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星際救援》影評:形散神不散,從一明一暗兩條主線分析星際救援的劇情設置
星際救援影評可以說是2019年看過的最好的一部電影,也是迄今為止最喜歡的太空主題電影。想不到在一向自詡文藝的豆瓣都評價這麼低,好多說情節凌亂人物單薄blabla,在我看來除了最後幾十秒強行HE,劇本安排近乎完美,全篇沒有閒筆,牢牢結合在兩條主線之下,而且多處細節的交相輝映,即好似文學上的互文,又彷彿音樂上的複調。
下面詳細分析一下影片的兩大主線:以男主「弒父」之旅為主的明線講述故事;以尋找地外生命為主的暗線承載電影的主題-「對所謂‘Ad Astra’這一傳統太空母題的質疑與反思」。很多對影片的批評其實都是來源於對這兩條主線的理解偏差,這些偏差既有一部分觀眾閱片不夠認真的問題,也有導演的一些小失誤。
1. 男主羅伊的「弒父」之旅
「弒父」作為西方文藝作品的一大母題,很難再出什麼新意,這條線也確實很工整,基本不過不失。可惜在男主並沒有真正「弒父」這一反高潮的設置上略有失敗,這也是電影我唯二不滿意的地方(結局幾十秒是另一個),雖然避免了家庭倫理大劇的狗血劇情,使電影疏離克制的基調得以維持,但是極大破壞了人物邏輯和觀影情感的連貫性(這個後面詳細討論)。這樣做直接削弱了「弒父」主題,以至於有些對這一母題不夠敏感的觀眾居然把電影歸結為「小蝌蚪找爸爸」式的親情劇,繼而批評電影裡的「塑料父子情」,這個鍋導演得背。要區別這條主線到底是「弒父」還是「尋父」可以看兩點:男主與父親是否有在感情上達成和解;父親的形象在崩塌後是否有重新建立。兩點我都認為是沒有,這類情節的缺失也是很多觀眾覺得電影虎頭蛇尾的原因,但這恰恰是導演為了凸顯主題的有意為之。
說完了缺點,再說優點,首先就是男主對父親從「愛恨交織的崇拜」,到「逐漸認清真面目的掙扎」,再到最後「堅定‘弒父’決心」與影片冷-暖-冷三色調轉化的呼應。
第一階段主要是塑造男主冷靜疏離,缺乏人類感情又無一失誤的人設,所以輔以讓人鎮靜的冷色調。在這個階段父親的形象是很高大的,而男主則一直活在父親的陰影下(幾處點出男子父親的英雄事蹟,以及年輕宇航員對父親的崇拜)。男主一邊為父親的拋棄受傷,一邊不由自主的追隨父親的腳步(成為宇航員、性格也宛如父親的翻版)。
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的轉折點在男主看到父親的好友給他的短片時,這時男主開始了對父親的懷疑。之後連接了非常重要但是被大多數人忽略甚至詬病的「猩猩殺人事件」,其中猩猩對人類的襲擊是男主弒父的序章(猩猩-人類為什麼對應男主-父親在暗線再仔細分析)。如果在之前還只能歸結為「尋父之旅」,之後男主關於猩猩的「憤怒」的大段獨白標誌著男主在潛意識中的弒父意象的開始。要注意的是雖然影片在男主到達土星之後色調才整體轉暖,第一個標誌性的暖色出現正是猩猩在艙內降壓後噴濺在玻璃窗上的鮮血。
在此之後,男主到達土星色調也轉為代表焦躁與煩悶的紅色為主,這個色調既有客觀的支持(土星的鐵紅色底色),也有男主主觀的感受(在土星地道中第一人稱視角時的紅色濾鏡在視角轉回第三人稱時濾鏡突然切回中性色,這時候其實是在提醒觀眾地道的紅色是男主主觀的「眼」看到的,並不是客觀存在的),還有導演為了影片基調統一的刻意設置(發送語音時的吸音材料做成紅色在實際中並無必要,comfort zone的紅黃相間的大花更是完全不comfort,這裡也可以看出導演的傾向:科學性是為藝術性服務的)。在這一階段的最後,男主發現父親的真相,完成了理智上的弒父決定,但是在感情上與父親的決裂還要等到下一階段。
在第三階段男主決心弒父之後,色調也馬上轉冷,但是感情上仍然無法完成與父親的決裂。所以在進到飛船後的關鍵一幕是:一邊是父親最愛的黑白歌舞片(懷舊,與父親的情感),一邊是被父親謀殺的宇航員的漂浮的屍體(冰冷的現實,父親形象坍塌的表徵),這其實是在提示觀眾男主理智與情感的掙扎。而要一直到男主父親對男主說「你和你媽對我來說什麼都不是,我沒有一刻想過回去」,男主終於流淚的時候,男主與父親在情感上的決裂才終於完成。
在這個時候,男主在潛意識,理智上,情感上都先後做好的弒父的準備,我作為觀眾,也醞釀好情緒,就等著高潮來臨,情感爆發了。結果......媽呀放了個啞砲……我不是反對這個反高潮的設定,相反還很驚喜,但是這個剪輯,這個前後邏輯也是太屎了,莫名其妙就一起逃離飛船了,莫名其妙男主爹就去自殺了,連一點點前後承接都沒有,簡直猝不及防,我非常懷疑導演這時候沒錢請剪輯師了,換了個臨時工亂剪一氣。
最後要補充的一點是男主與父親的呼應,這點其實很明顯,特別是男主為了去殺父親,誤殺了飛船內的隊友,並主動關閉了飛船的通訊設備那一段。「凝視深淵時,深淵回以凝視」,男主與父親抗爭,也終於成為了父親那樣的人。所以我覺得結尾處刪掉男主的「人性回歸」和「與前妻和解」的那段內容,而簡單的用男主做心裡測試的場景做一個開放式的結尾無疑更好。
2. 尋找地外生命失敗所承載的哲學反思
要理解「利馬計劃」的暗線首先要搞明白的是導演到底想通過這部電影表達什麼觀點。很多人以為是「回歸」,「家庭」,「憐取眼前人」,所以覺得這是一部純討論男主內心感情世界,只是披上了科幻外衣的文藝片,覺得電影格局小。我覺得這種理解就算不說錯吧,起碼非常片面,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導演表達的主題,可以歸納為「所有試圖用外部力量解決內部問題的企圖必將失敗,所有以為來自於外部的危機最後都會發現來自於內部」。這麼說可能有點拗口,下面就分別分析導演都通過哪些看似零散的情節支撐這一其實高度統一的主題,即擴張/內向的文化傾向之爭,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影片反烏托邦,反科幻套路,反太空歌劇,因為過去的太空題材科幻片幾乎都是科技爆炸、自信高度膨脹下的文化擴張思潮下的產物。
2.1 所有試圖用外部力量解決內部問題的企圖終將失敗
首先體現這一主題的自然是「利馬計劃」失敗,對應著「向‘超人’(外星人or神)尋求解決的失敗」。有意思的是人類對外星人搜尋的代表人物「男主父親」同時也在片中多次提到神,我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巧合。人類因為孤獨感,孜孜不倦的探索地外生命,為此不惜耗費巨資,犧牲無數人,遠去海王星也要尋找另一個高等生命的存在痕跡,但其實這個所謂外星人根本不存在,豈不是莫大諷刺?而在觀眾席的我們,是不是也從影片開始就一直在默默期待著外星人的出現,起碼我是這樣,雖然理智覺得這部電影裡是不會出現外星人的,但是在知道利馬計劃,男主父親的飛船神秘失蹤又引起「電湧」災難,以及遇到求救飛船的時候我仍然一再的動搖自己的判斷,這就是過去外向型的太空電影為我們培養出的觀影習慣(比如猩猩殺人事件的前期是不是有點異星覺醒的感覺?),而導演正是要打破這種觀影習慣。
然後是看似游離於主題的月球場景,對應著「向科學尋求解決的失敗」。男主在去到月球的路上一條毛毯要125美元,無處不在的廣告,月背的「飛車」黨,都在昭示著科技的發展無法解決人性的問題,哪怕遠到月球,太陽底下無新事,烏托邦仍然不存在。
再然後,發出「May Day」信號的飛船無一人獲救,還害死了一個救援人員;男主試圖找尋父親得到答案,卻害死前一段旅程的夥伴,目睹業已瘋狂的父親走向自我毀滅,除了背上人命債,他沒有得到我們一直所期望的自我救贖(忽略最後十幾秒)。
2.2 所有以為來自於外部的危機最後都會發現來自於內部
首先要提我認為是絕佳創意乃至全片靈魂的「電湧事件「的原因設定,居然被嘈不符合科學我也是醉醉的,文藝上的事需要科學來批准嗎?(不是說可以隨便胡編亂造的意思......)我記得之前看過一個說法,三流的悲劇是有壞人;二流的悲劇是有突發的事件;一流的悲劇是既沒有壞人,又沒有突發的事件,所有好人沿著自己的軌道,不可避免的走向那個悲劇。而「電湧」源自於利馬飛船這個向內歸因的設定,把電影從二流拉到了一流,導致全人類遭遇困境的不是外星人,不是什麼突發的宇宙磁暴,恰恰是人類自己派出去的飛船,是人類頂禮膜拜的大英雄,是人類對地外生物的渴求和沉溺。正是這個設定,才讓影片具有諷刺與反思的力度,以及作者敘事的文藝內核與人文關懷。
第二個神來之筆是彷彿很突兀的「猩猩殺人事件」,在剛看到主角一行進入飛船,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期待著什麼驚天大陰謀,甚至是異形的出現,但是結果卻是」實驗室動物出逃「導致的悲劇。所有企圖外部歸因的預期都被無情打破,失事飛船的悲劇源頭恰恰是來自自身。這整件事除了進一步強化」外部歸因的失敗「之外,更重要的是「猩猩-人類-外星人」與「男主-父親-外星人」形成了關係上的互文,又與「前妻-男主-父親」形成了三重呼應,父親無視近在咫尺的妻兒,卻沉迷於外星生物,像不像人類一邊宣告著自己的「孤獨」,為此不惜耗費無數資源去搜尋地外生物,卻完全無視成千上萬的「地內生物」,哪怕是在物種上與人類最為接近的猩猩,也是被人類圈養作為實驗品。所以猩猩殺人後理所當然的引爆了男主的一個情緒點,在有了之後的打斷獨白,而同時,男主一邊把自己比作猩猩,對它被拋下的「憤怒」感同身受,另一半他也無視自己的妻子與身邊的同伴,這又與男主的憤怒形成微妙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