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極盜戰》影評:你還以為它只是山寨版的?那你就太年輕了
極盜戰影評提及美國警匪片,一般人都不會不提到《盜火線》。這部由邁克爾曼執導,由兩位頂級老戲骨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電影,憑藉對警匪兩位主角的正邪形象的塑造,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展示,尤其有戲骨們的演技壓陣,使得該片散發出不同於一般警匪片的動人魅力。
而今天我要推薦的影片,從多個角度來看,或許都可以說是《盜火線》的翻版,而又可以說是一個草根版的《盜火線》,儘管網上已經有了資源,但你仍然很有可能因為從來沒有聽過它的名字而錯過它,這部影片就是《極盜戰》。
凌晨時分,小雨淅瀝,空氣顯得清爽怡人,一輛押款車緩緩停於路邊,下車買完零食的警察正準備回到車上,一群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劫匪便突然出現。
這是《極盜戰》毫不拖泥帶水的開篇。
劫匪任務完成準備離開之時,本來只搶劫不殺人的他們,因為警察的一個容易誤會的小動作而開了槍,兩名警察當場斃命,匪徒首領因此對殺人者大發雷霆。
再看盜火線的開頭,同樣是本來無意殺人的匪徒,因為被炸聾了耳朵的警察沒有明白他的意思而殺了警察,而這位開槍者受到的不只是斥責,羅伯特德尼羅直接想要殺了這位冒失的同夥以絕後患。
訓練有素,團隊合作,盜亦有道,對於匪徒的角色設定兩部影片幾乎如出一轍。
再來看警察的人物設定。《極盜戰》中的警察,自稱「警察中的幫會」,除了有警徽外,其實跟街頭混混沒甚麼區別。
傑拉德·巴特勒,這位曾經的《300勇士》的王者,本片中飾演這群「社會」警察的首領,由於醉心於辦案而家庭生活一塌糊塗,終於得到了被離婚的結果。再看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同樣面帶匪氣,同樣執迷於辦案,對於離婚更是比前者要經驗豐富。
兩位警長的比較,只是在匪氣的度上有所差異,阿爾帕西諾稍顯紳士些(或許只是因為他沒有斯巴達王者那一臉大鬍子的原因吧),本質上人物設定其實仍然是如出一轍。
除了人物設定,再來看情節設定。盜火線大導演,大演員,大製作,邁克爾曼執導此片時已經憑藉《小偷》和《最後的莫西干人》遊走於各大電影節,而至於兩位主演,阿爾帕西諾彼時已經是7次提名一次獲獎的奧斯卡影帝以及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羅伯特德尼羅就不用說了,彼時的他比阿爾帕西諾還多拿了一次奧斯卡影帝。此外,盜火線全片長達3個小時,因此有足夠的篇幅描述警長和每一個匪徒的生活細節,以警與匪的生活艱辛和情與義,來提升影片的境界。
而《極盜戰》呢?它只是克里斯蒂安·古德加斯特的導演處女作!在這之前他只是《倫敦陷落》的編劇之一。而至於演員嘛,警長演過幾部爆米花電影的男主,匪徒甚至連一部代表作也數不出來。
這樣的對比,似乎理所當然地,極盜戰只能潦草地「學習」盜火線的形。影片中也描寫了匪徒的生活瑣碎:匪首和他的弟兄們給二號匪徒的女婿演了場下馬威,一位沉默憨厚卻又疼愛女兒的匪徒形象便勾勒出來。
也講到被離婚的警長,大戰之前特意跑到學校,隔著圍欄去見女兒一面,然後回到車裡獨自抹眼淚。
這些片段起到了點綴的效果,卻遠不夠充實到提升整部影片的情懷,相比《盜火線》,這些情節只能算是「形」的存在,沒有產生更深一層的「神」的效果。
以上種種,足以說明《極盜戰》對於盜火線的一種「學習」,且由於自身體量的限制,學成了一個草根版的別人。
俗話說,天賦不夠,努力來湊。先天優勢不足的《極盜戰》,何以頂著被罵「山寨」的風險,在IMDB(7.4)和豆瓣(7.1)上都拿下不低的評分?
靠的,就是一點「小聰明」:劇本上的小反轉。
而要做到這一點,只需要編劇多熬幾個晚上就夠了。更何況,導演本身就是編劇出身,並且還請到了《越獄》的編劇之一保羅·舒爾靈加盟助力,所以這點小聰明,或許都不需要熬夜就能搞定了。
最後一幕,匪徒們來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上是搶銀行,實際上卻是洗錢,一幫洛杉磯警察聽話地守在銀行門口與劫匪對峙,卻不知道匪徒早已開著影片開頭搶來的押款車,混進聯邦銀行去「取」更大的款了。
本來到這裡劇情的新奇就已經足夠精彩,甚至可以說不輸於《盜火線》。但顯然導演的智商還綽綽有餘,於是等到一切結束,才一拍腦門又搞了個驚天大反轉。具體如何反轉,這裡就不劇透了。
總之,聯邦銀行的點鈔員小哥哥已經看透了一切,他對匪首的一句小埋怨,相信看完影片的你一定會對此會心一笑:
有趣的地方在於,影片中最後的贏家不是力量強大的「幫派」警察,也不是看起來經驗豐富、實力雄厚的匪首,而是那位「用了腦子,耍了點小聰明」的「最弱的」人。這是否是本片的主創們在暗中自喻:看,哥就是請不起大導演和大演員的「弱者」,但哥靠動點腦子,一樣能創造奇蹟。
最後,再補充一些《極盜戰》裡《盜火線》的痕跡。
兩位匪徒都信誓旦旦地對警察說「我不會再去坐牢的。」
於是兩位匪徒的遺言也只好是一樣的。
或許這種程度的相似,可以把「山寨」「學習」這些字眼,大大方方地換成另一個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