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黑水風暴》影評:孤膽英雄真的能拯救世界嗎?
黑水風暴影評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據十二月初報出的疑似情況,至今已經快兩個月了。在這短短的幾十天中,國家從呼籲民眾減少外出,到全國多地封城、趕修醫院、延遲開學......等一系列的舉措,及昨晚在線等來的WHO宣布此次疫情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都讓我深深地為祖國捏一把汗,每一個人都從開始的不太在意,而逐漸地重視和關注起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只要是醫護人員幾乎是第一時間衝上疫情前線,每天醫院發放給他們防護的裝備和尿不濕。下班時,他們從防護服中脫離出來的皮膚,不是泡發,就是被防護工具擠兌變形。而我呢,能為當下所做的事情,就是盡量減少和外在接觸,以此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看電影和閱讀書籍成了很好打發宅家時光的方式。今天談談《Dark Waters》這部電影。
電影是基於Nathaniel Rich在《紐約時報》上發表的文章《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t’s Worst Nightmare》,圍繞律師Robert Bilott展開。他擔任辯護律師長達8年,以一己之力面對化工巨頭杜邦公司提起了環境訴訟。這場官司揭露了幾十年來杜邦公司化學汙染的歷史。
根據現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通常都會令人肅然起敬。這些化學汙染不僅存在於電影裡,據不完全統計,地球上的每一個生物的血液中,包括百分之99的人類都存在著受PFOA的汙染。科學小組的人在研究過程中,和這種物質的接觸是導致當下全世界六種嚴重疾病(腎癌、睾丸癌、甲狀腺疾病、先兆子癇、高膽固醇、潰瘍性結腸炎)形成的重要因素。因為孤膽英雄Robert Bilott的不懈努力,他讓杜邦公司先後給小鎮上生病的3535名患者以經濟補償,但是化學汙染所帶來的改變,至今仍在延續......
以上是電影結束時的截圖,真實數據帶來的震撼,讓我不尤想起很喜歡的《The Dark Knight 黑暗騎士》中的一句台詞:the truth isn 't good enough. Sometimes people deserve more.Sometimes people deserve to have their faith rewarded.(真相不是那麼好,有些時候人們理應比真相得到更多,有些時候人們的信念理應得到回報。)先拋開導演是否會對主角Rob有太理想化的美式英雄主義渲染,那種以一己之力對抗一家巨頭產業乃至整個政府,需要多麼強大的毅力?長達多年的堅持,從為弱勢群體維權,成為民眾心底的英雄,再到多年等待無果,受到他們的質疑和抨擊,來自由上至下的壓力,科學小組方面調查的杳無音信,Rob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少年派,無從逃離,唯有繼續賣力,向起初認定的方向划去... ...
該片的導演Todd Haynes曾執導《Carol》。不溫不火地表達深厚的情感,是我所理解這個導演在表達情感時的一種風格。但這種娓娓道來的力量,很綿長,像樹根深深地扎進心底。導演很好地把控著敘事節奏,希望-失望-再提起希望-再接受失望......所以,在電影臨近結束前,Rob這樣說道:
基於這樣多年周而復始的失望,當他在加油站碰見那個調查中得知因化學汙染而只有一個鼻孔的Bucky Bailey時,他鎮住了,現實將他從瀕臨絕望的邊緣拉回。重拾初心與良知的他,再次回到法庭上,繼續做那個為弱勢群體申辯維權的孤膽英雄。
電影的另一個感動之處在於Rob妻子及上司給予他最大可能的支持。妻子Sarah在Rob因承擔壓力過大,被送去醫院後,在急救室告訴上司Terp,Rob長大的時候搬了10次家,直到他來到了Taft,Taft對他來說遠遠不只是一個律所,而是他安頓下來的家庭。Sarah說:」他願意犧牲他的工作和家庭,只為了一個陌生人。我不知道這是什麼,但這絕不是失敗。」而上司Terp在律師事務所的會議上,告訴所有的律師們:「如果做得不對,我們就要把他們繩之以法,這樣才能建立起對體制的信心。」
孤膽英雄真的能拯救世界嗎?
這是我觀看完這部電影後,一直浮現在腦海中的問題。在突發公共事件到來的時候,不要說一個國家,就算只是個人都會忍不住地想要去規避。做到準確、客觀、公正且平衡地去面對事實,其實是與人性本能相抵觸的。人想要塑造自己,想要對他人作出評價,想要表達自己篤信的觀點,但這種基於情緒的表達,在若干年後回首,是否就會是「最後落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感覺,一無所有,既看不到他人,也看不到自己,因為這所有的一切里,並沒有生命的實質。感謝這個世界上總是有那麼一些層出不窮的平凡小人物,他們憑藉自己的執著推動著這個更多的人群去做一些非做不可的事情不可。這不僅僅是指向一種具體的權利,而是指向很多各種層面的權利,包括向無知妥協的權利。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燈火。我想,這就是孤膽英雄存在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