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星際救援》影評:投入海王星的懷抱
星際救援影評01.雖然名為《星際救援》,可是,這並非一部科幻片。
它不是在探索宇宙,而是在探索孤獨。
02.為什麼要選擇科幻類型的背景設定?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星體。每個星體之間都間隔著漫長的距離。每個人都有他/她無法傳遞出去的信息。
-在尚未找到其他外星生命痕跡之前,在這偌大而黑暗的太空之中,人類渺小的孤獨反而顯得耀眼。
03.一個人的事實
台詞方面,多為獨白,對話甚少。
「至少我是這樣告訴自己的,要對同伴微笑,表現出這一面。這是一種表演。一種必須隨時懷抱著期待的表演。」--此時,有人伸手碰到了他---「不要碰我。」
獨白更顯人物的孤獨。我們都知道這一點,因為,我們也常常在說一些沒人聽見的話。比如,就像他剛才所說的,「不要碰我。」
「我讓很多人失望了。我知道我是自私的。我向來認定自己喜歡獨來獨往。我承認我一個人的事實。不過,我漸漸承受不來了。我一個人。我的孤獨。留言結束。」
- 一次又一次,我們已經形成慣性。一方面,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體內產生大量的獨白。另一方面,我們很熟練地調節著自己的肢體和語言以應對各種日常狀況。我們假裝情緒正常,隱藏對周遭之人的厭惡,有時,甚至是所有人。
04.「為何繼續?為何不斷努力?為何還要嘗試?」
他在海王星的注視之下說出了這句話。然而,沒有任何一把聲音可以回應他的疑惑。在那個瞬間,他所能做的,也只有注視。注視海王星,注視它的蔚藍,注視它在宇宙間緩慢,平和,柔軟的流動。
我和他一樣,我也在注視著這一切。所有的,發生了的一切。
我覺得,我一直處於希望與絕望的邊緣。我一直在這樣的邊緣中遊走,選擇相愛,選擇逃開,選擇面對,也選擇掩埋。
05.一粒點,變成一粒點。
離開地球,朝向海王星的深處時,飛行器逐漸變成一粒點。
找尋答案,朝向內在困惑深處時,我的生命逐漸變成一粒點。
我回望,我所擁有的,全非自己想要的,所以我任由它們飛逝而去。
我需要一個答案。
為此,我知道,我需要時間。
為此,我要問,我還需要多長時間?
為此,我無法抵抗這種恐懼:我還有多少時間?
06.其他
在電影的時間線裡,月球正在被大規模開發,它正慢慢變成另一個地球。數億年以來,它的孤獨,它的浪漫正在被一點點蠶食。
人類總是帶來罪惡。紛爭不斷,殺戮不斷,都是人性使然。而電影裡為數不多比較激烈的戲份都是在說明這一點:駛向月球背面的升空火箭時所遇到的宇宙海盜團隊,飛往火星途中收到了救援信號,在登陸救援時卻意外受到原始猩猩的襲擊...
他人即地獄,而記憶,我們的存在本身,又是由無數個他人與自我連接而成的。所以,我是不是也應該這樣說,我即地獄。整個地球即地獄。以此作為理解,我想,這也是導演大費周章,要將太空當做舞台的理由之一。
07.任務
影片由展開一趟任務開始。
任務是什麼呢?
兒子要先乘旅行火箭到月球,再從月球轉乘另一架火箭到火星,到達火星之後,他要給身處海王星的父親傳遞信息,請求他回航。如果他拒不服從,本部就將直接派遣一支隊伍對其進行抹殺。
假設你按照傳統的科幻電影視覺去看,你會覺得這個任務,也就是劇情本身,是乏味無聊的。在短評區,我也看到了很多類似的評論,說人物單薄,過程小題大做,表達不知所云等等。
可是,這是錯誤的觀看視覺使然。
因為實際上,任務最終演化成了:他要去殺掉他的父親。
弒父才是命題,而這顯然是一個哲學問題。不過,按照導演的理解,電影裡的「父親」其實是另一個「我」。因而關係又變為了:我要去殺死「我」。
我們可以從很多蛛絲馬跡證實這一點。
比如說,父親的人生困局與兒子的人生困局是一致的。他們在各自的航程裡所做出的行為導致的結果是一致的:很多年前,與父親一同登陸海王星的同伴因為父親的偏執而死去。現在,與兒子一同前往海王星的船員,因為兒子的決定而死去。
更為明顯的一些台詞例證:「我不想跟我爸一樣。」「到頭來,我這個兒子得承擔父親的罪過。」「我必須接受我從來沒有真正了解你的事實。或者說,我就是你。」
因此,我覺得電影的立意一點也不淺薄。導演開啟這趟旅程的目的,是要看他能不能找到一個新的自我。講述的是一個人,試圖去殺死自己的固有缺陷,殺死自己的脆弱,殺死自己的恐懼,殺死自己的孤獨。而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解,他要抵達的海王星,實際上就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一個象徵。
08.對比與選擇
這是影片的開頭:
「我情緒平穩。昨晚睡了8.2個小時,沒有做惡夢。我已經做好準備。我只專注於必要的事情,其他一概置之不理。我只會做實際可行的決定。我絕對不會容許自己分心。我不會沉湎於不重要的記憶當中。我不會依賴任何人和任何事物。我不會輕易犯錯。」
-傳送-
「你的心理評估結果已經獲得認可。」
-接受任務,待命出發。-
(段落裡的題外話:這是他在每次出任務之前必須接受的心理檢測,向一台小型電腦陳述自己的當日狀態,然後這台電腦將通過這次陳述檢測他的心率,脈搏等等,以此決定他是否能接下被委派的任務。這很諷刺,因為他每次都能通過檢測,成功率甚至是整個部門裡最高的。然而,其實他的心理狀態一團糟。不過,說來也正常,誰又能準確識別我們每一次的偽裝呢?/這也是影片裡,對孤獨感的一種細節刻畫吧。
這是影片的結尾:
「我情緒平穩,睡得很好,沒有惡夢。我知道周圍正在發生著什麼。工作時,我專注於必要的事情,其他一概置之不理。是的,我很好。儘管我對未來並不確定,但我不再憂心。我會依賴與我親近的人,我也會分擔他們的壓力,如同他們對我做的那樣。我會這樣活著。活下去,為了愛。」
-傳送-
將開頭和結束放在一起對比,很容易就能看到電影的色彩走向。不過,坦白說,我並不喜歡這樣的走向。可能是我過於悲觀了,可是,說真的,誰又能如此簡單地從孤獨的海王星順利返回地球呢?撫心自問,我辦不到。
所以,雖然我理解導演的用意,我也理解,在這個世界上,每個痛苦的人在每一個下一秒鐘裡也還手握著無限的可能性,但是我真的無法輕易抽離,擺脫這兩個小時的旅程。在影片的結尾,我只想起了他父親的選擇。
關於父親的選擇,他一直拒絕承認找不到外星智慧生命絕不是為了贏得榮譽。
終其一生,他遠離地球,將尋找外星智慧作為使命,只不過是因為他不想再孤獨下去。他希望來到痛苦的終點,他希望來到「距離」的終點,然後將自我與旁人,愛與恨,光明與黑暗統統放下,他希望他能有下一個開始。所以在最後,他才讓兒子放手,選擇讓死亡將他包圍。
他投入了海王星藍色的懷抱。
不要誤會,我不是全然悲觀的一個人。我只是相信,在他父親選擇死亡的這個判斷上是藏有希望的。太空,那就是他所願意留下來的地方,不是嗎?遠離,那就是他來到這個地方的全部動機,不是嗎?他無法返程,這是一開始他就明白的,這就是他所理解的自己生命的方式。
他足足跨越了27億又1400萬公里啊。27億又1400萬公里。
在離開地球27億又1400萬公里之後,我也期待著有一天能在那裡結束我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