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除了黑李小龍,這部片子還有什麼?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大家好,我是戴著眼鏡拿著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說到鬼才導演,你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個人是誰?克里斯托弗·諾蘭?還是提姆·伯頓?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昆汀·塔倫蒂諾。
昆汀的最新作《從前,有個好萊塢...》,原定於10月25日內地上映,卻在上映前一天遭撤檔。這已經不是昆汀的作品第一次被撤檔了。2013年,《被解救的姜戈》就因為男主「露大鳥」被緊急撤檔,留下了「檔期一分鐘」的院線神話。
《從前,有個好萊塢...》是昆汀的第九部導演作品。如果他那句「此生只拍十部電影」的諾言作數,這就是昆汀導演生涯中倒數第二部電影,真是看一部少一部。這部《從前,有個好萊塢...》都說了些什麼往事?故事發生在洛杉磯,時間背景是瞬息萬變的1969年。在那個風起雲湧的變革時代,嬉皮文化盛行,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土崩瓦解,新星層出不窮。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電視明星瑞克·道爾頓。他的長期合作替身——是由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克里夫·布斯。兩人決定乘著這股東風踏入陌生的電影圈,在好萊塢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昆汀將故事分割為三條線:中年小李子的瓶頸期;替身演員勇鬥邪教;退休豔星的產後抑鬱。電影裡,瑞克作為成名已久的電視劇明星,經常在西部片裡出演大反派,戲路越走越窄。現實生活中他敏感脆弱神經質,抽菸喝酒愛燙頭,會因別人指出他事業的瓶頸而哭泣。
他抓住一切機會證明自己,最後為了事業而娶了他最瞧不起的意大利人,還打算勸退跟了自己9年的替身拍檔。相比之下,大概是因為沒有偶像包袱,替身克里夫活得更加隨性:他在好萊塢摸爬滾打,又好像一直游離在好萊塢電影產業之外。更多的時候他扮演瑞克的司機、保姆、修理工、媽媽桑之類的角色。
克里夫姿態永遠都很輕鬆,自己因殺妻傳聞而接不到戲,他看起來也不是很在意。自我介紹時,他只會說「我是瑞克·道爾頓的特技替身」,他只是瑞克的影子。他重情重義,穿越十幾名嬉皮士的圍攻,只為確認八年沒見的老朋友「有沒有受欺負」。
相比之下,大導演波蘭斯基的妻子莎朗·塔特的支線則有些無趣:她是一位優雅美麗大方的年輕女演員,卻因為種種原因接不到戲,為了爭取更多機會而涉足情色電影。
懷孕後她被迫中止了自己的演藝事業,沉湎於好萊塢的美夢和對丈夫的愛。但丈夫為了拍電影長期在外奔波,這讓本就鬱鬱不得志的她患上了產期抑鬱。關於劇情我只能透到這兒,這部電影真的經不起劇透,再多說一句就都抖光了……《從前,有個好萊塢...》已經被《時代週刊》評為2019年度十佳電影,爛番茄指數85%,口碑不俗。
但是在豆瓣,它的評分只有7.4分,遠不及昆汀拍攝的前八部電影的均分8.2分。
造成中西方觀眾評分差距的最大原因在於內核。正如昆汀自己所說,這部《從前,有個好萊塢...》是繼《低俗小說》後,他個人風格最強烈的電影。電影通篇都是對上世紀六十年代好萊塢的致敬和緬懷。片名致敬了「往事三部曲」,影片中瑞克主演的西部片是在致敬「鏢客三部曲」,書店出現的馬耳他之鷹是真貨。
怎麼樣?是不是根本聽不懂我在說什麼?因為這些致敬和感情是建立在好萊塢文化背景之下的,我們這些觀眾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啊!怎麼對六十年代的黑白電影如數家珍,去哪兒和好萊塢黃金年代找共情啊?在寫這篇圖文前,查閱資料的時候,我就曾有過這樣的疑問:我這樣費勁吧啦地查資料,真的會有人看嗎?會有人對這些生僻的知識感興趣嗎?曲高和寡,分數-1 。說到評分,又不得不提到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李小龍事件」:《從前,有個好萊塢...》中替身克里夫和李小龍有一處打鬥戲。「李小龍」大放厥詞,稱自己能把拳王阿里打殘,卻在幾分鐘後被不知名替身暴打。
該片段曝光後,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表示抗議。她甚至可以接受李小龍被替身演員打敗,但其狂妄自大的形象與現實中謙遜有禮的李小龍完全相悖。我們都知道昆汀是李小龍的粉絲,不然他也不會在《殺死比爾》的結尾處,安排女主角穿上李小龍的經典戰服。
可無論是為了喜劇效果,還是藉李小龍進行自我諷刺,都不能當做侮辱逝者的藉口,這一點怎麼洗都洗不白。分數再-1 。在視覺呈現上,昆汀的電影裡永遠不缺血漿。血腥暴力能帶來最簡單直接的感官刺激,昆汀的暴力美學吸引了大批擁簇。可以說大部分狂熱粉都是衝著殘肢和血漿來的,這些粉絲卻在《從前,有個好萊塢...》的評論區裡倒戈相向。因為《從前,有個好萊塢...》大幅縮減了血腥暴力鏡頭,全片一共171分鐘,在最後17分鐘前我居然都沒見到血,這味兒不對啊!是昆汀忘買血包了嗎?我要是鐵桿昆汀迷,我也想打低分了。分數再再-1 。
但昆汀絕的地方遠不只是撒血漿,會撒血漿的導演那麼多,為什麼獨獨是昆汀成名?因為他敢在緊張的殺人環節,安排一場十分鐘的話癆戲。
因為他的電影構圖,精美到隨便截一張都可以塞進教科書。
因為他的電影配樂都是從黑膠裡翻出來的陳年經典,我放張圖,你說有沒有聲音就完了。
因為他的敘事回環足夠燒腦有逼格。
呃……《從前,有個好萊塢...》除外。與以往的風格大相逕庭,《從前,有個好萊塢...》的情節很鬆散。前三分之一的內容,更像是昆汀童年回憶的碎片拼接,最後的高潮來得又晚又短,我還沒脫褲子,你就結束了。尤其是莎朗·塔特的支線,放在這部電影裡顯得很多餘,把它刪掉不行嗎?不行。因為這條支線,才是昆汀真正想要的。它的背後,是每一個好萊塢影人心裡的隱痛,黃金時代的一塊汙點。曼森家族殺人案。
案件發生在1969年8月9日,受害者是好萊塢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一家。波蘭斯基的妻子女星莎朗·塔特在內的四人被兇手殘忍殺害,波蘭斯基在外地拍攝逃過一劫。懷胎八月的莎朗·塔特整整挨了十六刀,腹中胎兒幾乎被剖出。變態的兇手甚至還在門上用血寫了一個字:Pig。這起慘絕人寰的好萊塢血案轟動美國,登上各大媒體的頭條。案件的兇手最終被鎖定為邪教頭目「查爾斯·曼森」。他原本是個三流音樂人,受嬉皮士文化啟發,創造了知名邪教「曼森家族」,以毀滅世界為終極目標,不斷慫恿教徒發動恐怖襲擊。
大家想必都記得,昆汀在《無恥混蛋》的結局,安排兩名士兵將德軍頭目一網打盡,提前終結了二戰。昆汀熱衷於用自己的方式改寫歷史——這是他的電影,他說了算。
面對曼森家族這種用暴力摧毀好萊塢美夢的人渣,昆汀選擇以暴制暴。他讓磕嗨了的無名替身演員,用一種戲謔的態度和最直接的暴力,將震驚好萊塢的謀殺案消解於無形之中。
這是昆汀極少見的,在電影中用暴力詮釋溫柔。因此有人說《從前,有個好萊塢...》是昆汀獻給好萊塢的一封情書。其實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他送給克里夫這樣為電影奉獻了青春,卻消失在浪潮中的電影工作者的一首安魂曲。好萊塢黃金年代的迷夢終將醒來,互聯網的出現大大加快了它的步伐,網飛、迪士尼、亞馬遜、apple+……層出不窮的流媒體進入電影市場,瓜分這塊本就不夠大的蛋糕。
就像瑞克從電視圈初入電影圈的各種水土不服。很多電影工作者難以適應流媒體製片的快節奏,好比拍院線的團隊突然俯衝拍網大。儘管質量良莠不齊,但各大流媒體平台的崛起,客觀上為電影工作者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電影市場也不再是幾家獨大的場面。
這看似是劣幣追逐良幣,實際上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新鮮血液的加入,總會讓電影市場煥發新生。只要有懷著電影的熱愛,總會萌生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屬於這個時代的電影夢。拜了個拜。 除了黑李小龍,這部片子還有什麼?除了黑李小龍,這部片子還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