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法國王》影評:(BACKGROUND INFO)電影中的羅比特·布魯斯(Robert the Bruce)
不法國王影評本文內容收集於維基百科英文版(因中文版的內容過少,如有翻譯偏差,概不負責,如有補充和更正,歡迎留言,反正我懶,所以有錯的地方一如既往的也懶得改)
在介紹電影之前,首先介紹一下背景知識。
電影中的情節主要發生在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期間,具體時間發生在公元1296年到1328年之間。在1286年,由於當時統治蘇格蘭的國王亞歷山大三世(King Alexander III)的辭世,隨之產生了繼承人的問題。而當時的第一繼承人是亞歷山大三世的孫女,瑪格麗特(Margaret, Maid of Norway),可是這位繼承人自出生就生活在挪威並且還只是一個孩子(人家還是個寶寶),因此當時蘇格蘭的領主成立了一個政府性的監護人制度,以待瑪格麗特女王長大成人才可以親政。但可惜的是,這位蘇格蘭還未曾見一面的「女王」在前往蘇格蘭的路上就得病去世了,時間是1290年的九月26日。經此位繼承人的離世,蘇格蘭歷時陷入了爭奪蘇格蘭王位的內戰危機,因為一幫、一群、一眾的蘇格蘭領主都有獲得蘇格蘭國王王位的資格(這裡比較亂就不明說了,從瑪格麗特是亞歷山大三世的孫女、第一繼承人且遠在挪威的狀態來看,其他這些擁有資格的領主基本上算是亞歷山大三世的各種各樣的八竿子打不著的遠房親戚)。
(2018年上映的另一部電影《Mary Queen of Scots》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歷史情節,即蘇格蘭的雙後傳也是之前在法國遙控蘇格蘭,當她的丈夫,當時的法國國王 King Francis II 去世後,她才返回蘇格蘭去執政。電影中的歷史時間大致在 8 December 1542 – 8 February 1587 之間。)
在蘇格蘭即將陷入內戰的危機來臨之時,電影中的其中一位配角閃亮登場(可惜只是配角)—— 英王愛德華一世,其實愛德華一世是被蘇格蘭的貴族邀請進入蘇格蘭擔當裁決人針對蘇格蘭國王的選舉,這基本可以理解為引狼入室,只可惜維基百科裡沒有寫明是具體哪幫「袁紹再世」的蘇格蘭貴族邀請的愛德華一世。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恩怨就不一一列舉了,最著名的恐怕是電影《勇敢的心》,其實《勇敢的心》中所述的歷史背景跟本片是同一時期,當時電影中的蘇格蘭領主的各種勾心鬥角,甚麼囊外必先安內的各種內鬥歷歷在目。因此按照這幫蘇格蘭的領主們的爭奪王位的熱情,恐怕即使瑪克麗特「女王」沒有在前往蘇格蘭的路上死掉,也會在未來的成長過程出個小小的意外。(題外話:《勇敢的心》中的男主角其實幫助的那位比較窩囊廢的國王就是本片中大書特書的布魯斯,布魯斯在成為蘇格蘭的國王之後被稱為布魯斯一世,名字也從Robert Bruce變成Robert the Bruce,這個the個人感覺就像「子」一樣,比如孔子孟子,類似於一種尊稱)
就在英王愛德華一世到達蘇格蘭,並且在選舉蘇格蘭國王的儀式開始之前,愛德華一世這隻餓狼直接就展露了對於蘇格蘭野心勃勃的一面,他要求所有的蘇格蘭領主必須尊稱他為「蘇格蘭的至高無上的大人」(Lord Paramount of Scotland)。然後在之後的選舉中,John Balliol被推舉為蘇格蘭新的國王(這位國王真的是一個廢物,簡稱 a weak king),因為愛德華一世不僅在背後鼓動其他反對這位「廢物」的蘇格蘭新王,並且還強迫這位新國王去英國的法庭作為原告,至於告的什麼就不知曉了。(從另一方面而言,其實當時競選蘇格蘭國王的王位的最有利的競爭者是布魯斯、Comyn(下文詳表)還有John Balliol,只不過John的血緣繼承順位更靠前一些可能)
在1296年,這位蘇格蘭的「廢物」新國王重新宣稱他的國王地位,這次宣誓主權的主要原因是同年英法之間在進行戰爭(其實個人感覺英法在中世紀的整個戰爭,牽連出無數的著名人物,比如聖女貞德,主要的源頭在於諾曼底公爵——即征服者威廉一世從諾曼底發兵進攻英國本土,進而成為英格蘭的國王,以至於後面的英國國王一直認為英國的中心在歐洲大陸的諾曼底,而不是英倫三島,所以致力於參與歐洲大陸的事務,首當其衝的就是與法國的爭端,加上歐洲大陸的貴族都是親戚,所以法王一旦離世,其他國家經常覬覦法王的王位),而這位蘇格蘭新國王宣布蘇格蘭拒絕幫助(其實更像是資助錢財和士兵)英國軍隊與法國的戰爭。因此,在同一年,愛德華一世率領大軍入侵蘇格蘭,並在稍後的Dunbar戰役中擊敗了蘇格蘭的軍隊,因為材料的有限,雙方具體的傷亡數字不明(維基裡沒寫),而作為戰爭的結果,英王愛德華一世迫使蘇格蘭的這位新國王John Balliol退位(其實這個廢物一直當國王挺好的,完全是傀儡的特徵,沒必要退位),並且愛德華一世抓了1,800名蘇格蘭的貴族(有一些是在Dunbar戰役中被俘的,好吧,蘇格蘭地方不大,貴族倒是不少),至此,蘇格蘭算是統治在英王愛德華一世的手中。
在之後的一些年裡,蘇格蘭面對英格蘭的統治一直存在不滿,時而發生起義,其中最為成功的是在Stirling Bridge(橋)戰役,成功的將英格蘭隊的軍隊趕出了蘇格蘭,指揮這場戰役的是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他是蘇格蘭的一位愛國者,好像是一位領主,但不是lord,也不是nobles,而是landowner,因此感覺像是地位比較低的地主,或者是部落的族長(感覺電影《勇敢的心》就是以他為原形的)。在成功趕走英格蘭入侵者之後,華萊士還策劃並指揮了一系列的進攻英國本土的戰役,但是好景不長,可以理解為被隊友給賣了。在1298年一月,當時的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宣布與英王愛德華一世停戰,同時在停戰協議裡沒有包含英國與蘇格蘭停戰的條款,也就是法王直接把蘇格蘭賣給了英王,然後換取了停戰。這裡還有一個細節,在華萊士與英軍作戰的時候,英王愛德華一世並不在前線,他應該是在法國作戰,而且英國其他的貴族也沒有把華萊士放在眼裡,當然這種傲慢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在英法停戰協定簽署之後,既然兩位大佬之間停戰了,那麼大佬就該痛揍小兄弟(蘇格蘭)了,在1298年的七月份,英國軍隊進攻華萊士率領的蘇格蘭軍隊,因為蘇格蘭人寡不敵眾,並且受制於英國的長弓手(longbowmen)的攻擊(玩過帝國時代2的應該有所了解英格蘭長弓手的強悍射程,在日後的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的騎士團也深深地領教了英格蘭長弓手的厲害——在莎士比亞的空王冠中有所描述),華萊士率領的蘇格蘭軍隊應該是被消滅殆盡,並且華萊士的榮譽盡失。客觀的講,因為華萊士在之前的戰役中並沒有正面對過英王愛德華一世,所以經此一役,算是給蘇格蘭人上了一課。(當然後面還是有人不信邪,選擇與英格蘭的軍隊硬對硬,「勇敢者」就是片中的主角布魯斯)
在1299年,英王愛德華一世迫於法國和羅馬教皇的壓力,愛德華一世放了俘虜的之前被迫退位的蘇格蘭國王John Balliol(好吧,原來他被迫退位之後,一直被英國關押著)。同時教皇要求愛德華一世從蘇格蘭退兵,並與蘇格蘭和談,但是英王愛德華一世沒有理睬教皇的這一「無禮」要求,這裡也側面顯示了那位廢物的蘇格蘭前國王的廢物之處,即使把他給放了:諒你也翻不出多大的水花,順便賣羅馬教皇個面子。同時,華萊士被派往歐洲大陸尋求他國(主要是法國)的幫助抗衡英國,而此時的蘇格蘭則成立了一個算是護國性質的攝政制度,由布魯斯和另一位蘇格蘭的領主Comyn把持,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布魯斯和Comyn之間對於誰來當蘇格蘭國王互不相容,並且雙方算得上是勢均力敵(這一點在電影中也有所體現)。
1300年三月,英王愛德華一世召集英國全境(除威爾士)的騎士、領主和軍隊,之後率軍入侵蘇格蘭。在期間,蘇格蘭與英國之間互有勝負,但是英國的勝利居多,同時,在上一段介紹的那個攝政制度裡,攝政的成員接連辭職或被他人替代,布魯斯也是辭職的其中一員,因其在指揮對英的戰爭中失利。而電影中最開始的被圍攻的那座城堡(Castle of Stirling)始終是戰爭的焦點,期間反復易手。
電影時間點——正式開始
在1304年四月,英王愛德華一世率領大軍又一次抵達Castle of Stirling的城下,並且攜帶了17座圍城器械,在電影中有其中一座巨大的投石機(War Wolf,戰狼?)的特寫。
這裡介紹一個側面知識,在中世紀的歐洲,一般而言,圍攻城堡的主要選擇是圍困,而不是直接攻城,一方面是因為直接強行攻城的話,進攻方的損失會非常巨大,比如防守方的兵力眾多且一般中世紀的城堡的位置的地理位置都是十分的易守難攻——在城頭扔一個蘋果都能砸死人,而包圍城堡的進攻一方的主要獲勝的途徑其實是圍死對方,讓防守方彈盡糧絕(主要是糧絕),或者就是談判,用利誘換取守城方的投降,再者就是耍陰招,比如派細作給城裡下毒、偷開城門或者刺殺守城將領等手段。所以在沒有大型攻城器械的情況下,一般的圍困更像是走個過場,進攻方真心實意的包圍一下——在城堡外建立一道木牆(像城中城一樣),防守方故作姿態的防守一下——在城頭唱唱歌順便高聲嘲諷一下攻城方,大家一起等天時地利人和的變化,等待出現獲勝的機會。因此,不得不著重介紹的是日後的(具體年代忘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因為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率先在攻城時使用了火砲,轟擊堅固的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並且打開了巨大的缺口(刺客信條在這裡有所描寫),才得以讓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成功攻佔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同時也宣告著「希臘火」式的中世紀的結束,以及火器時代的到來。而火炮的使用也宣告了城堡(Castle)這種中世紀的產物的沒落,也正為如此,在日後的歐洲戰爭中,各大戰役基本上都是野戰,少有攻城戰的發生。
就在英王愛德華一世在1304年圍攻Castle of Stirling的同時,蘇格蘭的貴族,除了華萊士以外,全部向愛德華一世投降,包括布魯斯,這個情景在電影中有所體現。(這裡還有一個時間差,愛德華一世圍攻城堡Stirling的時間發生在四月,因為在四月抵達,但是蘇格蘭領主們的投降發生在二月,可見真的很識時務)
但是在1304的六月11日,布魯斯與華萊士簽訂了一個關於友情和聯盟的協議——其實差不多像是拜把子,互不傷害對方的感覺。在同年稍晚,因為當時蘇格蘭領主們已經投降於英王,所以英國的議會派出了愛德華一世的姪子(Earl of Richmond)作為蘇格蘭的控制人,與此同時,華萊士也不幸的被英國捕捉,並在下一年的八月23日被絞死在倫敦(估計是倫敦塔)。電影中對這一篇幅有著極大的渲染和描寫,但以個人之見,客觀的講,就當時蘇格蘭的內耗的情形來看,會有一部分的蘇格蘭領主並不喜歡瓦萊士,因為他的反抗英國的行為只會加劇蘇格蘭內戰的危險。
在1305年的九月,因為英王愛德華一世十分的信任布魯斯,因此授予他一座城堡(Castle at Kildrummy)。但在同年的十月份,羅比特·布魯斯作為蘇格蘭的貴族,宣布他擁有獲得蘇格蘭王位的權利。(這裡也可以理解為啥英王愛德華一世的憤怒了,簡直就是跟吃了蒼蠅一樣的感覺,前腳剛表彰完,後腳就被對方的「反叛」打臉)
雖然布魯斯宣稱他擁有蘇格蘭國王的資格,但是在上面的背景裡有所介紹,像布魯斯一樣擁有資格的蘇格蘭貴族可能有一遝,反正大家都是亞歷山大三世的遠親,誰怕誰。並且因為布魯斯在支持英國和蘇格蘭的立場上經常徘徊(有點騎牆的感覺),他與其他蘇格蘭的領主們的關係弄得很僵。(估計大家也是想,誰知道這次他支持獨立是真的還是在做戲)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上文介紹的那個攝政制度的除布魯斯以外的另一位領主Comyn(可以同時與布魯斯共同攝政,可見地位之高)。
在1305年的夏天,Comyn與布魯斯達成了一個秘密協定,Comyn放棄競爭蘇格蘭國王王位的要求,歷史沒有記載Comyn是否同意了這個協定,但是Comyn轉身就把協定洩露給了英王愛德華一世卻是真的。然後在1306年的二月,布魯斯決定斬草除根,率先解決了「叛徒」Comyn。同時還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記載:Comyn的被殺只是布魯斯為了爭奪王位排除異己的手段而已,那個秘密協定根本就不存在。(如果真的有秘密協定,估計知道的人應該反省一下為什麼知道這個秘密)。而在電影中,則採取了較為折中的方案——即有此祕密協定,Comyn還未將秘密洩露給英王愛德華一世,然後布魯斯手段狠辣直接解決了Comyn,當然這種行為的代價,雖然布魯斯沒有在未來得到報應,但是他的兒子卻是終其一生來償還這個魯莽的行為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在剷除了最危險的競爭者Comyn的短短六個星期之後,布魯斯終於登上了蘇格蘭國王的寶座——史稱布魯斯一世。
在1306年的六月,電影中布魯斯第一次被擊敗的那場戰役(Battle of Methven),在電影中描寫的是布魯斯與英軍的統帥(de Valence)商定進行一對一決鬥,英軍統帥假意同意,並且堅持應該在第二天,因為當天是星期日。然後在當晚月黑風高之時,英國人不守信用偷襲毫無防備的蘇格蘭軍隊,最後消滅了大部分的蘇格蘭人,只有布魯斯和小部分部下逃脫。這裡算是與真實的歷史最離譜的其中一部分,也是本片分數非常低的一個原因,沒有必要把英國人寫的那麼的卑鄙。真實的情況是,布魯斯和Valence在某地約戰(不是一對一單挑),Valence選擇拒絕,布魯斯認為Valence的拒絕是一個虛弱的表現,因此布魯斯在稍後的紮營時並沒有在營地周邊放置偵查哨,而Valence如電影中所描述,機智的選擇了夜襲,結果是布魯斯率領的蘇格蘭軍大敗。(在爛番茄的評分中,本片只得到了63%的好評,平均得分只有6.2/10;在Metacritic的評分中也只得到了60/100的評分)
在真實的歷史中,布魯斯的失敗完全是因為個人指揮不當所致,自己只與很少的最忠於他的部下逃離戰爭,比劉皇叔稍強的是,他是帶著老婆孩子一起跑的。但不幸的是稍後他的妻兒就被英軍抓到,並被關了四年,同時他的兄弟也被抓,並被處死(being hanged, drawn, and quartered)。但幸運總是喜從天降,在同年的七月,一代雄主愛德華一世去世,接掌王位的是電影中的自大暴躁狂愛德華二世(Edward II)。(這裡也與電影不一致,在電影中是布魯斯率軍出現,然後愛德華一世率領大軍征討,在路上去世,愛德華二世狂躁的趕鴨子上架,而且愛德華二世也沒有那麼的自大暴躁,所以請正視對手)
在1306年到1307年之間,布魯斯並沒有現身,他一直藏匿於秘密地點(具體地點不得而知)。直到1310年他才現身,有證據表明他不是一直無所事事,在1309年他獲得了蘇格蘭北部的領主的支持。在獲得有利的支持後,在1310年,布魯斯致信愛德華二世尋求英國與蘇格蘭之間的停戰與和平。顯然,愛德華二世並沒有接受,然後在之後的三年裡,布魯斯成功佔領了三座被英軍控制的城堡和港口。並且,布魯斯不停的襲擾英軍,卻從不與英軍正面作戰(算是他終於吸取教訓了,另一種解釋也是因為軍隊實力不夠與英軍正面抗衡,這個也是當年袁紹要進攻曹操的時候,他的謀士最開始給袁紹的建議,不要集中全力進攻,光是騷擾就可以讓曹操疲於應付,最終走向失敗)。直到1314年的Bannockburn戰場,布魯斯終於正面與英軍作戰,當然戰役的起因是蘇格蘭軍對城堡Stirling的包圍(怎麼又是這座城堡!)。
(謝謝下面的留言更正)電影中的最後一幕是 Battle of Loudoun Hill ---- 發生於1307年的五月,戰鬥的雙方是由布魯斯所率領的蘇格蘭軍和英軍將領 Aymer de Valence率領的英軍,蘇格蘭的人數在600人,英軍大概有3,000人。布魯斯通過使用矛兵在下坡(地形)重創沒有組織性的英軍騎士,這裡也可見英軍對於蘇格蘭的蔑視的程度(完全不進行有組織的攻擊)。而最後英軍付出了一百多人或者是幾百人的傷亡。另外,我看影評裡存疑的一點是布魯斯放走了愛德華二世,關於這一點,應該是假的,原因是英王愛德華二世沒有參加過這場戰鬥,所以本片的最後一幕,凡是涉及到愛德華二世的,基本屬於演繹,以增添布魯斯的大人大量的效果,而愛德華二世的「狗吃屎」和「狂吠」類的行為至少是沒有出現在本次戰役中。
—————————————————————————————————————————————
下面補充一些其他知識
在第一次蘇格蘭的獨立戰爭中,最關鍵的一戰是Battle of Bannockburn
Battle of Bannockburn戰役,事件發生在1314年六月的23日和24日兩天,英軍由愛德華二世率領,人數在15,000到20,000之間,而布魯斯率領的蘇格蘭軍隊差不多只有5,500到6,500人左右,以矛兵為主。至於具體的情節,可以閱讀一下下面的維基百科裡的詞條,(因為戰術術語比較多,戰役的具體過程就不細表了)(P.S.看下面的地圖可以看出Castle of Stirling又出現了,這座城堡簡直就是蘇格蘭的第一次獨立戰爭的縮影)
打不開鏈接或者懶得看的,可以看下面的兩個圖(上面是第一天,下面是第二天),紅色的是愛德華二世率領的英軍,藍色的是布魯斯率領的蘇格蘭軍。在電影中的最開始的一幕,對於這座城堡的險要的地理位置有著一定的表現,通過高度可以看出,如果蘇格蘭軍成功的攻佔這座城堡,對於英國人在未來的入侵蘇格蘭的道路上會增添一個巨大的障礙,已故的英王愛德華一世通過使用17座巨大的攻城器械才得以攻下這座城堡的費勁過程還歷歷在目。
此戰役的結果是愛德華二世被護衛拖走(也可能是自己主動逃跑,反正都是逃跑),而這種逃跑導致了恐慌在軍隊裡的蔓延,最終導致被擊敗變成了潰敗(當然這種逃跑是在第二天的戰場失利後)。(從上面兩個圖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英軍會白痴的從那個狹窄的區域進攻蘇格蘭軍隊,因為那裡有兩座橋,方便英軍渡河,加上地圖東北方向的河灘是沼澤地帶,不利於渡河作戰。)
愛德華二世最後是死於被臣子謀殺,起因一方面是因為與蘇格蘭的戰爭的失利,另一方是是因為愛德華二世與英國國內的一位地位非常高的領主的復仇之戰,並且還有英法之戰的戰爭的影響,最後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愛德華二世的權利逐漸失去,最後被迫退位,然後是監禁和被殺。
最後,論本片的價值,個人認為最多是讓人產生興趣去重新了解一下蘇格蘭人反抗英國統治的獨立戰爭,但是本片最多算是商業片,對於真實的歷史纂改的地方太多,並且也過於醜化英國、同時把自己寫的高大上,在通往蘇格蘭國王的道路上,布魯斯是蘇格蘭得以的獨立的英雄,但他的行為卻也說不上多麼的光輝高大。同時對於蘇格蘭在第一次獨立後的隱患也沒有多少描寫。所以既不是歷史片,也不算是紀錄片,只是商業片。也正因為如此,才體現了電影《勇敢的心》的可敬之處,雖然是個人英雄主義十足,但對於蘇格蘭貴族之間的內鬥、虛與委蛇的勾心鬥角描寫的十分精彩。
再說一點補充,布魯斯在Bannockburn戰役擊敗英王愛德華二世之後,又贏得了一系列的戰鬥,最後實現了蘇格蘭的重新獨立。但是,結局在開始就已經顯露,就是那位布魯斯殺死的Comyn其實代表了蘇格蘭的另一派勢力,而且這一派勢力並不認同布魯斯繼承蘇格蘭國王王位的資格,同時也痛恨布魯斯殺死了Comyn(估計也是痛恨他所使用的手段,而不是在戰場上擊敗Comyn)。因此,在布魯斯一世於1329年去世後,蘇格蘭的內戰危機又一次展露,而這一次蘇格蘭的命運就不像布魯斯在世時那麼好運了。布魯斯一世的兒子,蘇格蘭新的國王戴維二世(King David II)繼位時還是一個孩子(好吧,又是一個孩子),當時只有五歲,因此蘇格蘭內部的反對派聯合當時的英王愛德華三世,重新發動了對蘇格蘭的入侵(其實也算是蘇格蘭內戰,並且反對派與英王愛德華三世聯合),之後蘇格蘭的第二次獨立戰爭開始,而這一次獨立戰爭的結局是以蘇格蘭國王戴維二世賠償給英國100,000merks的贖金,同時蘇格蘭應該算是英國的附屬,其實戴維二世就算是英國的傀儡。至於這100,000 merks具體是多少錢,一個數據可以作為參考,當愛德華三世於1377年去世的時候,這筆贖金還差24,000 merks沒有付清,而戴維二世是於1371年去世的(也就是說即使戴維二世去世了,蘇格蘭仍舊需要繼續支付贖金給英國,而這因為戴維二世的「軟骨頭」,使得他在蘇格蘭失去民心)。之後蘇格蘭一直保持獨立的狀態,直到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國簽署了一個協議成立了大不列顛聯合王國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P.S. 查了一下merks的價值,merk是蘇格蘭的銀幣,一直使用至17世紀,大概的價值在1merk蘇格蘭銀幣等於1英國先令,按照當時的價位換算,應該等於今天的3.55英鎊,依舊是100,000merks的賠償金等於今天的35萬英磅。但是另外一個數據可以作為參考,即在1800年的英國,一個工人在紡織廠一週工作六天,才能拿到15先令。總之在14世紀的蘇格蘭和英國,在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域,這比賠款是一筆巨款。(有興趣的可以查查英國在當時的英法戰爭中的花銷,越詳細越好,可以更好的作為數據進行參考,以後有空我再添加)
最後說一下布魯斯一世的王后Elizabeth de Burgh,布魯斯總共有兩任老婆,但在電影中那位是布魯斯唯一的一位當他成為蘇格蘭國王的王后。而這位王后其實背景也是非常不簡單,她是一位愛爾蘭貴族的女兒,而這位貴族是英王愛德華一世的親密好友以及盟友,正也是電影中為何愛德華二世在俘虜她之後,強迫她改嫁,並在被拒絕後選擇囚禁她的原因——按照西遊記的說法,這位Elizabeth是有背景的人。最後,這位王后在1326年七月去世,然後布魯斯一世在18個月之後也隨她而去。(而Elizabeth在布魯斯一開始被擊敗後,她和布魯斯的女兒是被Comyn的支持者所抓住的,之後交給了英王,從中可見布魯斯在殺死Comyn後的後續影響有多麼的嚴重。)
下面有驚嚇有驚嚇有驚嚇,不要去看不要去看不要去看。
參考鏈接如下
First War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
此骷髏為布魯斯一世的頭骨的石膏版的模型,一直不太懂西方人是如何看待這類頭骨模型的展覽的定位和意義,在英國遊歷的時候,也曾在博物館裡見到過一些英國著名人士(主要是國王、領主、著名的騎士)的頭骨模型的展覽。
告訴你別看你還看,被嚇到了的話別怪我,看這空洞的眼神,是不是感覺有一種會陷入另一個空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