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烈愛天堂》影評:灰燼餘煙之下也無解
烈愛天堂影評該片憑藉戴安·克魯格出色的演繹拿下2017年第70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女主角,同時也憑著工整的創作榮獲2018年第7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和第23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全片採用傳統的三段式結構,分為「家人」、「正義」、「海洋」三部分。故事清晰明瞭,前後呼應,從劇作來說是一個非常工整的作品,理解起來也並不無難度。題材中比較新穎的是反映了當下歐洲社會中的民族宗教矛盾,而目的依舊是一個經典的復仇故事,復仇的段落也僅僅集中在第三部分「海洋」中。
一、家人
影片開始就選擇用家庭錄像機的視角,閃回到過去女主角在監獄同丈夫舉行的一場婚禮,沒有婚戒,只有無名指上的戒指紋身,兩人身穿白色禮服相愛擁吻。
讓觀眾了解二人結婚背景後,場景便拉入當下時間,兒子已經六歲,母子兩人過馬路險些被撞後罵罵咧咧的行徑,讓人開始預感到結果的不明朗。而把兒子交給父親之後便和閨蜜一同去澡堂休閒,其中聊天中所滲透出女主角家庭的幸福,身上的「武士」紋身也成為下文的伏筆。
歸來已經入夜,丈夫店外擁擠的警車和閃爍的警笛,已經讓人預感到父子二人的遇難,而女主角卡佳衝破警防線後的歇斯底里也加深了觀眾對於遇難的印證。
隨著受害者DNA測試結果出來,警方對卡佳的詢問,讓觀眾一步步了解這個家庭裡成員的背景,丈夫土耳其裔移居德國,妻子是德國人,是一段跨民族的婚姻,而警方在掌握大量受害人信息之後,對卡佳咄咄逼人的詢問,也側面反映了民族矛盾的存在,作為移民外裔的受害者,加之之前販毒前科,也揭曉了片頭監獄婚禮的原因,讓警方更傾向於這次爆炸事件是因為受害者自身所攜帶的政治背景內部矛盾,而卡佳則認為是納粹的暴劫行動。
卡佳在其母親處對丈夫的維護,以及拒絕公婆將二人屍體帶回土耳其,事故現場的情緒失控,無法度過崩潰時期而選擇吸毒,謝絕閨蜜的陪同,更多時光看著窗外的雨,腥紅著眼發呆,都無不透露著此前這個家庭的幸福美滿,也更加襯托出當下女主角所處境地的殘忍和可憐。
本段以女主角卡佳自殺結尾,浴缸裡割腕自殺慢慢下沉,最終聽到電話留言嫌疑人落網後,戲劇性地坐起在浴缸之中,滿臉的血跡中透露出絕望的神情為第二段「正義」做下鋪墊。
二、正義
本段同樣以一段家庭攝像機視角開始,一家人在屋內其樂融融,母親陪兒子搭玩具,父親作為第一視角記錄著這些。
接下來的主要內容便是法庭過程,筆者個人認為要想通過影視去快速了解一個國家人民的價值觀和真實生活,律政題材是最佳選擇,從美劇《傲骨賢妻》、衍生劇《傲骨之戰》這一傲骨系列,到英劇《皇家律師》,我們可以在律政題材裡的法律事件中,了解一個國家的司法,以及人民生活的現狀,犯罪因素更能真實反映社會現況。所以本節是我最喜歡的一段。
法庭一開始,作為男女嫌疑人的兩人便深情擁吻,這一行徑直接刺激著剛剛因恐怖事件喪失雙親的女主角,其中運用的聲畫錯位和九十度俯拍等技巧也在暗示著女主角的宿命的渺小和不順,之後在聽到檢方陳述受害人遇難細節時,女主角的反映同觀眾一起由悲傷過渡到憤怒,而引起的卡佳對女嫌疑人大打出手,原告律師精彩辯詞贏得掌聲等行為也得以理解。
辯方律師的詭辯在法庭中是非常突出的一個角色,其造型也模仿了希特勒時期納粹軍官的刻板形象,本該是民心所向的一場訴訟,有技術人員的物證,有卡佳目擊的女嫌疑人,最終硬是讓辯方律師憑著女主角吸毒這一把柄,和同黨的希臘納粹偽證人,打成了無罪釋放,宣判結果後觀庭群眾的怒罵,觀眾的不解一併為接下來的復仇之路做好了情緒鋪墊。
而法庭中作為扭轉乾坤的證據也僅來自社交網絡的一張圖片,也暗示了這場鬧劇的必然性。
三、海洋
一開始又是一場家庭錄像內容的閃回,第一視角是卡佳,父子二人在海邊玩耍。點題本段標題「海洋」。
失意的女主角卡佳獨自一人前往希臘調查這個所謂的納粹團伙,整個過程因為女主角是弱小一人,於是作為第一人稱,讓觀眾代入感會顯得極其緊張,為女主角是危險事件中的變數捏一把汗。
一開始通過法庭資料獲取希臘同夥的酒店信息,之後所上演的酒店事件同接下來跟蹤尾隨同夥車輛,最終尋跡到兩位男女嫌疑人。整場跟蹤視角的代入感很強烈,觀眾生怕卡佳露怯被抓住後果不堪設想。
同樣的復仇手段,與法庭上描述的炸彈製作過程一樣,女主角也製作了炸彈,而其中利用到的玩具車讓人聯想到第二節裡家庭錄像中小男孩玩玩具的溫馨場景。
第二天一大早攜帶炸彈埋伏在嫌疑人房車之外,灌木叢中的沉思,盯著車窗上的飛鳥,這個靜態畫面中唯一有生氣的動物讓卡佳意識到什麼,又轉身取走了炸彈。這裡卡佳沉思的動作同背景一樣融為靜止。
緊接著女主角在街邊的長椅上發現自己來了例假,同之前第二段故事中提到的,事故發生之後再也沒有例假形成呼應,讓觀者明白故事是該告一段落了。之後女主角又再次回看了第三段開始放映的家庭錄像,海邊一個人沉思,次日抱著裝有炸彈的背包來到嫌疑人房車處,深呼吸一口,便隨著轟然的爆裂聲,一切化為灰燼。
同歸於盡是最好的結局,這點在車窗上的飛鳥處便有暗示,那段灌木叢中的沉思,預示著陰陽兩隔,即使炸掉嫌疑人也無法改變的事實,只能讓一起喪身成為最好的復仇。也和之前恢復例假所預示的告一段落相解釋。結尾處海水同天際相倒,更是一種悲觀的揭示,揭示著無法和解也無法恢復正常的現實矛盾。
顯而易見,該片劇本是一部大女主的戲,女主角扮演者戴安·克魯格也憑藉出色的演出完美地詮釋了這一角色,細緻入微地刻畫出人物在事件中不同階段的情緒變化,但令筆者不滿意的地方在於,每次情緒存在的時間都比較短,不像《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極致表現,每次觀眾準備同主角一起往更深處沉浸情緒,主角便迅速抽離出來採取下一步行動。不知道這點是否為導演刻意設計,是否為了建立女主角絕望中仍存一絲理性這樣一種形象?總之觀看起來並不能適應這一點。
導演法蒂赫·阿金是土耳其裔移民德國,之前所導演的《在人生的另一邊》也同樣是三段式故事結構,此片與其相比,更是一種發展、延伸和回應。引發的思考正是導演本人自身身份所一直存在的客觀問題。更重要的是延伸到當下的難民潮所帶來的問題,本就安分守己的土耳其裔在歷經這麼多年都無法融合的矛盾,在面對新的難民移民,同樣的問題又如何和解呢?
片中對於希特勒的引入,引發的對於民族主義的思考,又在不斷地鞭撻人心。身處一個民族主義極強的國家,觀看本片又該作何立場呢?
法庭之上,那個希特勒時期軍官化身的辯方律師,遵循著正確的「無罪推定原則」(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被控告者無罪。是現代法治國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項重要原則,是國際公約確認和保護的一項基本人權,也是聯合國在刑事司法領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標準之一。)那民心所向的有罪認定是否又正確呢?全片結束除了女主角所目擊的女嫌疑人的確曾出現在事故現場外並無有力條件說明其是真正兇手,司法漏洞都不能完美解決,何況是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呢?
我喜歡該片並接受片中明顯的缺點,即使它不是一個完美的劇作,而它在故事之外所引發的思考足夠悲觀也足夠深刻,同那團晴空之下滾滾燃起的灰燼餘煙,都將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將無解,本片的英文名「In The Fade」似乎比中文名「烈愛天堂」更能反映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