓人意想不到。
具體如何,咱這裡還是不劇透了。
只能說,昆汀將我們對於「曼森家族謀殺案」的固有觀影認知完全打破,用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重新詮釋。
從他在真實的莎朗·塔特一家之外,還安排了虛構的里克和克里夫兩人,讓他們成為了莎郎的鄰居的時候,故事就已經不再是那個故事了。
除了小李子和皮特的人物是虛構的之外,影片中還出現了爭議很大的二次創作的李小龍。
所以在看《從前,有個好萊塢...》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小李子和皮特目睹好萊塢變革的「奇觀」,更多的是通過觀看大量而細緻的生活片段展現,慢慢沉浸在那個舊時代的好萊塢的生活之中。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變革時代,嬉皮文化盛行,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瓦解,新的好萊塢明星紛紛崛起。
二、暴力美學下的柔情
《從前,有個好萊塢...》之所以被稱作是「非典型」的昆汀式電影,其實還不止敘事結構,還有的是電影在暴力上下的筆墨,以及隱藏其中的柔情。
暴力美學幾乎可以說是昆汀電影的標誌,昆汀愛用暴力,也善用暴力。
他的暴力美學,既可以是《落水狗》《天生殺人狂》裡夾雜其中的幽默,也可以是《殺死比爾》里走投無路的絕望。
但無論哪一種,都充斥著刺激眼球的血漿和觸不及防的搏殺,可對於這部《從前,有個好萊塢...》而言,希望再次看到暴力美學的影迷,可能會感到失望。
電影裡除了最後那場不到10分鐘的血漿盛宴,絕大多數時間都是細膩且緩慢的。
在這場持續時間不長的打鬥中,各種戰鬥武器輪番上演,肉搏,刀槍,生物攻擊,甚至還有戲中戲裡的道具都一一派上用場。
雖說是一場戰鬥力嚴重不平衡的打鬥,但一樣看的讓人酣暢淋漓。
也難怪有影迷會說,最後這三十分鐘,我們熟悉的昆汀又回來了。
但就算是那場影片中唯一的暴力橋段,無論是從打鬥畫面的暴力程度,還是從血漿用量上來看,昆汀對《從前,有個好萊塢...》都還是溫柔的。
不僅如此,當我們看到電影結尾時,就更能體會什麼叫做昆汀的柔情。
三、昆汀元素的收集現場
有人說,昆汀有三寶:嘮嗑、戀足和配樂。
在《從前,有個好萊塢...》中,這三寶也一點沒少。甚至於除了這些昆汀元素會出現之外,電影的很多地方還能看到昆汀對之前作品的致敬。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昆汀·塔倫蒂諾會說說「《從前,有個好萊塢...》是我最私人的電影……它就是我的世界」。
影片裡依舊有他對膠片的迷戀;
還有他的戀足癖好,不同人物的美足讓人大飽眼福,甚至連小李子都不放過;
以及對之前影片的致敬,這一幕火燒納粹是不是很熟悉。
同樣的,電影的配樂也是好聽到爆炸。
影片中出現配樂主要分兩種,一個是穿插其中的廣播,另一個則是時代感很濃的音樂。
電影裡好幾處小李子和皮特開著凱迪拉克從片場回家的路上,鏡頭的視角下,作為觀眾的我們就像是坐在了他們的車後座,和他們一起聽著放的很大聲的車載音樂,恍惚間我們好像回到了那個年代。
還有一處是莎郎在家裡做家務的配樂,也是相當迷人,真不知道昆汀去哪裡找那麼多神仙配樂。
就這樣, 1969年的好萊塢生活,在這歡快復古的歌聲中展開了。
其實這不是一部昆汀以往刺激感官的電影,敘事緩慢,雕琢細膩,畫面溫和,但它值得所有喜愛昆汀的影迷二刷、三刷、N刷。
仔細品味過後,或許能明白這封昆汀給好萊塢的情書為什麼能贏得6分鐘的站立掌聲。
青石電影編輯部 | 老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