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金羊觀影團||從前那個好萊塢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Vol25,《從前,有個好萊塢...》,昆汀·塔倫提諾第九部電影長片作品
All the leaves are brown, 樹葉轉黃 And the sky is gray 天空灰藍 I've been for a walk, 我散著步 On a winter's day 在一個冬日裡 I'd be safe and warm, 我會安全又溫曖 If I was in L.A. 如果這是在洛杉磯 California dreaming 加州夢 On such a winter's day 在這樣的一個冬日
無節制的血漿,無限制的暴力,無下限的臟口,搭配以天馬行空的視覺奇觀,絮絮叨叨的敘事詭計,和極盡講究的靈魂原聲。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影迷對昆汀的第一印象。從《落水狗》開始算起,27年的導演生涯,九部極具個人特色的電影,以及其所培養的無數狂熱影迷。昆汀所代表的,是這個時代所無比珍貴的電影記憶。
但這部《從前,有個好萊塢...》,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沒有工整的章回體,放棄在敘事結構上動手腳,甚至連「暴力」這一標誌性的個人元素也被沖淡。這一次的昆汀,突然一反常態的溫柔了起來。也許,通過《從前,有個好萊塢...》,我們才能得以認識那個真實的昆汀?塔倫蒂諾,一窺他童年時期那個真正的好萊塢。
本期金羊觀影團共30位友鄰參加,24則短評,均分7.7分
(沒想到本期均分會這麼高,差一點就能把阿莫多瓦拉下第一的寶座了)
本期觀影團主要文案構思來自於@幻 ,請各位多多關注他。
Chapter1:電影與現實
1969年的8月9日,因為丈夫遠在歐洲拍片,已有8個月身孕的莎朗邀請4位朋友到自己比弗利山莊的豪宅度週末,這本該是個快樂的週末。結果,塔特懷孕8個月的胎兒隨母親被活生生地勒死;4位在她家度週末的朋友也難逃一劫。
這樁人間慘劇,便是美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曼森殺人案」。
@空白岸,9/10分
一部提醒我當初是怎麼喜歡上電影的電影。 當克里夫·布斯唯有以粗暴無禮的闖入才能找到那個能夠證明自己昔日榮光的見證者時,卻發現那人已雙目失明,長時間的沉睡是為了「看電視」。嫁接痕跡明顯的文本由此發出對電影(好萊塢黃金時代)境遇的哀嘆,而這聲嘆息竟是來自一個「替身演員」(克里夫,以及架空歷史的影片本身也可作為某種意義上的「替身演員」)。昆汀已經不屑於去擺佈瑣碎的敘事和閃回了,他或許更在意這種散亂所協助完成的一種架空的「元」的落地(和一定程度的自反),銀幕上的「李小龍」作為真實歷史的「替身演員」與另一銀幕上的「 ‘克里夫布斯’ 」作為架空歷史的「替身演員」進行的「替身式」的格鬥就是一處生動的註腳。對黃金時代的去神化,對架空的「替身」的理想化,也雜糅在細碎的文本中,共同編織出一個亦真亦幻的「往事」。被昆汀溫柔以待的不是好萊塢,而是身為「替身演員」的電影本身。他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不管在銀幕內外,好萊塢都是一具糾結的屍體,它不斷地自我鞭屍以證明自己活著。
@德卡的羊,8/10分
有意的打破線性敘述,造就了這樣極其瑣碎的過程,昆汀這次似乎壓根不曾想過讓你進入情境去體驗些什麼,更像是在逛一座好萊塢黃金時代博物館,各種閒筆都成為「展品」的漂亮注腳(就像逛展一樣,很多人不會在乎它)但它存在於此本身又並非是好萊塢式的。策展人是他自己,相當多的個人趣味投射,並利用好萊塢的一切撰寫出他自己的輓歌,無論我喜不喜歡這些趣味,但我總是欣賞這樣私人的做法。在最後,暴力段落終於如約而至,但分明看不出往日的暢快與刺激,當最後一個鏡頭從莎朗·塔特的家門口升至天空最後定格在庭院之上時,我彷彿能看見監視器後面昆汀溫柔的笑臉 :D
@妳的世界幾點,8/10分
小迷影,小心思,小花樣,小趣味,小把戲。最不昆汀的一次,他的痞子氣通通收斂,用一種反類型的生活流來呈現好萊塢片場的故事。這是昆汀獻給好萊塢的一大摞情書。對話張力多少弱了些,但有關戲中戲的細節仍值得不斷玩味。前面兩小時是屬於電影史的,最後半小時是屬於昆汀的。
@乍暖,5/10分
一部中年危機電影:我如同過去的好萊塢般輝煌過,現在只能乾掉囉嗦的老婆,從女孩那得到肯定。從前,有個荷里活啊。最好奇的是波蘭斯基的影評。喜歡最後一段,至少緊張感是有的。
@西卡里奧,7/10分
昆汀與傳統情節的作別,每一次人車的運動都充分展示掠過的每處城市街景、單獨拍攝大量的仿古影視片段、對於道具置景的精細特寫都企圖在物質層面全面地還原經典好萊塢的最後盛景,但也就僅是物質層面而已了。這種創作重心的轉移對於昆汀當然是突破,但他本質上也還是傳統的「美國電影導演」,做不出馬特爾、侯孝賢那樣的活,如此,這部電影終究也只是成了昆汀的個人私貨喜好與其態度的展現罷了。
@奔兔吉爾,9/10分
昆汀終於名正言順把「重慶森林」的點睛之筆「California Dreaming」用進了自己的電影!身陷好萊塢片場的超多迷影梗,無疑是對於觀影數量不高的影迷們一次巨大挑戰,邊角料花邊和傳奇演員們的影像重現,更多的是昆汀本人自我滿足的(惡)趣味。境遇糟糕到需要去意大利拍廉價通心粉西部片的過氣男演員重回巔峰之路,期間夾雜與影子替身的互相支撐依靠,對美貌鄰居的精神熱愛,非常有年代味道的嬉皮文化、謀殺血案,昆汀果然又乾了票改寫歷史的事。
@DoubleFeature ,9/10分
對昆汀最初的印象是黑色幽默與暴力美學,第二個印象則是非線性敘事與精彩絕倫的對白。我曾認為,昆汀的電影像「熱刀切黃油」,不分正反黑白的人物,不顧複雜的歷史與時代,性格與行動是一刀一刀地直接滑進觀眾心裡,絲滑通透。從影30年,昆汀卻在自己的第九部作品《從前,有個好萊塢...》中收起了這塊黃油,遞給我們蠟燭與洋蔥——溫柔地以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去描寫、去保護,直到最後,不了解那段恐怖兇殺歷史的觀眾,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接觸到了果實最苦澀的部分。 特呂弗在拍《祖與占》的時候說,為避免觸及原作者的傷疤,特地把往事拍成翻相冊的感覺。痛苦看似泛黃的回憶,好像就會自動過期失效。昆汀對莎朗遇害一事的處理則是直接給她找到替身,似乎有了替身就不會有傷害。「受傷的是我們的鄰居」。於是,我們只記住莎朗在花花公子派對上縱情舞蹈,彷彿沒人在看,記住她天真地掏出巨大的眼鏡,陶醉地把腳高高翹在影院座椅上,滿懷欣喜地等待自己演出片段快樂的樣子。
Chapter2:不一樣的昆汀
對於非線性敘事的玩弄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零碎的個人時代記憶;暴力依舊存在,只是沒有往昔讓人那般目瞪口呆;對歷史的改寫依舊大膽,但已不再是那種酣暢淋漓的反抗,取而代之的卻是昆汀在攝影機背後那溫柔的微笑。在昆汀的電影裡,我想只有他對腳的視覺崇拜是亙古不變的。
@幻,9/10分
film of the year!昆汀不再沉迷章回體敘事,而是揭開歷史的陰霾,與觀眾們共同游離那繁華似錦的1969,享受著加州的浮生一夢。rick,clive and sharon,跟隨他們的視角暢遊hollywood,以此構建起了那個完美而又迷人的電影黃金時代,充滿著對電影的真誠與對電影人最誠懇的敬意。最後一個小時畫風一轉,旁白的出現開始重寫歷史。這一次,暴力變得毫無魅力,昆汀選擇了溫柔。他模糊了那些歷史的傷痛,在夢幻般的影像中一醉方休。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實際上和它的前輩《西部往事》一樣,講述的是the end。 cowboy精神不再,當今的好萊塢就如hippies一般癲狂無趣,嘲諷的意義不明而喻。如此一部真誠又美好的回眸,怎能不愛?
@Orisonku,8/10分
通過對昔日圖景的扭曲重現,昆汀以他少見的細膩溫柔為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落幕獻禮。然而作品本身是反好萊塢的,它拒絕對資本的諂媚、對偶像的崇拜、對政治的正確。它甚至不迎合觀眾,以一系列鋪陳與氛圍營造構建出彷彿唯一明確的指向,卻在最後破除這種既定模式的想象,彷彿當頭一棒。(例如對廢棄片場舊屋藏老的處理)但昆汀並未因此而生疏他酣暢淋漓的暴力戲碼,只是此番血腥的指向不再只是荒誕,更是虛無。因此,預期在此片中獲得血漿四濺之快感如我這個或許多少要失望了,因為它的背後恐怕更多是虛妄與感傷。
@老滾,8/10分
昆汀帶著觀眾回到68.69年去黃金時期的好萊塢旅遊,用瑣碎的敘事盡情的展現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化,金曲,牛仔,跑車,影院,老電視,有時甚至感覺這是昆汀為自己打造的很私人的夢,同時也感受到了這個以前喜歡玩弄血漿的鐵血硬漢的柔情一面,不是悲劇的,也不是暢快的,而是很溫柔的結束,像一個經歷戰爭後的老者,也覺得這部作為他生涯的最後一部也蠻合適的。
@路有凍死宇,8/10分
作為寫給黃金時代的情書只是走馬觀花地堆砌「無意義」的橫移是不夠的,但作為獻給莎朗·塔特的輓歌已經相當動人。不講道理的視點轉換足以給非影迷造成不小的困難,這絕不是一部初識昆汀的選擇,而是他向老朋友們伸出的橄欖枝,給研究者們鋪的高速公路。大量半高的俯拍像盤旋在60年代末的幽靈,它以微乎其微的質量對現實進行了干預,一場接著一場戲揭示著幻夢背後的赤裸,而無數個小的失落則編織成一場盛大的意淫,最後一鏡免不了直男落淚。
@香香菲舞 ,7/10分
這的確是昆汀最私人化的迷影作品。 我最喜歡的設計: 過氣演員小李子在好萊塢片廠內,挺著淪為反派配角的屈辱,而用盡全力在鏡頭中演繹與新競爭者的決鬥; 神秘身世的替身演員皮特,在廢棄的西部片老片廠的現實世界中,面對不明身份的組織,上演著反誘惑的探索戲,儘管昆汀安排戲裡的皮特並不知道那就是殺人不眨眼的「曼森家族」; 而結尾被昆汀安排了「假如世上存在如果」的反結局,對於一個好萊塢著名導演而言,昆汀私人的夢,令人又悲又喜。 互文用得很可愛:兩對夫婦回國的機場待遇;兩位睡覺都打鼾的夫人;甚至互為演員替身的雙男主,戲裡戲外的各自決鬥;昆汀的戀足癖這回也算是過足了癮。 請到兩位演技派大男主出演也是送給影迷們的大禮了。感謝昆汀為我們展示他的內心世界。
@思路樂 ,8/10分
我覺得就本質來講,這應該才是昆汀玩得最嗨的一次,也是他對電影最溫柔的一次。或者不如這樣說,昆汀在長達二十七年的電影生涯後,終於累積到了足夠的資本去拍攝一部只屬於自己的電影往事。在這部電影裡,他是無視道德準則的(關於Bruce Lee人物的敏感設計和對曼森事件的大膽改寫),他是拋去個人風格的(不再是大情節或是執著於敘事技巧的玩弄,而是零碎且幾乎毫無交集的人物群像),他更是極度真誠的去對待那些「時代瑣事」(意大利西部片、波蘭斯基的盛名、極度成熟的童星,還有電影院/電視機外的喜怒哀樂)。昆汀終於實實在在的為自己和那個曾經的好萊塢拍了一部情書,在無數的得意與失意中,在戲謔的事實與意淫裡,在一捆捆膠捲和無盡的暴力下,和那個時代,揮手告別。
@蠅王,7/10分
破碎的、片段化的散文式電影,脫去繁冗故事的俗氣,也沒有無故的詩化輕浮,在作品的創作和呈現過程中昆汀達到了完美的平衡。這是昆汀又不是昆汀,觀影感覺就像是帶著心領神會的默契去體會前所未有的樂趣,在昆汀張弛有度的手法下我們一起進入了好萊塢的暮夢。這個香檳色的夢裡滿是舞動的肢幹肉身,不斷產生又破滅的酒水氣泡,黃昏的街頭和車水馬龍,夜裡閃爍的霓虹燈光,我們多少都會留戀於此良辰美景。電影裡的角色及行為動機都很好解釋,每個人都代表了某種特定時代背景和文化特色,不同的人物時間線交織也映證黃金時代末的變幻莫測。總的來說,對於昆汀這種鬼才性導演,很多橋段設計並不是刻意而為,而是腦中迸發的火花無理肆意又奇妙,為何李小龍如此浮誇傲慢、為何女性要揚起赤足,為何結尾突發嬉皮士大戰,很多都只不過是導演的私人展覽罷了,但隨之而來的還有觀眾和導演之間無法避免的心理隔閡。這是昆汀人生十部電影的第九部,是終曲絕唱前的悠揚平調,所謂牛仔下馬引起喧囂前的靜寂。
Chapter3:無力的回憶
無論如何,歷史無法更改,時光不可倒流。縱使電影內的那個好萊塢多麼美麗,它也終究已經遠去。在電影內外的過去與當下,角色和導演,以一種澎湃的時空聯繫,去優雅而感傷的向那個時代揮手告別。
@身不在場,8/10分
不僅僅是年度驚喜,更是昆汀在千禧年之後最大的驚喜。他終於放棄了在無限往復的因果循環鏈裡不斷構造戲劇張力的瞬間,轉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撿拾那些熠熠生輝的碎片並將他們重現在銀幕上。也只有這種散點透視和飄逸的視角才配得上「Once Upon A Time」的句式,更配得上「群星閃耀」這句宣傳語。最後飽受大家讚譽的30分鐘是敗筆也是一記回馬槍,是昆汀反折回自己老路子卻依舊讓電影造夢的終極武器,以哀愁的目光將那個曾經閃耀的好萊塢送入了他自己也曾踏入過的墓穴。
@意識流螺絲刀 ,7/10分
可能昆汀確實是老了吧,能感受到他對那個逝去的好萊塢的緬懷,但是總體的節奏把握卻顯得力不從心,多個不同人物散點式的敘述倒給人一種「形散神更散」的觀感,未能鋪陳起一幅足夠完整的畫卷,然而,當California Dreaming響起,飛機上旁白平靜地念到「對兩人來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之時,那種衝擊依然強烈,結尾又一次回歸暴力美學,對於歷史的新詮釋與其說是惡趣味,不如說是某種幻想,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幻夢中的「我很好」與現實的殘酷血腥對比,從側面加深了對於那個時代戛然而止的哀傷與惋惜。
@果樹 ,6/10分
是寫給一個時代的情書,通篇句式充滿了「假如」、「要是」、「多好」。製作精良帶來了片子在視覺上的成功,可以理解這樣的高飽和度與片子主旨的契合——拼貼、重構、波普風。但片子看下來,即使我自認為對裡邊的梗了解得七七八八,仍不免覺得空洞與稍顯無聊,彷彿全片只為成就幾位演員過足戲癮。直到結尾終於明白昆汀的用意,他其實做到了他的原本意圖,他扔出來也沒那麼在意我們的評論了,我們就按著自己的主觀喜好來觀賞吧。
@大大大大大白貓,9/10分
整部電影非常地瑣碎,但是昆汀正好利用了這種瑣碎感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時代具體的樣子,並且告訴觀眾這個時代正在遠去()無論是小李子和皮特的兩個角色的過氣還是莎朗塔特這個角色的死去都在暗示屬於好萊塢過去的時代已經在「死去」,無論是物質上(莎朗塔特之死的符號象徵意義)還是精神上(西部片豪俠情結的遠去與嬉皮士精神的興起)都是如此。而最後結尾昆汀讓兩個角色用屬於過去的方式試圖阻止時代的終結非常浪漫主義,但是好萊塢的那個時代終究是回不去了。很多人說最後30分鐘開始高能,其實劇情從90分鐘到曼森家族的那個農場開始就已經開始變奏了:攝影機著重地曼森家族成員幾個年輕人的陰鬱表情,室外陽光明媚與室內陰森灰暗(還有詭異而嚇人的台詞,皮特進入房子後所有人臉色陰森地圍上來)形成了奇異對比並通過這個來營造邪教家族的恐怖感。
@和光同塵,8/10分
時代的情緒被昆汀拿捏的如此到位,同時也不免唏噓那種傷感。不管是對製片廠和曼森家族的嗤之以鼻,還是屬於他自己意淫,都夾雜了太多複雜情緒。反類型以及碎片化敘事可以看得出昆汀想要跳脫,可惜在最後暴力地編織下,回到了溫柔,也回到了原點。
@孤獨的自由 ,8/10分
確實很好看,和前作《無恥混蛋》一個路子。不過整體來說前兩小時和最後半小時節奏相差大,前者緩慢慵懶,結合起西部、公路元素,可能這才是那種最迷人的美國獨立電影橋段,後者才回到了經典昆汀,乾脆利落。看到片尾從前有個好萊塢的字幕,不免唏噓紙醉金迷的娛樂圈。
@法式曌影 ,9/10分
是昆汀一次非常成功的嘗試。他完全拋棄了自己曾經的套路:用話嘮/暴力/血漿去包裝一個簡單的章回體故事;取而代之的是,他這次根本摒棄了故事和元素本身,而轉而用自己的妙想、離散的散文式去還原了一個時代,一種氣氛。這個時代是世界的寶藏,對於影迷來說更應該是驚喜的:因為昆汀成功做到了,他手下的黃金好萊塢是迷人、感人、動人的。這還不夠,昆汀又在後段再次打破他在這部中的柔情短暫回歸暴力本身,而結局一切落下帷幕後又是更大的溫柔。構建、破壞、再重構,表裡卻始終是一腔熱愛:這分明是昆汀最好的作品之一啊!之所以兩極,更多是因為昆汀這次探索了自我,而觀眾還在原地踏步吧。
ps:李小龍的形象確實非常令人不適,但這樣也只是為了劇情服務,對波蘭斯基也有同樣處理。對於影像中的人物只是一種合理的塑造手段,無可厚非。
@伏眠 ,7/10分
暗金色西部色彩,影像質感構建成熟流暢。影片塑造著鮮活的人像、情緒的跳躍與淋漓強勢有爆發力的片段,虛實交映下瀰漫著濃郁的迷影氛圍。絢麗的好萊塢星光在時間的推移後黯淡,留下影迷的感慨和一聲嘆息。
遺憾的是,影片散亂的非線性模式,前期很難從冗雜散亂的拼貼裡獲得沉浸感。分散的節奏與集中的氣氛形成一組最終未能消解的矛盾。及至結尾,昆汀喜歡的暴力和血漿再度回歸,向來在審美上抗拒暴力美學的我也隨著影片的結束一起黯然退場吧。
@鐸mao貓,8/10分
一部由昆汀重寫的「童話」,歷史被逆轉、被修改,也是迄今最溫柔的昆汀,看到最後的暴力場面我都要哭了。。然而50年前的1969年,那個如夢的好萊塢60年代,就在那個夏夜,轟轟烈烈滾動著的時代之輪戛然而止,60年代結束了,所有的熱忱,所有的夢,所有的海市蜃樓,都結束了。
@卡佛啪啪卡夫卡,8/10分
徹底的失落夾雜在泛著金光的懷舊情緒表面,痛苦是真,榮耀也是真。正如影片開頭掠過的Rick參演的片段裡,槍聲響起觀眾才發現倒下的影子並不是開槍者——常見的懸念設置,昆汀熟練地擺弄和拆解各種類型語彙,他狡黠地讓觀眾的期待不斷落空,卻拼貼出別樣的好萊塢時代的遺像(尤其是Cliff重訪斯潘片場的那段),正如Rick家車道盡頭貼的海報,扭曲而陰鬱,卻映照在落幕的紅光裡。在最後三十分鐘,所有人物互相碰撞並死在各自的過去裡(嬉皮士們想起了電視,Cliff放起了搖擺樂,Rick拿起了火焰槍),而昆汀也重新審視了自己慣用的暴力,Rick是最後的幽魂,他問候了本該死去的莎朗·塔特:我很好,謝謝你的關心。
僅打分:
@卡列寧;@不死者:6/10分
歷期評分TOP5:
1. 《痛苦與榮耀》8.0;
2.《同義詞》《從前,有個好萊塢...》 7.7;
3.《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7.6;
4.《你的鳥兒會唱歌》《少年的你》 7.5;
5.《太空生活》《江邊旅館》 7.4;
我們《愛爾蘭人》再見。
PS:2019.12.4進行分數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