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看,這落日大道的餘輝真美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從前有個地方,叫做好萊塢。要想知道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讓我們將時間往回撥六十年。
1959年,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進行的如火如荼,《通向絞刑架的電梯》,《四百擊》,《鐵皮鼓》相繼問世。與此同時在好萊塢,由於電視產業的興起,及電影製作發行權的強制分離等等原因,大電影製作室開始漸漸失去市場的絕對主導權。美國電影的「黃金年代」(又稱「經典時代」)開始漸漸走向末路。
1960年,希區柯克的《精神病人》問世,走向衰落的好萊塢製片廠們開始重新思考經典電影的敘事方式和剪輯方法。
同年,肯·凱西和他的信徒們:居住在俄勒岡和加利福尼亞的「開心搗蛋鬼」,將校巴塗成了五彩斑斕的顏色,開始了橫跨美國的公路旅行,他們沿路宣傳致幻藥物和大麻的使用,他們穿花衣喇叭褲,不剔毛髮,一路走一路抽,受影響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嬉皮文化從此開始在美國生根發芽。
同年,從事拉皮條生意的查爾斯曼森因為在新墨西哥州唆使未成年少女賣淫,而因為違反保釋條例被第二次逮捕,被判刑關押十年。
1964年,越戰進入白熱化,美國開始增派前往越南的士兵。
1965年,意大利費里尼的《八部半》問世,緊接著1966年,伯格曼的《假面》問世,歐洲電影的視界和立意將還在鼓吹個人英雄主義的主流美國電影遠遠甩至身後。
1967年,科波拉,斯皮爾伯格,庫布里克,斯科塞斯等新一代學美國學院派導演,接受了歐洲電影學派的洗禮,漸漸在後經典時代接過好萊塢電影的大旗。
同年,查爾斯·曼森提前釋放,並在獄中和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同時也是為自己工作的妓女)離婚,此時,查爾斯·曼森在獄中度過了自己生命中接近一半的時光,他面目清秀,有極強的表現慾及人格魅力,在獄中學了吉他,甚至參與了幾部影視作品的選角。他出獄後很快就因為嬉皮文化找到了很多仰慕自己的女孩兒,在一個加州建立起了」曼森家族「和屬於自己的社區農場。
1968年,尼克鬆贏得總統大選, 他承諾儘快結束越南戰爭,同時將增援越南的美軍人數提高至史上最高:549500人。
同年,庫布里克,斯皮爾伯格,斯科塞斯,科波拉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處女作,那一年同為後經典派電影導演的波蘭斯基推出了震驚世界的「氛圍恐怖片「《羅斯瑪麗的嬰兒》。與此同時,在伍德斯托克開辦錄音棚的嬉皮士們開始緊張的籌備在八月舉辦的第一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1969年,美國電視劇開始尋求轉型,主角選角從過去英氣十足的硬漢形象漸漸過渡到瘦削倜儻的英俊小生。
就在這一年,我們電影裡的兩個主角,一個轉型電影明星失敗的電視明星,被取消續訂的電視劇《Bounty Laws》的領銜主演Rick Dalton,和他的特技替身,越戰英雄,Cliff Booth登場了。
漸漸走向夕陽的電影工業,以及兩個失意的影視從業者,在這個風雲變幻的大時代,電影緩緩拉開序幕。
好了,背景介紹就說到這裡,想去看這部電影卻又對這部劇的時代背景很迷惑的同學,可以看到此為止。
=================如果你打算看這部電影請絕對不要看以下內容的分割線=================
首先我必須要說,我很感激,在這樣一個時代,還有塔倫蒂諾這樣純粹的電影工作者在製作電影,尤其是這種預算高並且有大明星參與的一線製作。這部電影從拍攝,道具,背景,都是滿滿的」老學校「味兒,除了將迪卡普里奧嵌入《大逃亡》的橋段,這部電影可以說幾乎沒運用任何CG技術,所有的道具和街道都是搭建的布景,看Cliff開著車從山上到西好萊塢,再開往Burbank,60年代的LA躍然紙上。
必須得說在所有知名的大導演裡,昆丁是個絕對的異類。要了解昆丁的電影,必須了解昆丁這個人。他的生平在這裡就不贅述了,昆丁電影的鏡頭靈感,拍攝手法,劇本很大程度都來自於他以前的生活經歷。我看網上很多差評都指出這部電影沒有一個明確的主線,沒有故事的起承轉合,這些評論其實也不算錯,我還要加上的一點是,在電影的前半部你甚至看不到人物之間的戲劇張力,對於普通影迷來說的確有些「白開水」,而且那個年代的好萊塢,大部分人都很難產生共鳴。但是這並不妨礙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很」昆丁「的經典之作,因為「Quentin doesn't give a fuck」。昆丁此人,不僅在電視辯論上公然說過「Violence is fun」這種話,也在這部電影宣發的時候無禮的駁斥了記者提出的女主角台詞太少的問題。從他的電影層出不窮的爭議片段就可以看得出他根本不在乎外界怎麼想。乍看《從前,有個好萊塢...》,真的可以說是一部有些亂七八糟的電影,」無意義「的鏡頭遍地都是,沒有人物在推動劇情發展,反而更像是這個時代在拽著這群人往前走。一般來說,我不太喜歡信息分佈不均勻,鏡頭亂七八糟的電影。好的電影,就像一道好菜,他的「人格」必須是一致的,拼湊的鏡頭就像一道味道混亂的菜,不會是一道佳餚。在這裡我必須要提個例外,那就是昆丁。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在Cliff造訪曼森農場之前,整部電影充斥了無意義和冗餘的鏡頭,從一個連貫故事的角度來看有點道理:舉幾個例子,Cliff從送Rick回家,到換車開回自己露天影院後面的房車這一段,還算是交代了不少信息,然後昆丁展示了大概5分鐘Cliff回到家將罐頭狗糧餵Brandy的一個sequence,整個sequence基本上和電影本身或者電影想展示的背景沒有任何聯繫,就是很簡單的一隻狗在等主人餵他吃飯。後面第二章,Rick接到了一個壞人的角色,在複習劇本的前夜由於喝的有點大,大概15分鐘Rick在片場不斷NG,調整,重拍,這一段也很有意思,裡面有一些信息,但是這個片段的處理明顯是拉長了。電影的前半部不少時間都是由這些「無意義」的鏡頭拼接在一起組成的,這樣看的話,自然能理解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這部電影前半部的沉悶和無趣。看似跟故事毫無關係但是卻很有趣的鏡頭,這恰恰是我認為昆丁有意思的地方。硬要給昆丁每個鏡頭找到他存在的意義反而是一件很滑稽的事兒。通常來說好的電影很少在電影裡加沒有意義的鏡頭,因為沒有意義的鏡頭會讓觀眾從電影中抽離,一些導演會追求完美到近乎偏執的鏡頭設計,力求每一個鏡頭在電影裡都由他自己的意義和位置,我最近看得《遺傳厄運》應該算這一類的典型,事實上大部分優秀的導演都是這個路數,在力求鏡頭精簡的同時通過每個鏡頭傳遞跟電影扣題的信息,比如業界知名的斯皮爾伯格隱藏式長鏡頭。但是昆丁不是這個路數,他的電影更多時候追求的是電影這個載體本身的有趣,如果你喜愛的是電影這個形式本身(比如我),你會覺得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充滿了驚喜。 就拿幾個「無意義」的鏡頭來說吧,cliff餵狗的sequence,Edgar Wright式的剪輯,Rick來回整理台詞那段鏡頭代入攝影師的角度都讓我大呼過癮,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餵狗那段兒突然有種莫名的笑意,我反正是非常喜歡那一段無厘頭的劇情。 很多人說昆丁的風格,是耍小聰明的話癆,是各種角度拍攝的腿部特寫,是毫無鄭州歇斯底里的暴力,我覺得都不太到位,他的風格應該是一種三四十年前那種老影人才有的勁兒,簡單來說就是天馬行空的想法配上略顯粗糙的處理。當然,以前的老電影人更多的是受環境和預算的制約,而昆丁的電影這種粗糙則是刻意為之。如果用個比喻,就好象《殺死比爾》裡突然跳出來個白眉用廣東話把來自美國的女主學的日本劍道批得一文不值一個路數。這種味道在以前的老港片和好萊塢B級片裡很常見。
如果說一般的好電影是一個連貫刺激的過山車,那麼昆丁的電影更像是一個嘉年華,裡面既有旋轉木馬,又有過山車,偶爾還來個恐怖屋,你永遠不知道你將會在這次嘉年華裡玩兒些啥。我實在是找不到一句中文(原諒我生疏的中文水平)來形容,大概我想表達的意思就是 he knows every trick in the director's book, better or worse, and he will show off these tricks in the most unexpected fashion. 昆丁的電影,始終能解我心頭無他人能解的電影之癢。
昆丁的電影往往喜歡宣揚一種」必要「的暴力,別看他的電影渲染暴力的鏡頭都很直接,事實上近幾年他一直想傳遞的東西都挺「正能量」的(從《殺死比爾》開始,幾乎都是滿身光環的無敵主角懲惡揚善的故事)。在他的電影裡,法制機構的缺失使得人們必須靠自己貫徹自己心中的」正義「,對於我個人來說,這種」蠻荒之地無教堂「的混沌設定,是在現代社會裡一個很好的宣洩出口。尤其是對曼森家族這種邪惡且自大的群體,最後的三十分鐘Cliff和Rick歇斯底里又有些搞笑的表演簡直讓我大呼過癮。如果你稍微對曼森家族這個群體和他們的事蹟有所了解,你就會理解為什麼昆丁給他們寫下的結局是多麼諷刺卻又恰當。
現在都流行一個說法,就是媒體避免讓連環殺手或者恐怖分子有更多的曝光,由於輿論的壓力,大家都會選擇避免去談論甚至提及這些邪惡到根裡的人,因為」他們不應該是大眾和媒體的聚焦點「。然而諷刺的是,曼森家族的流行文化引用卻兩隻手都數不過來。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看曼森家族的紀錄片,當」曼森女孩兒「們在殘忍的殺死Tate和她肚中的孩子後,用血寫下」Pig」的字眼,然而在1970年接受審判時,她們拉著手唱著歌,帶著笑容從容面對審判和媒體採訪,我產生的發自內心的噁心和憤怒。對於我來說,這部電影就是對曼森家族最好的詮釋,電影裡不僅沒有避諱他們的惡,更將他們的惡,自以為是,高傲自大,搬到大熒幕上,然後用近乎殘忍和戲謔的方式摧毀。讓他們從好萊塢歷史中的一段黑暗的歷史,變成了人們取笑的小丑。更有意思的是,在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審判過程中,一名全程參與了Tate謀殺案的曼森女孩,在審判過程中辯解自己犯下的罪行完全是由於服用了LSD(致幻劑)所致,電影中「曼森女孩」的其中一名也是被服用了acid的Cliff直接將臉砸成肉醬。
昆丁用他的電影,將這一段蒙罩在黃金時代末期好萊塢天空上的陰霾一掃而空,在邪惡露出猙獰的獠牙的仲夏夜,昆丁通過他筆下人物的鐵拳和噴火器,將曼森的邪惡呈現,摧毀,然後調戲。面對這些褻瀆了好萊塢的人,暴力,就是塔倫蒂諾選擇的答案。通過歇斯底里的暴力,無辜的人們可以在好萊塢繼續逐夢,落寞的電影明星們重獲新生。這是他對那個走向衰亡的黃金時代裡所有逐夢卻沒有到達頂峰的人們的情書,這是他對那些伴隨他成長的B-list TV shows和stars的致敬。這部電影裡面有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就是虛構人物Rick Dalton在主演Bounty Law的那段日子,其實和史蒂夫麥昆拍電視劇Wanted: Dead or Alive的時間大致吻合,然而兩人之後的軌跡卻大相逕庭。隨後麥昆通過《豪勇七蛟龍》成功轉型成為了電影明星,而Rick出演的電影則反響平平。昆丁在電影裡選擇了將鏡頭對準了和麥昆相似而又不相似的Rick,意圖很明顯:這部電影意在致敬好萊塢黃金年代還不算準確,這部電影是獻給那些像Tate,Dalton一樣,還沒有機會在好萊塢展示自己的才華便隨著時代的變革被大眾遺忘的小明星們的一首安魂曲。
這部電影演職員表開始滾動的時候,我有些感慨,時代的更迭實在來得太快。「我買票進電影院就是想看Tom Cruise開飛機耍帥」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隨著信息爆炸的時代的到來,在一個擁有絕對觀影選擇自由權的市場裡,單純的明星魅力已經不足以成為人們走進電影院的唯一考量標準。還記得上一次你單純只為了一個大明星的參演而走進電影院是什麼時候的事嗎?現在這個年代,IP的魅力遠大於明星,IP的魅力甚至在漸漸超過對導演的要求,看看米老鼠擁有的那些IP吧,一系列迪斯尼經典電影的重製,星戰,漫威,華納擁有的哈利波特,DC,等等。不過要指出的是,風格獨特的導演還是能給這種大IP注入不一樣的活力,比如維迪提之於《雷神3》,比如古恩之於《銀河守衛隊》,又比如負面例子扎導之於《正義聯盟》和《超蝙大戰》。
獻給好萊塢上一個電影黃金年代的《從前,有個好萊塢...》,誕生於2019年,正親身經歷著好萊塢電影製作理念的交替。大明星和大導演不再是市場的主導,米老鼠和華納用他們龐大的IP儲存和先進的數碼技術,將對明星和導演的要求標準一再降低,相對於電影的鏡頭,故事,人物塑造,我們更多的討論是,背景設定,動作編排,CGI,彩蛋。《從前,有個好萊塢...》生於2019年,致敬了六十年前那走向落寞的「黃金年代」,也正親眼目睹著」後經典時代「的斜陽。一項數據,在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同時,毫無劇情改動,僅僅運用CGI重新編排的新《獅子王》,以近乎7倍的票房將《從前,有個好萊塢...》遠遠甩在身後。大明星和大導演,已經不是一個百分百保險的公式,取而代之的是大IP時代的到來。看看漫威下一個」五年計劃「,明星的星味兒越來越淡,在卡司和導演的選擇上,「種族多元化」,「包容」等在現代社會中更安全甚至於有些討巧的選角方式往往佔了更多比重。不論我喜歡與否,這就是主流電影未來的趨勢,時代的更迭不可逆。但是至少在當下,昆丁這樣的影人還在製作這樣不像時代妥協的主流電影,二十年後,很多人或許會忘了獅子王一摸一樣的劇情拍過兩遍,但是作為時代的經典,重溫《從前,有個好萊塢...》的時候,我相信我仍然能保持我走出電影院那一刻的悸動。
昆丁或許是個混蛋,但是他的才華,視界,不妥協和對電影這項藝術的尊敬,值得我走進電影院為其鼓掌。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或許屬於電影明星,電影大師的時代終將遠去,但是至少在今天,這項藝術仍在煥發自己獨特的光芒。
Let's celebrate while it l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