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荒野之心》影評:克制的敘事,是導演對觀眾最浪漫的告白
荒野之心影評在第44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上,導演黛布拉?格蘭尼克憑藉《荒野之心》擊敗阿方索?卡隆,拿下了最佳導演。《荒野之心》,是這個獨立電影人在繼《冬天的骨頭》之後的,關注社會邊緣人物的又一力作。只不過這一次她將視角投放到了患有PTSD的退役軍人身上。
對父女一直在森林公園中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們唯一與外界的接觸就是去鎮上採購生活必需品。
某天,當女兒湯姆不小心被人發現,父女兩人平靜的森林生活由此被打破。
從這個時候開始,電影的戲劇衝突得以真正構建起來。
當社會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對父女兩人經過一系列了解調查之後,把他們安置在了一戶願意收留他們的人家中,當然這樣的善意幫助是需要男主通過勞動來獲得的。
在這期間,女兒很快地融入了社會生活,而父親卻一直顯得無所適從。
……
很快,父親再次帶著女兒逃離,再一次開始了居無定所的生活。
但在這個過程中,女兒與父親的矛盾逐漸凸顯。
其實,這部電影的戲劇衝突包含了兩層:外部衝突是父親森林獨居生活方式與現代文明群居生活的對立;內部衝突是父女在難以割捨的親情與兩人最終選擇不同生活方式之間的對立。並由此在兩人之間所產生的內心矛盾、掙扎、別離才是最令人揪心的。
一邊是父親教授女兒各種森林生存技能(獨居)。
另一邊是女兒讓父親感受蜜蜂的能量(群居)。
這是他們為了彼此能夠生活在一起,所做出的各自努力。
……
電影結局有好幾種落入俗套的可能,無一例外導演都完美避免了。另外,在影片中導演多次使用了一個關鍵意象來暗示父女最終的結局。
那就是海馬。
海馬項鏈、女兒閱讀的關於海馬的書籍、海馬形狀的橘子皮。
海馬屬於雄性繁殖,並且海馬爸爸在生下小海馬之後不會再照料並保護他們,而是把他們放回海水裡,讓他們獨立成長。
影片到這裡,戲劇衝突的建立、發展、解決都已全部完成。
……
但我認為影片最值得稱讚的,並讓我看完之後久久不能平靜的原因,在於它產生戲劇衝突的本源。有一類藝術作品,你不僅要關注它講了什麼。還要關注和瞭解它沒講的是什麼。這部影片之所以讓我對它久久不能忘懷,就來自它沒講的那些東西。
我們只知道父親患有PTSD(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這種病症給病人所帶來的影響是常人無法想象到的。然而導演卻只用了幾組鏡頭一帶而過。
還有他們在逃離過程中,父親受傷被好心人收留,並決定再次離開時,女兒卻表示了相左的意見。
「你接受不了的事,不代表我也接受不了。」
這會讓觀眾好奇,他們曾經發生了什麼事?
另外在影片的第11分鐘,父女兩人談到了母親。
當然,這也被導演用寥寥無幾的台詞給帶過了。
為什麼母親會缺席女兒的成長?這個家庭曾發生過什麼?(再次聯想到海馬的雄性繁殖)
這一切的一切,我們都一無所知!
他們的過往被消抹掉了,而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去想象,他們過去究竟發生了什麼?觀眾會自動用想象去填補每一種可能發生的經歷。
這就是藝術接受。
德國接受美學家伊塞爾提出了「空白」和「召喚結構的理論。他認為,任何文學本文都具有未定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召喚結構」,具有很多的「空白」,當讀者將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想象置於本文,將作品中的這些「空白」填充起來時,作品中的未定性才得以確定,作品的審美價值才得以實現。
讓我再舉個例子,那就是法鯊主演的《羞恥》。
同樣過往被消抹掉的兄妹,他們兩人在倫理道德和情感之間來回掙扎與糾纏……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妹妹在自殺前給哥哥的留言,讓我對這對兄妹的成長背景產生了好奇與疑問。
……
看完這兩部作品,都讓我有一種去跪求導演或編劇的衝動,請給我看看他們的背景小傳好嗎!
導演的欲言又止,卻讓觀眾欲罷不能!
從藝術接受的層面上來講,導演以其克制的敘事,讓觀眾也參與到了影片的藝術創作中來。《荒野之心》經過導演和觀眾的共同藝術創作,最終而成。這就是這部電影最牽動人心的魅力所在。
影片的最後,當女兒說他不得不走
當父親消失在廣闊遼遠的森林裡
我們知道塵歸塵,土歸土,每一片葉子都靜靜地落下來,毫無痕跡。每個人都在既定的命運裡各行其道。
首發於公眾號【朴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