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仲夏魘》影評:站在質疑和認同的邊緣不斷下墜

仲夏魘影評

這幾年好萊塢為數不多的新人導演,在首部處女作得到了關注和口碑之後,都紛紛交出了新作品,例如 Get Out 之後的 Us。今年《遺傳厄運》的導演,隔年就交出了第二部作品《仲夏魘》同樣由慧眼識珠的A24出品。

多倫多7月2日週二超前放映場,座無虛席,滿場的恐怖片愛好者,不乏一些可愛(胖胖)的宅男們,全場用外套捂臉觀片,搞得我都不好意思在指縫中看電影了!

不一樣的恐怖片,不僅僅是恐怖片

話說阿里·艾斯特的兩部作品看下來,其實他的恐怖電影正確打開方式,真的不是在指縫中觀看。而是直視每個你不敢看的瞬間,因為他一定會反其道而行之,在你覺得恐怖畫面要來臨時,其實什麼也沒有。(捂臉就後悔)

這才是阿里·艾斯特的「特異功能」,也是吸引了很多硬核恐怖片和非恐怖片影迷的原因。因為他的電影打破了傳統的嚇人模式,你擔心的 Jump Scare 一概沒有,驚悚點的出其不意或者延遲,讓人有了全新觀感,也有了新的觀影體驗。

阿里·艾斯特兩部電影,都被譽為,不僅僅是Horror Movie。就連導演自己在採訪裡,都很難用一個詞,或者傳統意義上的電影類型,來給自己的作品加上一個標籤。

這部《仲夏魘》被導演阿里·艾斯特譽為黑暗童話 Dark Comedy,以及分手電影 Breakup Movie。從視頻採訪裡可以感覺到,導演本人有一點點的「口吃」,常常需要演員救場回答問題。

這位音樂學院出身的導演,雖然有點言語上的阻礙,但並不影響他的視覺表達。他對電影配樂獨到的品味,以及生活中尷尬橋段的演繹,絕對是電影裡的神來之筆。

這部《仲夏魘》將是你看過的,最「明亮」的恐怖片,最「搞笑」的更恐怖片,以及最「打破當代社會道德底線」的恐怖片。

每件事情,每個人物,每個關係,都隱藏著兩面性

電影開始後的第一個轉折點,導演用了鏡頭畫面的倒置,看起來是畫面的顛倒,公路在天上,天空變為了地平線。現在回想起來,這裡也是劇情的分割點,從此人物,事情,關係的兩面性,都開始逐漸走向了一個模糊邊緣。而恐怖的另一面,也隨之展開。

整部影片的主題,圍繞著瑞士鄉間的夏日祭祀活動。在進入封閉的村落之後,導演故意放出了很多奇怪的線索,讓觀眾在不斷的觀看和抽離之間,反復質疑自己的認知。

在理解和抵觸之間,不斷搖擺。彷彿在進行一項心理測試,從現代社會學研究,到悠久的民俗文化,面對眼前發生的事情,你到底會站在哪一邊?

影片的女主角,也在電影一開始,就為這部恐怖片,定了下兩種不同的基調。一個是遭遇家庭創傷的女主尋求男友安慰的普通愛情故事。一個神經病女友糾纏男友的劣質戀人關係。到底女主角Dani 是不是有精神問題,還是她僅僅是一個受害者,觀眾也一時間難以判斷。

Dani 的男友 Christian 正是代表了觀眾這樣的心理,舉棋不定,又不捨得離開女主,猶豫不決。於是劇情繼續,順勢就帶著女主角 Dani 一起來到了瑞士鄉間做田野調查。

兩個人的關係,也從有隔閡的戀人,走到了背叛分手的地步。影片中,每個人物之間的關係,都經歷了兩面性的轉折。

大到村民和外來人,小到這些美國來的社會學大學生,為了研究內容的撕逼。可謂是都是說變就變,恐怖的氣氛,也是由內而外地開始滲透。畢竟昨日的好友,今日可能就會成為陷害你的人,昔日的戀人也一樣。

跟隨社會道德,跟隨內心情感,看虛偽的文明如何被信仰粉碎?

整部電影感覺「高級黑」社會學青年,美其名曰社會學調查研究,企圖用「科學」的方式來理解和總結民間風俗習慣。其實殊不知,人家就是一群亂倫的信奉者和變態殺人者。但是你究竟可以目睹這樣的事情多久?以及相信自己會置身事外多久?

我們都說世上沒有鬼,都是人作祟。阿里·艾斯特的電影,充分體驗了「人」的可怕。這部《仲夏魘》裡絲毫沒有鬼魂的蹤影,而是充滿了微笑的人。

燦爛的陽光和美麗的鮮花充斥著畫面,村民口中的「傳統」和看不懂的「天書」不斷迷惑的耳朵,敲打你的內心。他們將72歲以上的老人「回收」,將外來者剝皮,燒死,獻祭。

施暴者完全是在最美的季節裡,用最美的方式,殺掉你。直到最後,連觀眾也覺得,這些可惡的外來者,確實應該得到懲罰。導演成功地讓觀眾逐漸產生移情,甚至開始試圖去理解這個詭異的習俗。

女主角Dani,作為觀眾的共情鏈接,讓觀看者感受到痛苦,悲傷和恐懼,都是通過女主角的行為和情緒。而外化的呼喊和悲鳴,以及村民們的共情放大,更是讓觀眾也放大了自己的通感,感受到女主角為何逐漸融入了這個群體,站在了自己男朋友的對立面。

打破"遺傳厄運"的自我回歸

相比《遺傳厄運》,這部《仲夏魘》的故事,也起源於家庭的不幸。導演自述《遺傳厄運》講述的是一個 Family Disfunction 家庭關係的失序,而《仲夏魘》是成人黑暗童話。如果你也曾經迷失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裡,那麼也許你也有可能被這個封閉的社會吸引。

女主角Dani在現實社會裡,被男票的朋友們視為需要心理醫生的病人。如果把女主想象為《遺傳厄運》裡的家庭成員,是有著家族神經病史的個體,那麼她的姐姐和父母的離去,是否也暗指她的精神,確實比普通人,更容易波動、崩潰和失常。

如果放到現實社會關係裡,她的朋友和戀人關係,都是岌岌可危。但是當她最後融入了這個瑞士的村落,反而找到了可以共情的兄弟姐妹,得到了內心的慰藉,釋放了內心的愉悅,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不再是普通社會裡的異類,而是成為了群體裡的一員。

電影也在Dani的會心一笑中結束,可謂是一場內心轉變的大戲。影片在最明亮的夏日,最色彩斑斕的慶祝活動中,拍出了一種未知的,複雜的內心旅程。

那種恐怖不是來自死亡,而是來自未知,來自不知道自己會走向何處的心理恐懼。

我會變成殺人犯嗎?是痛苦的悲傷,還是開心的殺人?究竟哪個才是最真實的自我?

這部電影用明亮色調和黑暗主題的反差,來展現人類情感的複雜性,那種痛苦和喜悅的交織,真的是令人感受到「仲夏夜的高潮」!

這部電影雖然視覺上沒有《遺傳厄運》那麼黑暗和嚇人,但是用手繪插畫來講述恐怖的儀式,也是建立了一套特殊的恐怖氛圍。推薦給不喜歡鬼片,但是希望體驗不同恐怖類型片的觀眾。

豆瓣專欄作者:小玄兒

《看電影》《環球銀幕》撰稿人

新浪微博 @多倫多影迷小玄兒

微信公眾號:小玄兒的電影漫談與推薦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