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一夫人的秘密》影評:歷史與政治背後的女人,娜塔莉·波特曼演活傳記人物
第一夫人的秘密影評
講傑奎琳·肯尼迪和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影視作品很多,《第一夫人的秘密》是什麼樣?
不管你是電影迷、政治/歷史迷、還是言情劇愛好者,都會在其中找到觸及你心靈的地方,因為——它並不是一部普通的、平鋪直敘的傳記片。不止如此,片中幾乎沒有一分鐘是傳統的傳記風格。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只是這個地球上最著名的女人在丈夫遇害、她條件反射地爬上後車蓋捧起他噴出的腦組織——之後的故事,讓我們難以自拔地窺探著她在幾天內所經歷的一切。
除了電影情節,我們還看到娜塔莉·波特曼當之無愧的影后級表演,毫不遜色於她2010年的奧斯卡獲獎作品《黑天鵝》,她飾演的傑奎琳·肯尼迪又是一個實力角色,完全值得再捧回一尊小金人。
她有「傑姬」經典的形象、氣若游絲的聲音、嚴格挺拔的儀態,卻沒有絲毫刻意模仿的痕跡。而整個事件的重頭戲,也就是「傑姬」在悲劇發生後所迅速煉成的鋼鐵般的堅毅,她不僅要面對個人的驚恐、悲痛,還身處在公眾、媒體無孔不入的窺視中。我們看到娜塔莉波特曼爐火純青的演技,把每個細微的情緒都展現得恰到好處。
本片是智利導演帕布羅·拉雷恩(《追捕聶魯達》)的第一部英語長片,他用他特有的想象與推斷,展現了這個魅力十足的傳奇女性所遭遇到的種種來自政治、家庭、悲痛、以及自我認知的衝突。
在電影裡的一段閃回中,傑奎琳在丈夫約翰·肯尼迪(卡斯帕·菲利普森 飾)遇刺的兩年前,在白宮參與了一次電視片錄製,我們看到這位白宮女主人滿懷熱情地講述著對於白宮的藝術品和裝飾的保護,卻不太願意讓攝像機(或任何人)離這些藝術品太近。這些細微的情感無不體現在演員的一顰一笑中,而舒緩的配樂則把我們帶會了那個真實、美好、生氣勃勃的年代。
片中配樂師麥卡·利維(《皮囊之下》)創作的背景音樂使人從謀殺的氣氛中放鬆神經,如癡如醉地沉入這個瞬間失衡的世界,讓我們感受這種被千萬隻眼睛監視的生活,感受傑奎琳內心無所不在、幾乎無法承受的精神壓力。
熱愛歷史題材的觀眾還會看到,片中有近乎真實的謀殺、醫院、林登·約翰遜在達拉斯臨危受命宣誓就職時離開達拉斯的航班等場景。我們彷彿再次回到了1963年的11月22日,杰奎琳前一秒還穿著她標誌性的粉色毛呢套裝並戴著同款禮帽,而隨後那上面就濺上了她丈夫的血肉;在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突變、痛哭和壓力過後,傑奎琳在淋浴中痛哭,她洗去了身上丈夫的血跡,可卻無法將這件事從心中抹去。
而正是從此開始,這個柔弱的女子才真正變成了第一夫人的秘密。她行動起來,安撫她兩個幼小的孩子,拒絕林登·約翰遜要她盡快搬離白宮的企圖,組織在華盛頓街頭進行一次追悼遊行活動,堪比亞伯拉罕·林肯遇刺時的規模。當約翰遜總統的特別助理傑克·瓦倫蒂(馬克斯·凱塞拉 飾)對她提出異議時,她十分果敢的處理也令人起敬。她並不是僅僅靠伏特加、鎮靜藥、和死忠「好閨蜜」、時任白宮社交秘書南希·塔克曼(格蕾塔·葛韋格 飾)才能走出陰霾,雖然他們確實有所幫助——幫助她走出來的,是她對自己的認識,是她再也不要做別人遊戲裡的一枚棋子的決心。
片中,傑奎琳的好友、同時也是她的小叔子的羅伯特·肯尼迪(由彼得·薩斯加德實力出演)擔心肯尼迪家族會從此被民眾當做「美好的那些人」而忘記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因此需要這位肯尼迪夫人的幫助,而後者也迅速成長起來。
我們在電影中看到,傑奎琳在接受一位不知名記者(比利·克魯德普 飾)的採訪前,這位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遺孀提出,保留對刊登文章的編輯權,並要記者把記下來的手稿唸給她,「以免我對我的本意表述不當。」傑奎琳本來是個毫不掩飾的吸菸人士,但卻酷酷地宣稱:「我不抽菸。」當被問到她與約翰·肯尼迪在車上的最後幾分鐘都說了些什麼時,她打斷說,「想都別想我會讓你出版這個。」
為了讓觀眾感受到「傑姬」的傷痛,導演拉雷恩與編劇諾亞·奧本海姆一起,用了大量筆墨來展現一些虛構情節,比如在片中,傑奎琳私下與一位天主教神父(約翰·赫特 飾)對話時,她對後者說了一些關於他們夫妻的私密問題,後來兩人也沒有討論出結果,這一段就是完全虛構的——但肯尼迪家族的後人對此應該可以容忍吧(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傑姬」在片中不止一次提到當時大熱的百老匯音樂劇《卡米洛特》,並對理查德·伯頓演的亞瑟王的唱段「一閃即逝便是卡米洛特」情有獨鍾(當年的媒體報道,在肯尼迪遇刺後,傑奎琳和家人每晚睡前都會聽1960年首演版《卡米洛特》的錄音,尤其是肯尼迪生前最愛的終曲部分)——她真的相信這句話嗎?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電影裡的「傑姬」讓我們所有人都信了。這是一個不容質疑的女人,而這部情感強烈的電影作品,同樣不容置疑。
在這位驚恐、傷痛的娜塔莉·波特曼橫空出世之後,拉雷恩的這部電影毫無懸念地成為了今年最佳之一,讓我們難以指摘,無法忘懷。
本文首發於巴塞電影APP
不管你是電影迷、政治/歷史迷、還是言情劇愛好者,都會在其中找到觸及你心靈的地方,因為——它並不是一部普通的、平鋪直敘的傳記片。不止如此,片中幾乎沒有一分鐘是傳統的傳記風格。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只是這個地球上最著名的女人在丈夫遇害、她條件反射地爬上後車蓋捧起他噴出的腦組織——之後的故事,讓我們難以自拔地窺探著她在幾天內所經歷的一切。
除了電影情節,我們還看到娜塔莉·波特曼當之無愧的影后級表演,毫不遜色於她2010年的奧斯卡獲獎作品《黑天鵝》,她飾演的傑奎琳·肯尼迪又是一個實力角色,完全值得再捧回一尊小金人。
她有「傑姬」經典的形象、氣若游絲的聲音、嚴格挺拔的儀態,卻沒有絲毫刻意模仿的痕跡。而整個事件的重頭戲,也就是「傑姬」在悲劇發生後所迅速煉成的鋼鐵般的堅毅,她不僅要面對個人的驚恐、悲痛,還身處在公眾、媒體無孔不入的窺視中。我們看到娜塔莉波特曼爐火純青的演技,把每個細微的情緒都展現得恰到好處。
本片是智利導演帕布羅·拉雷恩(《追捕聶魯達》)的第一部英語長片,他用他特有的想象與推斷,展現了這個魅力十足的傳奇女性所遭遇到的種種來自政治、家庭、悲痛、以及自我認知的衝突。
在電影裡的一段閃回中,傑奎琳在丈夫約翰·肯尼迪(卡斯帕·菲利普森 飾)遇刺的兩年前,在白宮參與了一次電視片錄製,我們看到這位白宮女主人滿懷熱情地講述著對於白宮的藝術品和裝飾的保護,卻不太願意讓攝像機(或任何人)離這些藝術品太近。這些細微的情感無不體現在演員的一顰一笑中,而舒緩的配樂則把我們帶會了那個真實、美好、生氣勃勃的年代。
片中配樂師麥卡·利維(《皮囊之下》)創作的背景音樂使人從謀殺的氣氛中放鬆神經,如癡如醉地沉入這個瞬間失衡的世界,讓我們感受這種被千萬隻眼睛監視的生活,感受傑奎琳內心無所不在、幾乎無法承受的精神壓力。
熱愛歷史題材的觀眾還會看到,片中有近乎真實的謀殺、醫院、林登·約翰遜在達拉斯臨危受命宣誓就職時離開達拉斯的航班等場景。我們彷彿再次回到了1963年的11月22日,杰奎琳前一秒還穿著她標誌性的粉色毛呢套裝並戴著同款禮帽,而隨後那上面就濺上了她丈夫的血肉;在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突變、痛哭和壓力過後,傑奎琳在淋浴中痛哭,她洗去了身上丈夫的血跡,可卻無法將這件事從心中抹去。
身穿粉紅套裝和深藍皮鞋的傑奎琳·肯尼迪已經深深印在了美國人民
而正是從此開始,這個柔弱的女子才真正變成了第一夫人的秘密。她行動起來,安撫她兩個幼小的孩子,拒絕林登·約翰遜要她盡快搬離白宮的企圖,組織在華盛頓街頭進行一次追悼遊行活動,堪比亞伯拉罕·林肯遇刺時的規模。當約翰遜總統的特別助理傑克·瓦倫蒂(馬克斯·凱塞拉 飾)對她提出異議時,她十分果敢的處理也令人起敬。她並不是僅僅靠伏特加、鎮靜藥、和死忠「好閨蜜」、時任白宮社交秘書南希·塔克曼(格蕾塔·葛韋格 飾)才能走出陰霾,雖然他們確實有所幫助——幫助她走出來的,是她對自己的認識,是她再也不要做別人遊戲裡的一枚棋子的決心。
(片場照)「羅伯特·肯尼迪」和「傑姬」在拍攝葬禮戲
1963年的葬禮照片
片中,傑奎琳的好友、同時也是她的小叔子的羅伯特·肯尼迪(由彼得·薩斯加德實力出演)擔心肯尼迪家族會從此被民眾當做「美好的那些人」而忘記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因此需要這位肯尼迪夫人的幫助,而後者也迅速成長起來。
我們在電影中看到,傑奎琳在接受一位不知名記者(比利·克魯德普 飾)的採訪前,這位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遺孀提出,保留對刊登文章的編輯權,並要記者把記下來的手稿唸給她,「以免我對我的本意表述不當。」傑奎琳本來是個毫不掩飾的吸菸人士,但卻酷酷地宣稱:「我不抽菸。」當被問到她與約翰·肯尼迪在車上的最後幾分鐘都說了些什麼時,她打斷說,「想都別想我會讓你出版這個。」
為了讓觀眾感受到「傑姬」的傷痛,導演拉雷恩與編劇諾亞·奧本海姆一起,用了大量筆墨來展現一些虛構情節,比如在片中,傑奎琳私下與一位天主教神父(約翰·赫特 飾)對話時,她對後者說了一些關於他們夫妻的私密問題,後來兩人也沒有討論出結果,這一段就是完全虛構的——但肯尼迪家族的後人對此應該可以容忍吧(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傑姬」在片中不止一次提到當時大熱的百老匯音樂劇《卡米洛特》,並對理查德·伯頓演的亞瑟王的唱段「一閃即逝便是卡米洛特」情有獨鍾(當年的媒體報道,在肯尼迪遇刺後,傑奎琳和家人每晚睡前都會聽1960年首演版《卡米洛特》的錄音,尤其是肯尼迪生前最愛的終曲部分)——她真的相信這句話嗎?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電影裡的「傑姬」讓我們所有人都信了。這是一個不容質疑的女人,而這部情感強烈的電影作品,同樣不容置疑。
在這位驚恐、傷痛的娜塔莉·波特曼橫空出世之後,拉雷恩的這部電影毫無懸念地成為了今年最佳之一,讓我們難以指摘,無法忘懷。
本文首發於巴塞電影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