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昆汀,還是很牛逼啊!!!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昆汀·塔倫蒂諾,這位好萊塢最傑出的怪才導演,曾經立過一個flag:
一生只拍10部電影。
倘若這位大導演不食言(雖然導演圈食言的大有人在)的話,那麼《從前,有個好萊塢...》就是昆汀個人執導的第九部長片。
這意味著——
他的影片真的是看一部少一部了!
儘管影片自上映以來就面臨著爭議,加上一些特殊的原因,導致內地在公映前被撤檔。
但表姐還是覺得有必要聊聊這部年度必看電影——
《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昆汀是表姐最愛的導演之一,這位鬼才導演雖然作品不多,但因其獨樹一幟的電影風格,而備受評論界贊譽。
他並非科班出身,年輕時候做錄像店員的經歷,讓他有機會看了大量的電影,並從中汲取素材。
昆汀的作品經常不按套路出牌,他最擅長的就是「拿來主義」——
從一些經典電影或是冷門老片中取材,並進行二次加工。無論是台詞設計,還是鏡頭構圖,亦或是電影音樂,只要覺得合適拿來就用。
這種拼貼的風格讓昆汀的電影自成一派——
它的作品既不像一般的文藝片那樣枯燥乏味,同時又帶有很多的致敬元素與迷影情結。
再加上昆汀最擅長的黑色幽默,多線索敘事風格,與風格化的暴力美學,讓昆汀的作品具備了一種極致而又迷人的反主流美學風格。
從處女作《落水狗》,到讓他功成名就的《低俗小說》,再到紅遍全球的《殺死比爾》、《無恥混蛋》等作品,昆汀的每一步作品都會成為當年影壇的重磅之作。
而這部最新的《從前,有個好萊塢...》也不例外,還沒上映就被很多影迷奉為年度期待。
目前IMDb評分7.9,全球票房目前也高居昆汀所有作品的第二名,並且入選了《時代週刊》評選的年度十大佳片。
然而相較於評論界的眾口一詞的讚揚,影片的觀眾口碑卻顯得有些平平無奇。
豆瓣7.4的評分,參照昆汀以往的作品,可以算是滑鐵盧了。
造成這種兩極化口碑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影片本身是有一定觀影門檻的。
換句話說,好這口的人可能會愛死了昆汀的這部作品,但不喜歡的人也許會覺得無聊乏味。
要想解讀這部電影,得從這個故事的特殊背景開始說起。
0 1
刺激1969
《從前,有個好萊塢...》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69年,距今半個世紀之前。
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壞的年代」,冷戰陰影、越戰泥潭、性解放運動、種族鬥爭白熱化。
在這一時期的青年們對社會的局勢感到失望,他們沉迷嗑藥與搖滾樂,以叛逆、消極、頹廢的姿態對抗著主流文化,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戰熱潮。
也是這一年,一場無比殘忍詭異的邪教殺人案件,徹底擊碎了美國民眾心中的美國夢。
這起事件就是震驚世界的「曼森家族殺人案」。
在當時,邪教頭目查爾斯·曼森利用自己所鼓吹的邪說,收獲了一大批青年信徒,帶領著一群嬉皮青年們在一處農場過著隱居生活,而曼森本人就是這個團體至高無上的領袖。
為了擴大自己組織的影響力,曼森煽動了幾名瘋狂的信徒,於1969年的8月9日,衝入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位於洛杉磯的豪宅施暴。
這群窮凶極惡的信徒們殘忍殺害了波蘭斯基當時懷孕8個月的妻子,也是好萊塢著名影星的莎朗·泰特,以及四名前來做客的好友,而波蘭斯基則因為當時在歐洲拍片逃過一劫。
這起案件發生之後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並讓自由蓬勃的好萊塢一夕變色。
不少歷史學家認為:這起慘案標誌著美國充滿幻想的60年代的死去。
同樣是在1969年,作為美國文化的代表,好萊塢的電影工業也迎來了變革。
由於電視行業的崛起,傳統的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迎來了瓦解,曾經輝煌一時的西部片遭到觀眾厭棄,而以波蘭斯基爲代表的歐洲電影人,則開始在好萊塢嶄露頭角。
在此之後,科波拉、斯皮爾伯格、馬丁·斯科塞斯等為代表的新銳導演開啟了「新好萊塢時代」。
總而言之,1969年可以說是美國歷史上的重要節點,一個新舊交替的風雲年代。
而這部《從前,有個好萊塢...》正是——
昆汀寫給六十年代好萊塢的一封情書。
在電影中,導演昆汀借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布拉德·皮特兩位虛構的主角,串聯起一幕好萊塢時代風情畫。
將當時西部片的幕後片場、名利場狂歡派對、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運動等,一一呈現。
0 2
從前有個好萊塢
故事開始於洛杉磯的好萊塢,早在五十年前,這裡已是片場林立。
而故事的兩位主角的命運,正是彼時已經在走下坡路的好萊塢電影業的縮影。
由小李飾演的瑞克·道爾頓,曾經是一位紅極一時的西部片明星。
可如今因為西部片的江河日下,如今的他只能淪落到電視劇裡演反派,即將面臨過氣。
從昔日風光無限的男一號,到如今在片場整天被人揍的反派,瑞克失落焦慮卻又無可奈何。
他的經紀人(阿爾·帕西諾 飾),勸說他去西部片還很流行的意大利拍片撈錢。
儘管瑞克內心瞧不上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但現實的窘迫,卻讓他陷入了對前途的迷茫。
他開始沉迷酗酒,精神恍惚,在片場也經常忘詞,演技和精神狀態都早已不復往昔。
而在他身邊唯一能安慰他的是好友克里夫·布茲(布拉德·皮特飾)。
克里夫是軍人出身,職業是瑞克的特技替身,一般片場有危險鏡頭的時候,就需要他。
但因為瑞克的事業不景氣,克里夫更多時候只是給瑞克做兼職司機和維修工。
影片前半段的主線,都圍繞著瑞克和克里夫兩人,講述他們兩個人闖蕩好萊塢的過往。
兩個人都覺察到時代的變化,事業的危機迫使他們得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試圖在在逐漸陌生的好萊塢娛樂圈裡,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兩個角色的人物設計非常有趣——
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互為映像。
表面上——
瑞克是老闆,住豪宅開豪車,演了多年的硬漢牛仔,銀幕形象從來都是高大威猛。
可現實中的瑞克正經歷著中年危機,失意落魄情緒脆弱,跟戲裡的英雄形象絲毫不沾邊。
與之相反——
克里夫雖然在銀幕上只是瑞克的替身,但在現實中卻是不折不扣的硬漢英雄。
這不僅在於他不凡的身手,即使對手是動作明星,會因此惹上麻煩,他也會該出手時就出手。
同時也在於他軍人式的作風和原則。
對待老闆他盡職盡責,會關心多年不曾聯繫的退休老友。甚至連路上遇到姑娘主動投懷送抱,都要問清對方的年齡看是否合法。
很顯然,這是一個作風非常老派且有原則的人,他可以拎得清,也放得下。
所以相比活在焦慮和失意中的瑞克,他才更像是一位活在現實中的硬漢遊俠。
這兩個角色更像是一個人的一體兩面,他們彼此構成了當時好萊塢人的肉體和靈魂。
而除了這兩位角色之間的好萊塢漂泊史之外,該劇的另一條主線就是「曼森殺人案」。
正在瑞克事業陷入停滯的時候,彼時好萊塢風頭正勁的導演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與星運正在往上攀升的女演員莎朗·泰特(瑪格特·羅比 飾),搬進了瑞克所在天堂大道的住宅隔壁。
原本,兩戶人家從未交談與來往,但卻因為「曼森家族」而有了交集。
先是克里夫揍了捅老板車胎的嬉皮青年。後來,瑞克也在醉酒之後,對這群廢青們來了一通深入靈魂的思想教育。
至此,原始的歷史事件的軌跡發生了偏移。
1969年8月的一個夜晚,這群嬉皮青年們闖進了天堂大道,打算幹票大的。被瑞克教育後,他們臨時決定先幹掉瑞克一家。可他們萬萬沒想到,卻遇見到了硬茬。
昆汀在這裡回歸了自己最熱衷的暴力美學,讓嗑嗨了的克里夫用一場癲狂過火的血腥殺戮,輕而易舉地消滅了曼森家族的成員們。
最精彩的是影片的結尾:
原本在現實中極度頹廢的男主角瑞克,拿起了曾在電影中使用過的道具滅火器,作為武器,乾脆利落地燒死了一名嬉皮青年。
這場殺戮戲暴力、生猛、邪典,十足的昆汀範兒。
0 3
爭議與李小龍
關於《從前,有個好萊塢...》,繞不開的是電影中有關對李小龍形象的刻畫引發的爭議。
其中引發爭議的主要片段集中在李小龍與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克里夫,在片場比武的段落。
影片中的李小龍被刻畫得自大傲慢,稱會打殘拳王阿里,還主動挑釁布拉德皮特比武。
第一回合李小龍一腳踹倒克里夫,第二回合卻被克里夫舉起狠狠地砸到了車門上。
這一片段在上映之後引發了爭議,不少觀眾認為有刻意抹黑這位華人功夫之王的嫌疑。
如同李小龍之女李香凝對媒體所說的那樣:
他把我父親的自信扭曲成了傲慢,把他的智慧扭曲成了笑料。這就像我父親當時被白人統治的好萊塢欺負時一樣。
而著名的籃球明星,同時也是李小龍弟子的賈巴爾也抗議道:
我在公共場合也見到過李小龍被一些笨蛋挑釁,他都是禮貌的拒絕,他不是好鬥的人。
可即便遭遇這樣的爭議,昆汀也態度依舊激烈,不僅拒絕刪減,而且拒絕道歉。
這直接導致了影片最終未能在內地如期公映,甚至有很多觀眾稱其涉嫌「辱華」。
就表姐個人看來——
昆汀此舉,當然不妥。
但說到「辱華」的程度,則未免有些過於上綱上線了。
實際上,縱觀昆汀的作品中,從來不乏對於主流權威的解構和顛覆,甚至有時會對歷史和真實人物進行惡搞,這已經成為昆汀作品的特色。
比如《無恥混蛋》中昆汀就讓主角刺殺了納粹元首希特勒一樣,站在這個角度上考慮,昆汀對於李小龍的詮釋或許也是為了去傳奇化、突出其「人性」。
當然,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一旦過度惡搞就會讓人感到不適。
昆汀對於李小龍這個人物形象的描述,確實有失偏頗,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你不能接受,表姐也支持,畢竟任何人都有選擇的權力。
但除去這些戲裡戲外的爭議,電影不失為一部優秀的作品,值得影迷細品。
0 4
電影是我一部分回憶
昆汀曾經在採訪中公開聲稱過,《從前,有個好萊塢...》就是自己的《羅馬》。
這部電影就是我的一部分的回憶,可以這麼說,它對於我而言的就像《羅馬》之於阿方索·卡隆。
表姐在之前介紹《羅馬》時曾寫過,這部影片是導演阿方索·卡隆的童年往事,電影帶有一定的自傳回憶性質,充滿著濃濃的鄉愁和懷舊氣息。
從這個角度不難理解——
《從前,有個好萊塢...》其實是作為導演的昆汀的一次浪漫狂想。
一方面,昆汀的風格一如既往的強烈,並表現在電影中的方方面面。
常言道,昆汀電影有三寶:
話癆,足控,配樂叼。
《從前,有個好萊塢...》中,這些昆汀式的元素依舊被反複使用。
尤其是昆汀的戀足癖愛好,簡直有增無減,動輒將女演員的腳懟到攝影機的鏡頭前。
而另一方面,電影雖然是根據「曼森家族殺人案」而改編,但劇情又不局限於案件本身(以下有劇透)。
昆汀對於這部電影的拍攝,可以說是非常任性且自戀的。
影片的敘事被簡化到了極致,電影放棄了傳統好萊塢的商業大片快節奏、特效、戲劇化,反而以片中幾個人物為敘事主軸。
整個電影的三分之二都在講述小李和皮特他們的日常零碎的片場日記和生活,最後交織在一起,半真半假地側寫那個年代的好萊塢。
對於導演昆汀而言,他更想要還原和呈現的是那個屬於舊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在電影中,主角們可以住在大導演波蘭斯基的隔壁,與好萊塢巨星史蒂夫·麥奎因談笑風聲,去重演那些西部片的經典橋橋段,甚至是最終改變歷史,挽救了那場慘絕人寰的慘案。
這位56歲的電影老頑童,利用電影在銀幕上造夢,用自己的浪漫狂想,把時空搬到1969年的洛杉磯,替自己的童年以及那個時代的好萊塢,改寫了一段童話故事。
影片最浪漫的,最溫柔的,無疑是結尾的最後一幕:
一場血腥至極的大屠殺過後。原本在真實歷史中,應該慘死的莎朗·塔特,終於注意到了鄰居瑞克,並邀請瑞克來家裡做客。
當面前的大門緩緩打開,瑞克大踏步地走向了院落深處。
影片,至此落幕。
這個結尾可以說是神來一筆。
舊的時代註定終結,而新的時代和機遇正在等著他們。
當瑞克信步走進波蘭斯基的院子,也是在向那個輝煌一時的黃金年代做告別。
好萊塢的往事,注定會像一場夢一樣,隨風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