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情昏迷中》影評:VS喜劇差距就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
愛情昏迷中影評傳統喜劇片難免擺脫不了兩樣東西:「誇張+巧合」。說好聽了那是一種藝術手法,說不好聽了就是套路。 當然,套路不一定不好,只要能表達出創作者的觀點意圖就算成功,像印度電影《神秘巨星》這種(勵志加維護女性權益)。
那麼除此觀點意圖之外呢,畢竟我們談的是喜劇,自然越搞笑越好了。而這個「搞笑」通常就得依賴誇張+巧合了。所以,一部喜劇片的搞笑程度跟電影的現實性是成反比的。換句話說:越是想搞笑多一點,就越得誇張加巧合一點,越是誇張加巧合多一點,損失的現實感就越多一點。
而我們今天要談的這部 2017 上映的美國電影《愛情昏迷中》(The Big Sick),竟是一部摒棄了「誇張+巧合」的非典型喜劇片。那還能笑出來嗎!看看便知!
為了便於闡述本人以上觀點,特拿來最近熱映的《神秘巨星》作比較。當然,兩部電影沒有好壞可比性,手法不同而已。
1、兩部電影相同的主題
《愛情昏迷中》講的是一個巴基斯坦裔的美國青年,與整個家庭乃至巴基斯坦千年婚嫁傳統抗爭,最終獲得自由愛情的故事。
《神秘巨星》則是一個懷揣唱歌夢想的芭蕾少女夢兒,突破重重困難(包括封建傳統,包括貧窮與家暴),最終收貨夢想的故事。
乍一看兩部電影的確相似,然而,他們通向終點(結局)的方式卻截然不同。我們接著往下看。
2、兩部電影不同的渲染手法
就拿電影音樂來說吧:《愛情昏迷中》的原聲音樂用的是減法,音樂幾乎只在每場戲間歇處或是兩人深度對話時才出現,其餘則一律從簡。為什麼要這樣?因為音樂通常帶有強烈的主觀引導性,它能破壞電影的真實性,把觀眾強加進某種情感之中。這也就是 侯孝賢 或 邁克爾·哈內克 那種導演為什麼慎用電影音樂的原因所在。
再看看《神秘巨星》:動輒就唱,還不是一般的清唱,即便是在火車上、家中,也是大編制樂隊配器,還得加上色彩、舞台、旁人的驚異眼神渲染烘托。有人說這便是印度片的特色,人家民族就是又歌又舞的。這倒沒錯,但要知道,電影不唱的時候,音樂(音效)也沒閒著的,只要稍有煽情的地方,便是強打擊樂加弦樂伺候。電影蒙太奇算被用到家了!
其實兩部電影不單在音樂上的渲染手法截然不同,其他各個環節都不同,比如說表演...
3、兩部電影不同的表演手法
說到表演相信誰都能看出兩部電影的一個最大的不同:沒錯,就是哭戲——
《愛情昏迷中》裡有爭吵,有痛心,有生死抉擇,可卻幾乎沒有哭戲,最多也就是眼圈發紅;
而《神秘巨星》就不同了,「哭」是電影帶動情緒的一個重要的手段,雖沒有音樂分量那麼重,但去了哭戲的話。電影效果會大大減半。
當然,說這些不是為了譴責哭戲,還是那句話,表現手法不同。還有,畢竟《神秘巨星》裡的哭戲比起中國電影電視劇,那還真差遠了!
4、兩部電影不同的結構設置
關於兩部電影的結構,我只需把其電影故事情節線各自複述一遍,各位便可一目了然:
《愛情昏迷中》故事線:
「男主幹夜場時勾搭上一芭蕾少女夢兒」→「兩人發生一夜情」→「兩人分開」→「兩人再次約會」→「兩人日久生情」→「兩人再次分開」→「男主勾搭上另外女人」→「女主病男主被迫救急」→「男主被動與女主父母結識」→「女主醒兩人徹底分手」→「男主離開芝加哥去紐約打拼」→「女主再次出現在紐約夜場」。
《神秘巨星》故事線:
「芭蕾少女夢兒偶然因一傳單萌生歌星夢」→「參賽無望碰巧身邊有位偉大的母親為她買了筆記本電腦」→「直播中碰巧一位音樂大咖關注了她」→「碰巧芭蕾少女夢兒身邊有位鍥而不捨的男生幫助她逃課見到大咖」→「見面後碰巧她又唱了一首老歌打動了這位大咖」→「碰巧頒獎那天芭蕾少女夢兒一家要離開印度」→「離開時碰巧父母因吉他一事爭吵起來迫使家庭決裂,使芭蕾少女夢兒能重返頒獎典禮」→「碰巧她又是大獎獲得者夢想成真」。
顯然,《愛情昏迷中》的故事發展更像是紀實散文,每個情節在我們生活中都能找到,推動情節發展的是角色的主觀能動性。而《神秘巨星》則是借了運氣和巧合的順風車,讓主人公夢想得以實現。可運氣巧合在現實生活中可不是隨時隨地發生的。否則人人趴家裡搞直播就好了!否則那些歌星影星也不用一天到晚去當評委、拍真人秀了!
5、兩部電影相同的結局
縱觀兩部電影,誠然,結局都是美好的,巴基斯坦的男青年也好,印度彈吉他的芭蕾少女夢兒也好,他們最終都夢想成真了,他們的反抗都得到了好的彙報。這便是「電影夢」。然而,兩部電影在通向終點過程裡,卻走了截然不同的路:「現實」與「超現實」。
自然,這部《愛情昏迷中》是我想要講的重點,原因在於他讓我看到了一種喜劇電影的新的可能性。而當我們喜劇片還在絞盡腦汁製造笑料的時候,人家已經試圖從現實中尋找這種新的喜劇的可能性了!
撰文:太虛宮
本文禁止轉載,如需合作請聯繫【星期五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