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厄夜追緝令》影評:誰之罪:一滴水折射出整個世界的悲涼

厄夜追緝令影評

《厄夜追緝令》是一部很另類的電影。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位接線員在接聽報警電話,開頭的一分鐘鏡頭一直是接線員陰影中的側臉和耳機的特寫,圓圓的耳機殼上一點紅光閃閃爍爍,加上男主人公低沉幹練的問答,輕鬆地把觀眾引入了緊張的氛圍。而後,鏡頭拉開,男主角氣定神閒地坐在工位上,接電話,做記錄,查數據,撥電話,掛電話,再接電話,做記錄……就這樣,觀眾彷彿坐在接警中心等待辦事的某位市民,靜靜地看著這位警官忙活,直到他下班,電影散場。

然而,在將近一個半小時看似平淡無奇的「自言自語」中——大部分時間,畫面中只有男主角一個人——卻透露出一樁駭人聽聞的兇殺綁架案:嫌疑人殘忍地殺害了自己兩歲的兒子,又持刀綁架了自己的妻子,家裡(也是小兒子被害的案發現場)還有一個僅僅6歲零三個月大的小女兒獨自在家。下一幕慘劇眼看就要上演,恐懼又好奇的觀眾苦苦等待,卻只看見男主人公一個人在兩三間屋子裡亂晃,拿起手機放下電話,調動各路人馬圍追堵截,趕赴現場。畫面中除了偶爾亮起的紅色信號燈,見不到半點血光,所有恐怖的畫面都交給觀眾的想象力。這樣處理一部驚悚懸疑的警匪電影,導演的氣魄與野心不可謂不大。

這樣的導演絕不允許自己的電影落入觀眾早已爛熟的俗套。果然,故事在接近尾聲時出現了翻轉,被「綁架」的妻子才是殺害幼子的元兇,而「綁架者」丈夫則是想拯救患精神病妻子和一雙年幼子女,卻無力與政府規定和法律條文抗衡的真正受害人。

雖然電影的場面和人物很簡單,其深層次的故事和思考卻並不簡單。

首先,戲裡有戲。在男主人公努力化解綁架危機的過程中,通過他與同事、上司和嫌疑人的對話,我們了解到這位頗具責任心和正義感的接線員(危機未解除就不肯下班,幾次怒斥嫌疑人和不作為的同事),其實是一位因在行動中擅自開槍擊斃嫌疑人而接受司法調查的警官。他在報警中心接警只是停職反省的臨時工作,如果同事為他作的偽證——嫌疑人有拒捕行為警官被迫開槍,能夠順利被法官採信,第二天他就可以復職了。由此而言,警官也是一個厄夜追緝令。

第二,弦外有音。在警官處理案件的一個多小時裡,導演設計了三個無關緊要的報警,講不清地址、說不明情況的思維混亂者,酒後群毆的社會青年,醉酒騎車無聊求援的年輕芭蕾少女夢,他們理直氣壯地撥打報警電話,隨意使用甚至是濫用公共資源。警官雖然氣憤卻無奈,或許還會收到這些閒人的投訴。同時,報警中心的同事也在反復向警官強調一些正確卻又冰冷的規章制度,例如,「值班時不許打個人電話」「巡邏車輛及警力的調配與接警中心無關」「下班後不用繼續負責未處理完的報警,可以轉給下一個班次的接線員」……諸如此類的情節設計並不僅僅為了給主角插科打諢,而是另有深意,直至案中的丈夫哭訴妻子的事之前曾找過警方和政府,「但你們都不管我」!從警官對案情的調查,我們得知,這位丈夫曾幾次申請獲得子女的監護權,但由於他曾有犯罪記錄,按規定不予批准(瞧,又是這冷漠的「規定」)。無獨有偶,警官的違法也是在意識到法律規定將無法給予罪犯應有懲罰時的無奈之舉。

至此,我們才漸漸意識到悲劇的發生究竟是誰之罪!當然,影片的導演絕不是無政府主義者,真正的厄夜追緝令也並非政府和警察。故事所反映的深層次思考,其實是在一個文明有序的社會中,我們不斷地強化制度、管理、秩序,但在貌似整齊劃一的和諧圖景下,個體的不幸與痛苦往往會被忽略。導演想探討的可能是,什麼樣的社會管理形態才更能帶給我們幸福,或者說法律和制度的邊界在哪裡,如何實現集體與個體、秩序與自由、法理與人情的平衡,創設出更周全、更溫暖的和諧幸福。

最後,還有幾句題外話,《厄夜追緝令》是一部丹麥電影,據說那裡的國民幸福感很高,幸福也許無從考證,但北歐的富足卻是舉世公認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丹麥拍出這樣的片子絕非偶然,在思想上他們比我們走得更遠。

s?:Z ??a?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