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星際救援》影評:ad astra per aspera

星際救援影評

享受完杜比全景聲午夜包場待遇的我,發現好幾個看《星際救援》的朋友,發出了相似的一個人獨佔電影院感嘆——似乎今年最佳觀影體驗,就是這個片子了。 說來諷刺,《星際救援》一開始的分數只有六分出頭。上片之後,看的人也不多,這樣才給我們這些玩了幾天或者晚了幾天進電影院的觀眾,提供了一個人包場的VIP待遇(anyway,這幾天排片可能就更少了)。

為什麼得強調一個人包場呢?

電影裡,皮特從頭到尾,差不多也是一個人享受著絕對孤獨的狀態,一個面帶疲倦,話不多,心率從未有激動變化的冷峻型宇航員,英雄太空人的後代。 當皮特置身在前往海王星的飛船,你意識到自己正一個人在電影院,突然你就發現,大家在做著一樣孤獨的事情。他要回家,看完電影,你也要回家。

不過,我喜歡這個片子,似乎也不能全從包場待遇上找分數。事實上,看完《星際救援》,我一度想給它打五星。自己都感到納悶,之前明明連詹姆斯·格雷的片子都沒有太看上(他老入圍戛納競賽那幾年)。

冷靜一陣後,我發現《星際救援》有好些扣分項,但並不會像一些偏激影迷那樣,去將它全盤否定——正如有人也會認為諾蘭《星際穿越》不僅不硬,而且主核太軟。

我最失望,看到那個字眼一出來,跟著咯噔一下的,是核彈二字。從看《獨立日》開始,到《鋼鐵俠》炸外星人,不知道為什麼,科技水平發展,哪怕到了超級英雄世界,核彈似乎還在吃遍宇宙的通殺,讓我感覺很不對。我甚至不在乎 79 天就能飛到海王星,或者被開篇的大氣層外太空電梯所折服。可是,一聽到核彈,我就感覺電影的問題不在保守,而是導演似乎突然被降維打擊。在核彈摧毀利馬計劃與皮特要去找老爸的戲劇衝突上,《星際救援》似乎好像不得不如此。而有眾多傳聞表示,這並不是導演的本意。對製作方來說,拿如此大的陣仗,去講一個如此內心世界的科幻片,確實是自殺行為。

《星際救援》給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發生在太空間的對話。你知道,太空是真空環境,一般電影裡,為了保障觀眾還是能聽到,它們依然清晰標準,不僅是飛船內部,哪怕是飛行器之間,都有著像 HAL 的標準機器發音,或字正腔圓沒有感情的主腦機器女聲。 但本片的電磁波通訊,基本上類似於信號不好,連接不暢,夾雜低頻的噪音。很快你就明白,它們就是配合主角人物塑造的耳語。還有太空服的頭盔,異常搶眼,它呈現出半側人臉的明暗和光斑形態變化,不然就是反射出來整個宇宙的景象,有如心鏡。

被認為有點扯呼的潮湧問題,我試圖把它引申為一個個人問題。就是看似波瀾不驚處事大心臟的宇航員,他們在漫長的太空旅行中,會突然被潮湧而來的大浪所拍死。看,電影要說的,到底還是一個心理問題。

沒有人知道,人類在太空呆上多久,會最終被孤獨感所擊殺,陷入瘋魔狂暴。那可能是對地球和家的思念,也可能是被異化成動物野獸,無人可知——因為現階段的人類,已經幾十年沒有登月了,火星載人計劃尚未實現。

電影裡,一次次的心理檢查,令主角彷彿置身太空監獄。我最享受的,肯定是一段接一段,不同形式的太空旅行。皮特從地面開始,到近太空電梯,出發月球基地,去月球背面,再去火星,再殺出一條路,通往海王星軌道,試圖帶回父親。即便是通篇喃喃自語內心戲,那也無所謂。 我不知道大家怎麼理解這個故事。

是未來人類哪怕離開了地球,他們始終相信地球上還有個家。皮特上了月球第一句話也是吐槽。那裡並不代表新希望,而是另一個地球複製品。又或者,就像他父親那樣,家就是在漫長的漂泊路上。一旦出發探索,就不再回頭——哪怕兒子站面前,他也要說,從來沒有盡過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責任。兩種完全相悖的論調,到底哪一個才是詹姆斯·格雷所願意分享的呢? 《星際救援》的尾聲,讓我產生了一定的疑惑,就好像劇情故事突然被斬斷了,被老掉牙的核彈推動所取代。一切的問題,得到了暫時解決。在高歌猛進新太空競賽的潮流之下,《星際救援》卻連太陽系都沒跨出去,就打起退堂鼓。著急向電影觀眾宣告,人類是全宇宙最孤獨的智慧生物(包括又跳出來一個靈長類太空虐殺的獸性戲碼,提醒人類的荒謬存在)。

總體而言,我是在享受這部電影,即便我知道,它們是綠幕加皮特的特寫臉所製作出來的,所以,我懶得去在這樣一部電影裡找 bug? 我就是迷醉於一個人獨佔電影院大銀幕。

我就是喜歡太空旅行。不管他們因為什麼目的而出發。

一個人的午夜場全景聲,空氣中瀰漫著未消的甲醛味道。我告訴自己,我喜歡這個片子。

它是一部真正可以實現視聽享受的好電影,屬於電影院大銀幕的那種。

本該值五星,提醒你別錯過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