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方形》影評:你看懂這部「裝逼」片了嗎?

方形影評

難民、羅姆乞丐、性別平等、家庭關係、特定階層的偽裝、當代藝術的故作姿態、公關的悖論。。。Ruben ?stlund在2個半小時中要說的內容太多太多,有些是其從瑞典社會內部看到的問題,有些則是更具普遍意義的思考和投射。與更有聚焦、主題更腳踏實地、手法更大眾化的前作《遊客》比起來,本片顯然刻意不討好大眾,而是趨向那條眾多「裝逼」歐洲導演前赴後繼、樂此不彼的嚴肅「政治藝術片」道路,不為娛樂大多數人,而是只拍給「看得懂」的少數人看——只是在穿插冷暖幽默和尷尬橋段時才照顧到我等局外人的觀影體驗。一句話,這樣的出發點和成品,未受標榜大眾口味的好萊塢的青睞自是意料之中,或許也在導演計劃之內。

那麼?stlund真的是想讓大家懵逼嗎?那我們就偏來試試能不能看懂。

難民

影片開頭,男主角親歷的那場「托兒」行竊記在瑞典這個北歐社會並沒有很大的代表性。說的政治不正確一點,生活在福利社會中的公民還需要去偷個錢包和手機來養活自己嗎?雖然小偷二人組(抑或是三人組?)一看就是瑞典人,但後來黑人小哥助手幫忙手機定位找到的那棟難民移民樓卻可能更符合大多數人的聯想和推測。在這棟樓裡群發控訴信的奏效還有之後那個氣勢洶洶地出現、要找男主角討個說法並為小哥鄙視自己移民口音憤怒不已的瀝青髮色小男孩(實在是佩服這位小演員黑幫大佬般的派頭和演技)以及男主角對他的態度則將瑞典的難民問題進一步展開了。導演想要讓大家思考的問題似乎是,難民難道是所有犯罪問題的罪魁禍首嗎?考慮到前幾年瑞典成為全球人均接收難民最多的國家,被不少國外非主流媒體看好戲地按上各種夾雜著恐懼、偏見、幸災樂禍和別有用心的誤報,被天朝人罵「聖母婊」,那麼客觀地問一句,他們的政府有沒有勇氣將問題攤開、一分為二的說,而不是一味政治正確以至更加激起非議的逆反心理致使後者蒙頭奔到黑呢?在影片的最後,男主角是不出所料地與自己對難民的嫌隙和解了。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呢?要找到答案並不容易。

羅姆乞丐

當大多數中國人還在習慣用「吉普賽人」稱呼那個似乎只在電影和小說中出現的歐洲流浪民族時,西方早已摒棄了這一被認為帶有歧視性的名稱,代之以更「人性化」的「羅姆人」。隨著歐盟內部邊界的開放,血液中貌似流淌著隨遇而安基因的羅姆人自然不能落後於其他因工作、學習、家庭等原因在歐盟內部搬家的公民。於是乎,只要你兩年前去瑞典,幾乎在每座城市的每家ICA超市門口都會看到一名坐在門口泰然自若地乞討的羅姆人。你說,這讓以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聞名的瑞典情何以堪?政府不能下達命令驅趕這些羅姆乞丐,但人們又不能無視這一道道讓人尷尬的城市風景。在影片中,作為從丹麥來的成功移民代表的男主角和這些不怎麼受待見的羅姆移民的幾次互動就非常值得玩味。前者是一副西裝筆挺的人模狗樣,後者則是衣衫破舊的乞丐相。然而,一開始高高在上的人模狗樣卻兩度被乞丐相強行拉低了姿態。但導演並不滿足於簡單的諷刺和說教,兩個前後出現的不同乞丐的對比像難民一樣,將羅姆乞丐問題也一分為二地展開了。第一個乞丐可以在7-11便利店裡向男主角理直氣壯地提出點單要求:chicken ciabatta(一種雞肉三明治),還不要加洋蔥。第二個卻在向男主角乞討遭拒的情況下,仍然願意在他向其他衣著光鮮的商場顧客求助無果後,幫他看管大包小包購物袋,以便他去找女兒。有了這一對比,你還會覺得羅姆乞丐討人嫌嗎?是也不是。就像任何民族、任何國家的人一樣,沒有誰可以一概而論。

性別平等

說性別平等這個詞可能有點泛了,或者更確切地說,應該是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權力博弈,在影片中主要體現在男主角和美國女記者在對兩人(性)關係的處理上。在#Me Too風起雲湧的當下——更不用提在以男女平等為整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以及當屆政府的外交政策的瑞典——男主角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被揭露的對象:利用自己X-Royal博物館館長的地位和身份,誘使與他有工作聯繫的女記者上床,之後銷聲匿跡。但事實上,一邊,男主角似乎實在是對自己說不清有多少真實欲望又有多少勉強配對的酒後亂性感到尷尬;另一邊,在經歷了這段一夜情之後(或者在經歷之前就已潛伏著萌芽?),女記者卻對他產生了一定感情,並希望進一步發展。說到這裡,是應該討論是否更多男性可以有不帶情感的約砲,而更多女性則會選擇與喜歡的人約?還是應該探討某一個性別的社會身份在對異性的吸引力中究竟會佔多大的比重,如果再加上有顏值呢?結果到底是你情我願,還是權力博弈?孰是孰非,就和Catherine Deneuve在#Me Too風潮中帶頭的那股非常政治不正確的逆流一樣引人爭議,也讓人深思。

家庭關係

影片中男主角和兩個女兒的關係讓人禁不住聯想到討論兩性的家庭責任的《遊客》。在那部前作中,父親因為在以為要遭遇雪崩時,本能反應地扔下妻子和兒女,自顧自地一溜煙跑了,在剩下的旅程中一直被妻子和一雙小兒女嫌棄,整個夫妻關係甚至陷入了危機。本片似乎是前者的續集,父親最終沒能保住婚姻,在輪到他照顧兩個女兒的這一周裡,從一開始女兒之間的爭吵,到被女上司訓斥、被難民小男孩堵在家門口討說法而對男孩粗暴相向,種種這些都尷尬地被女兒們看在眼裡,直到最後他帶著女兒主動去那棟難民樓裡試圖找男孩進行和解,才給他和女兒的關係勉強畫上了一個圓圈。

特定階層的偽裝

時尚的西裝、炫酷的特斯拉,甚至潮流的紅邊眼鏡,都構成了男主角博物館館長的社會形象。但這些華麗的衣著下面,卻是一個因為被偷了手機和錢包就把定義自己的受害者身份作為工作要務的俗人,一個可以一邊在自己博物館的藝術作品中討論信任和關愛問題、一邊卻看到羅姆乞丐就說沒帶現金的兩面派。插一句,在現實生活中過,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當過這樣的俗人,也當過這樣的兩面派,無所謂我們的身份和地位。而在影片中,以男主角為代表的這個特定階層(稱之為中產階級也好,精英階層也好)的偽裝在那位猩猩模仿者的酒會表演中被徹底撕開了。在充滿了原始動物性和攻擊性的「猩猩」面前,這群衣著光鮮、正襟危坐的客人都在等著用犧牲別人來自保。在面對某些個體受到攻擊呼喊救命時,擔心受牽連的周圍人的全體噤聲或許無可厚非,就像電影鏡頭一遍遍掠過的那些乞丐和流浪漢,一次次出現的「拯救一個生命」的畫外音,如果這些別人的厄運與己無關,那麼有多少人會去在意,會主動去伸出援手?這裡再次無關身份和地位。但影片中另外幾處尷尬卻是與身份和地位相關的。當一群VIP前一秒還在或靜立或姿態優美地半轉身端坐台階聽博物館館長發言然後掌聲雷動,下一秒換廚師上台就不顧禮貌地烏央烏央散去,致使廚師忍不住大吼一聲時,當與「鏡子和碎石柱」藝術家的對話被一位所謂Tourette神經障礙患者的穢語辱罵不斷打斷,主持對話的博物館女士(本人也是被辱罵的對象之一哦)卻還要說「無論觀點如何,歡迎所有人」,有觀眾甚至一本正經地向其他人呼籲「請大家寬容一些,那人正遭受神經紊亂的困擾」時,廚師和患者顯然成了《皇帝的新裝》中的小孩,剝開了這群涵養優秀人士虛偽的外衣。

當代藝術的故作姿態

當代藝術似乎從來就不是以讓普通觀眾看懂為目標的。影片一開頭,女記者對男主角的提問說出了像我這樣一向對所謂當代藝術持極端懷疑態度的逆反心理症候群的心聲。她讓他解釋博物館官網上的一段話:

「Exhibition/non-exhibition

An evening conversation that explores the dynamics of the ‘exhibitab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ness in the spirit of Robert Smithson’s site/non-site. From non-site to site, from non-exhibition to exhibition, what is the topos of exhibition/non-exhibition in the crowded moments of mega exhibition?」

「展覽/非展覽

一場本著Robert Smithson的場所/非場所精神探索’可展覽的’動力學和公共性的建構的夜談。從非場所到場所,從非展覽到展覽,什麼是宏大展覽擁擠時刻的展覽/非展覽傳統主題?」

這樣一段讓普通人摸不著頭腦的話幾乎可以出現在任何當代藝術展覽的介紹中。來看看作為博物館館長的男主角是怎麼回答的吧:

「如果你把一個物件放到博物館裡,是否就會使這個物件成為一件藝術品?」「例如,如果我拿走你的包,把它放在這裡,這是否會使它成為藝術?」

這個回答太實誠了!按照它的邏輯,那麼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例如,在「碎石柱」展區不小心把展覽物件(碎石)當垃圾掃掉的清潔工小哥(害得博物館女士差點要去找保險公司處理),或者那位在觀眾席中犯病的Tourette神經障礙患者,也可以是把金發乞丐芭蕾少女夢投入方形並將她炸得粉碎的公關公司,甚至是在酒會上「配合」猩猩模仿者演出的所有在場VIP們。那麼當代藝術的意義究竟何在呢?愉悅或刺激觀眾和消費者的視覺體驗,美化或醜化他們的生活,抑或是向當代社會提出實質性問題,引發人們的思考?如果這些效果都達不到,那麼藝術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

公關的悖論

話題性是傳媒最喜歡的一個關鍵詞,而投合傳媒的喜好又是公關的一大生存技能。那麼如何製造話題性呢?影片中的兩位公關小哥選擇了利用女性、殘疾人、受種族歧視人群、LGBT人群、乞丐、兒童。。。這些在社交媒體上最容易引起關注的弱勢群體。但這個群體也正是最需要小心處理的對象,因為一旦利用不得當,就會弄巧成拙,淪為政治正確社會的眾矢之的,就像影片中的展覽宣傳廣告一樣——在把瑞典乞丐小芭蕾少女夢炸上天的同時,也把男主角從受人尊敬的博物館館長的位置上給拉了下來。但與此同時,由此爭議話題引發的大眾和媒體鋪天蓋地的關注卻恰恰達到了小哥們的公關目的。那麼此次公關運動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就看你怎麼定義了。

以上沒有將信任和政治正確這兩個顯而易見的導演希望我們思考的主題單獨拿出來討論,不是因為它們不重要,而只是因為前者我個人不感冒,後者又太複雜和艱深,在自己沒有理清頭緒的情況下,不敢造次。

最後說一個電影最讓我審美愉悅的亮點,那就是貫穿始終的阿卡貝拉和古典樂相銜接交織的背景音樂——亦莊亦諧,與畫面的節奏相呼應,很好地襯托或反襯了視覺場景中正在發生的故事。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