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星際救援》影評:目標星辰大海——
星際救援影評
目標星辰大海——《星際救援》
今天聊聊電影《星際救援》。
片名Ad Astra (2019),別名星際救援(台) / 星際任務(港) / 星際探險。
《星際救援》是導演詹姆斯·格雷關於人類文明是否孤單的一種思考。人類是否是宇宙唯一存在的文明,為了探求搜尋外星文明生物是否可以無視人類的身份,以及如何再重新認識自我。
儘管影片冠以「星際」的名號,其實這只是一部太空背景下的軟科幻電影。片中一切太空元素只是故事的背景板,目的就是烘托更加極端情況下對人性的思考。
如果想要看一部充滿「月球飆車」「火星逃亡」「神秘狒狒」「驚天核爆」等讓人腎上腺素爆棚的爽片,那你將會大失所望。
想要理解本片,首先要從片名說起。
《星際救援》片名叫做《Ad Astra》,這個Ad Astra源自拉丁諺語"Ad Astra per Aspera",翻譯成英文意思就是「Tothe stars through difficulties」,再翻譯成中文意思就是「穿越艱難險阻,目標星辰大海」,文藝一點的說法就是「循此苦旅,以達天際」。
知道了這個背景含義,那麼就會有助於理解影片《星際救援》了。
《星際救援》將思考的落腳點放在一對失散多年的父子身上。
父子兩人都是地球上最為優秀的宇航員,老父親克利福德·麥克布萊德 Clifford McBride(湯米·李·瓊斯飾)多年前帶隊出征,在冥王星附近失去聯繫。多年後兒子羅伊·麥克布萊德 Roy McBride(布拉德·皮特飾)長大成人,子承父業,繼續從事航天事業。
從冥王星傳來的暗物質威脅到整個太陽系的穩定,導致地球、月球、火星等殖民地區出現大量破壞性「電湧」。
宇航局推測是老克利福德在冥王星搞事情,但又不便讓外界知道是自己的優秀員工導致整個人類世界遭受損失,於是派出羅伊去找回老爹,順便消除隱患。
影片藉著父子關係來討論人類文明,說白了差不多也就是個太空家庭倫理劇。
同樣是太空背景的家庭倫理劇,比起叮叮噹噹打得頗為有趣的《星球大戰》,《星際救援》則顯得沉悶的多。預告中所有的「月球飆車」「火星逃亡」「神秘狒狒」「驚天核爆」都存在,但並不是影片核心。
當多年未見的父子重逢後,雙方爭論的焦點還是回到「我是誰」上。
老克利福德堅持要完成搜尋外星文明的任務,而羅伊也要完成拯救人類世界的任務。
其實不管怎麼爭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人類行為舉動不應當也不應該超越人的範疇。老克利福德自認為可以超越人類文明範疇去探索宇宙,那就大錯特錯了,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人類社會派老克利福德探索星際的目的是找到外星文明,以便讓人類文明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如果找不到文明還把人類文明搭進去了,那真的是走火入魔了。
老克利福德拋棄人類的行為說直白一點就是反人類,他執行任務非但沒有解決人類文明孤單不孤單的問題,反而把生存環境破壞的一團糟。
反人類的人自然無法為普羅大眾謀幸福。都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講苦勞也要看結果,如果和初衷南轅北轍,苦勞再大也是徒勞。
硬要在軟科幻作品中尋找合理的硬科幻解釋,本身這種行為就挺沒勁的。科幻不是科普,最主要最重要的就是創作者的幻想能力。
所有科幻作品都是在作者設定條件下展開的人文討論。觀眾們看科幻作品看的就是那些奇思妙想的點子,而不是非要搞一套符合現有認知的解釋。
影片哲學意味濃厚的討論背後,是影片質感極強的畫面。白色月球、紅色火星、藍色冥王星,影片利用不同顏色烘托氣氛,
《星際救援》畫面美感一級棒,如果觀眾在劇情方面產生心理落差的話,在畫面方面絕對可以值回票價。
目標星辰大海,
著眼人性討論。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