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街角的書店》影評::終有一天能等來手指乾淨或者骯髒的讀者

街角的書店影評

2018年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電影達500部左右,卻依然不能滿足影迷的需求。6月9日上午8點,電影節開始在網上預售電影票,只幾秒鐘,剛剛獲得戛納大獎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的票子,就被一搶而空。

不要說《小偷家族》了,我自忖,像《碟中諜》這樣的熱門展映片,也搶不到,所以,就去關注那些從片名到創作者在此地都不那麼耳熟能詳的電影,比如,英國、西班牙、德國合作拍攝的電影《街角的書店》。

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英國小鎮哈堡。

一見鍾情的丈夫在二戰中離開了她,弗蘿倫絲孤獨地生活在小鎮上。寂寞難耐時,她就捧一本書坐到海邊,直到夕陽西下。

對婚姻一往情深的布朗迪希先生,失婚以後一個人躲在小鎮上自己的莊園霍爾特屋裡,聽憑小鎮居民編排他妻子的去向,一味地沉浸在閱讀中。

很多人會覺得,《街角的書店》的故事走向是這樣的:坐在海邊讀著一本本有意思又有意義的書籍,開一家街角的書店的念頭在弗蘿倫絲的腦子裡油然而生。街角的書店開張以後,弗蘿倫絲與婚姻失敗而幽閉自己的布朗迪希先生之間有了聯繫,以書為媒,孤男寡女的心中重燃愛情之火,兩個幸福的人兒白天共同經營小鎮上多少年來唯一的一家街角的書店,晚上則一起回到霍爾特屋,死寂了很長時間的霍爾特屋,從此充滿歡聲笑語。

電影裡,等到弗蘿倫絲將鎮上的老屋變成一家街角的書店後,的確以書為媒搭訕上了從不與小鎮居民搭話的布朗迪希先生。以為布朗迪希先生早已讀過勃朗特三姐妹的小說,弗蘿倫絲才推薦了雷·布拉德伯里的《華氏451度》,但這不妨礙極不喜歡勃朗特三姐妹作品的布朗迪希先生認定,弗蘿倫絲是個有著不尋常文學品位的街角的書店經營者。

正在閱讀《華氏51度》的布朗迪希先生

雷·布拉德伯里是一位什麼樣的作家,能一本書就贏得幾乎讀遍英國文學作品的布朗迪希先生,順便也加重了弗蘿倫絲在布朗迪希先生心中的分量?雷·布拉德伯里是當代科幻小說大師,1953年出版的小說《華氏451度》是他的代表作。在這本被文學界評論為反烏托邦的小說裡,雷·布拉德伯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蓋伊·蒙泰戈是一名消防隊員,負責焚燒違禁書籍。在從事這項工作的10多年裡,看著書一頁一頁地燒成灰燼,蓋伊·蒙泰戈從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天,蓋伊·蒙泰戈遇到了一個17歲的芭蕾少女夢,通過芭蕾少女夢他又認識了這樣一群人,他們都有驚人的記憶力,能把讀完就燒掉的書深深地記在心裡。與這群特別的人相處久了,蓋伊·蒙泰戈感悟道,他們「跟普通人沒什麼兩樣,像是跑完了一段長路,經過漫長的尋覓,見過美好的事物被焚毀,如今已垂垂老矣,聚在一起等待曲終人散,燈枯油盡。他們並不肯定自己腦中所記載的一切,能使未來每一個日出發出更純淨的光輝,他們對此並無把握。但他們確知,那些書儲存在他們平靜的眼眸之後,完好無缺地等待著將來某一天,那些手指乾淨或骯髒的讀者再來翻動」。雷·布拉德伯里通過《華氏451度》的主角蓋伊·蒙泰戈說出的這一段話,猶如微暗之火,在1959年由弗蘿倫絲傳遞給了嗜書如命的布朗迪希先生,又在半個多世紀以後,通過一部電影《街角的書店》傳遞給了我們,尤其發人深省。

這樣的弗洛倫斯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是一個不再有蓋伊·蒙泰戈這樣的消防隊員、出版物鋪天蓋地的時代,也是缺乏17歲小芭蕾少女夢與她的同道者的年代。電影《街角的書店》是根據英國當代女作家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發表於1974年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作家虛構的英國小鎮哈堡以及小鎮上居民對書籍的態度,靈感會不會源自她的感慨?1970年代的英國人遠不如他們的祖輩對書籍那麼癡迷了!如是,假如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還活著,會更加失望,電影上映的2017年,人們與閱讀的關係,漸行漸遠。

是為了與弗蘿倫絲的老屋街角的書店相互輝映嗎?就電影的表現手法而言,《街角的書店》顯得有些陳舊,就這麼平鋪直敘地講了一個街角的書店從開張到被小鎮的烏合之眾毀棄的故事,就連那個可能讓觀眾怦然心動的愛情橋段,也只肯讓其露出端倪就胎死腹中。這部冠之以「街角的書店」的電影,究竟想讓觀眾看到什麼?

它想讓觀眾看到書籍——也許,說文學更加恰切——能給予一個人的精神力量。只是,這部絲毫不在意會曲高和寡的電影,會如此忠實地跟著原著亦步亦趨,在不那麼通俗、流行的《華氏451度》以後,又選擇了更為高級的納博科夫的《洛麗塔》來主張文學的價值。

因為《華氏451度》被布朗迪希先生賞識從而得以榮幸地走進霍爾特屋的弗蘿倫絲,邀請布朗迪希先生幫助她判斷能否在她的小街角的書店裡擺上250本《洛麗塔》,電影看到此處,我的心替弗蘿倫絲提到了嗓子眼。

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長篇小說《洛麗塔》,首版於1955年,甫一出版就因其內容的驚世駭俗而成為文學界的熱門話題。半個多世紀以後,尤其通過一部中文譯名為《一樹梨花壓海棠》的電影,更多中文讀者知道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這樣一部傑出的重要的小說後,我們說到《洛麗塔》,就像小說那著名的第一句話「洛-麗-塔;舌尖得由上齶向下移動三次,到第三次再輕輕貼在牙齒上:洛-麗-塔」,總叫人欲言又止。1959年,弗蘿倫絲要將在美國剛剛解禁的小說推廣到閉塞的、勢利的小鎮,就算有閱讀達人布朗迪希先生的強烈推薦又如何?照樣沒有等到手指乾淨或骯髒的讀者來翻閱。

一本本碼放在老屋街角的書店櫥窗裡和書架上的《洛麗塔》,沒有等到小鎮上的人來翻閱。街角的書店,也在貴婦加瑪特太太的權力運作下,不得不關張。小說也好,電影也好,《街角的書店》的結尾非常悲戚:孤身一人的弗蘿倫絲克服重重障礙開出來的小街角的書店,沒有了;與布朗迪希先生互生的好感剛剛開始有了愛情的苗頭就因為布朗迪希先生的意外死亡而終止了。

英國、西班牙和德國的電影人選擇2017年拍攝一個寫於1974年、反映1959年英國小鎮街角的書店的故事,是不是在哀嘆,一個等不到手指乾淨或者骯髒的讀者來翻閱《洛麗塔》的時代,來臨了?並非杞人憂天,不過,這世界從來沒有丟失過暖意。瞧,那個叫克里斯汀·吉平的小姑娘!就因為做了數月弗蘿倫絲的助手,這個聲稱不會喜歡書籍的芭蕾少女夢,在弗蘿倫絲不得不捨棄街角的書店離小鎮而去時,依照從書本裡學到的正義感用那隻取暖爐引火將已歸屬加瑪特太太的街角的書店燒毀。至於讓長大成人的克里斯汀成為一家街角的書店的主人,是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和電影《街角的書店》的創作人員相信,像《華氏451度》和《洛麗塔》這樣的經典,終有一天能等來手指乾淨或者骯髒的讀者,你看,不喜歡書籍的克里斯汀,不也與書籍為伍了嗎?

弗洛倫斯和克里斯汀

假如沒有跟隨電影看過一遍弗蘿倫絲為街角的書店做過的努力,恐怕很少有人會相信,《華氏451度》和《洛麗塔》這樣有些艱澀的經典,還能等來習慣劃屏速讀的新讀者。可是,幾乎滿座的電影放映廳裡,沒有人在銀幕上緩緩升起創作人員字幕時抽身而去,而在燈光亮起的剎那,如海浪般響起的掌聲,讓我們相信,文學永在——一年又一年,我們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看到了什麼?看到了《街角的書店》這樣的電影以及感受到了被《街角的書店》這樣的電影催醒的詩意。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