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星際救援》影評:理智與情感從來都是人生在世的兩大選項

星際救援影評

印象中這是我在影院看過的為數不多的皮特的電影。第一次認識皮特的時候,還是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他從小李子手裡搶走了全球最性感男星的頭銜,諸如此類吧,具體名稱不記得了。人總是有慣性的,比如你先入為主地喜歡一個明星,就會很難接受超越或者挑戰他的人,同樣的橋段還發生在古仔身上,彼時初出茅廬的他搶走了張衛健的孫悟空的角色。有趣的是這倆人氣質上有一絲相似,又都是各自領域中時代的代表性演員。我第一次看皮特的電影是《燃情歲月》,那時候的他年輕又充滿野性,彷彿崔斯汀就是他本人,他的那種野性是一種純粹的野性,不像郭達斯坦森那樣只是一個散發著荷爾蒙味道的成年男性。皮特更像一個純真的孩子,又或者如崔斯汀一樣更像是狼孩。在《夜訪吸血鬼》中,他與阿湯哥的區別就在於,他始終保持著一種脆弱的情緒,他對一切都保持憐憫和尊重。《第六感生死緣》中,他也將那個有些幼稚卻很感性的死神演的惟妙惟肖,彷彿那就是人類本應該有的樣子,洞悉一切卻又始終保持初心。

事實卻是,人們往往會在學習過程中,套上理性的枷鎖,用規則限定思考的方式,當你隨著歲月增長,洞悉一切人情世故,你並不會睿智地放下那些囿於理性的患得患失,反而是排斥感性給你帶來的不確定性,以獲得最大的利益。於是理性與感性似乎成為一對人類文明的死敵,理性代表智慧和利益,感性往往指向愚昧和風險。

很多人會說看不懂這個電影說的是什麼,然後以一種理性的科學知識去深究那些科幻電影橋段的細節,最終會得出這是個爛片的結論。這裡可能回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什麼是科幻,以及科幻的意義是什麼?在德國讀研究生的時候,有一個教授是研究科幻的,我們是媒體學專業,一起讀書的幾個同學一直在討論,科幻算是一種媒體嗎?又或者科幻與媒體研究到底有什麼關係?科幻可能並不是要去實現或者驗證某些現有的科學理論或者假說,他可以以這些理論為基礎去呈現一個科幻的世界,然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科幻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兒去。又或者和所有的哲學一樣,科幻探索的是人類認知的邊界,在這個範圍裡,人類的認知是不確定的,模糊的。而這部電影的立意正在於此,他立足於那些宏大的畫面,與對人的孤獨的描寫,拋出了一個拷問:人類為什麼要不斷的探索,探索到底給人類帶來的是更好的生活,還是讓人類更加的孤獨。這有別於,以往的某些科幻題材,提示的是科學探索的風險,比如《普羅米修斯》所提示的外星生物毀滅地球的風險。《星際救援》提示的問題在於,科學探索的意義也許並沒有讓人類更好的生活,而是讓人類一步步走向更加孤獨的生活。甚至於,科學探索的目的地就是虛無。

影片的一開始,主角就在回答一系列的問題,以確認他的狀態是否適合飛行任務,這表現出現代科學的訓練已經讓人類越發趨向於工具人,他不會自然表達自我的情感,而是在工作準則之下,將情感的收斂視作一種卓絕的表現。仔細回想人類社會的教育,似乎是在幫助人類脫離野蠻矇昧的狀態,以完成人的現代性,即標準化和規則化。只有順應規則做到最好的人才會成功,不管是何種規則。人類一直在朝著與祖先割袍斷義的路上狂奔,以科學的名義否定一切與人性相關的本能,換言之,理性凌駕於感性之上。片中,男主的父親,是一個太空英雄,他象徵著人類在太空探索領域的一切巔峰成就。他在與男主相遇時說道,其他人都背棄了當初的理想,他們忍受不了漫長的旅途,他們想要回家。那些想要回家的人代表著人類感性的一面,他們需要家庭需要情感,需要社交,人性始終羈絆著他們前進的腳步,前進是為了去向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然而,當人類從沒有去過那個美好的未來之時,也就是當下的時間,誰也不知道那個美好也許只是虛無。

探索宇宙,是人類對自我認知的終極探索,它將揭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問題。然而科學探索也許在通往虛無的同時,也將人類帶入更加孤獨的時代。技術的進步,信息的爆炸,讓我們的生命在有限的時間裡擴大了維度,於是我們不再是「時間很慢,一生只夠愛一人」的生活模式,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個性化的信息生活,讓人的思維與現實生活的圈子越來越分離,我們所愛的人或許並不了解我們在想什麼,父母兄弟親戚朋友,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人類開始以知識認知的不同劃分親疏遠近,情感上我們是最親密的,理智上我們卻是陌生人。人類的科學探索將人類的軀殼遠遠地拋在了腦後。於是我們看見男主身上插著管子,在茫茫宇宙中漂泊,科學也許將他帶到了更長的時間維度和更遙遠的空間,支撐他活下去的卻是找到父親的這個執念,這個非理性的看似荒唐,甚至被網友嘲諷為「美版爸爸去哪兒」的念頭。這個有點類似於《星際穿越》里安妮飾演的布蘭德所說的,也許愛也是一種維度,能夠穿越時空。但是這部電影詮釋的卻是另一個角度,那就是科技將人的理性與感性嚴重的剝離,甚至將他們對立。而這種對立正是人類孤獨感的根本來源。男主一邊身負拯救地球的任務,另一邊卻是在多年找尋父親終於獲得回應之後,被組織生生命令不得過問,這是完全脫離人性的要求。他被迫像工具人一樣反復讀著別人寫好的手稿,面對宇宙那頭可能是自己從童年時期就渴望見到的父親,他卻不能訴說衷腸。而最終,卻是在他放下手稿,開始回憶小時候那些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那些被感性所浸潤的無意義的小事,引起了父親的回應。可笑的是,人類的組織,一邊利用他們的父子親情的同時,一邊卻又以極度理性的判斷認為,這種情感會影響男主任務的執行,並且下了命令要卸磨殺驢。這種矛盾的撕裂的行為突兀地貫穿著整個電影,讓人有一種生硬的感覺。電影作為戲劇最具衝突的一部分,恐怕就是男主的父親見到男主以後,並沒有情感上對自己的兒子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