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x死x機器人》:永生還是永死?——由齊馬的選擇所想到的
影評
第一遍看「Zima Blue」時,讓我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Zima的「絕聖棄智、返樸歸真」的選擇,好像智慧與幸福是必然不相容的東西,好像只有「不具備思維能力的赤子」才擁有「活在當下」的能力,所以Zima選擇在經歷千年繁華之後將自己後天習得的所有高級認知技能全部拋棄,只剩下最簡單的「清洗」模塊。
當時我覺得故事中的Zima似乎認為只有當自己連「甚麼是幸福」都不再思考了,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所以覺得不太認同——如果某人(或任何事物)已經完全失去了思考愛、死亡、機器、幸福等的能力,Ta所體現出來的「因為除了活在當下之外別無選擇所以被迫永恆地活在當下」還算是真正的幸福麼?
我一直認可類似蘇格拉底「美德即智慧」之類的觀點,覺得未經反思的幸福不算幸福,未經反思的善不算真善,無可選擇、沒有自由的任何生命狀態都不能算幸福。所以在看完劇後的1小時內,我對這看似恢弘的、什麼地方有點兒像大劉《詩云》、《夢之海》風格的小故事整體感覺是「很唯美但哪裡不太對」。
我還以為這樣以「回到媽媽的子宮去」為終極目標的作品可能出自東方人之手,後來查了背景信息,才發現作者是英國人,腦子裡面突然閃過了許多信息。
曾經相當長一段時間,我覺得《未斷奶的民族》、《豐乳肥臀》所展現的那種總想「回到母親的懷抱」的不成熟是可悲的、需要被抓緊時間超越的東西。
但我所學習、實踐的人本主義理論又告訴我,每個人在每個當下都是完滿的,人不需要「更優秀」才值得被愛——如果我覺得「此刻的我」比「昨天的我」更「優越」,就很難不認為「此刻的某人」比「此刻的另一些人」更「優越」,就不可能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真的感受到「每個人都很美」。
知曉「Zima Blue」的作者是英國人之後,我在某個瞬間想的是「西方其實也有許多認同東方文化的人」,然後又覺得不對——懷念對於自己重要的某些舊時光的那種情感,其實是所有人共通的東西,這是人性,不是什麼「文化的劣根性」。
藍色對Zima來說,絕不僅僅是「童年時光」,而是「愛」。Zima的母親不僅創造了Zima,還賦予他的世界以色彩,在其有生之年一直陪伴著Zima,並引領Zima一點點長大(為Zima做升級),對於這位母親來說,Zima絕不僅是一個機器人這麼簡單。我相信,雖然那時的Zima並不具備人的形狀,但在她的心中,他是她唯一的親人。或許在Zima長逾千年的生命中,這位女士是唯一既不視他為「低等的家用電器」也不認為他「高高在上」的人,這種愛超越了尋常的親子情或男女情,讓Zima感受到了最大程度的信任、尊重與承認,所以才會印刻在他最底層的記憶中,歷經滄桑也無法真的遺忘。當他回憶起這藍色背後的故事時,他感受到的並不是「童年」這麼簡單,而是作為普通人被愛的感覺,這感覺讓他感受到了完滿。
不管怎樣,即使是最後選擇對自己做了類似於額葉切除的手術從而剝奪了自己選擇的自由,在選擇及執行的過程中,Zima是自由的。經歷了千年的成長、看過了宇宙的所有宏大或渺小,最後感受到愛之後,Zima選擇用生命成全了一場行為藝術。我覺得他能理解這件事情的自殺本質,就像《機器管家》的Andrew,他們都可以選擇永恆的生命,但在愛中,他們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感受到了完滿,感受到死亡也是愛的一個環節,是生命的一個環節。
我覺得Zima Blue是詮釋劇集主題「Love, Death & Robot」的最好作品。Love是Life的本質,Robot的特點是不朽,某種意義上打破了生與死的屏障,將主題說成是「Life, Death & Immortality(生,死與永恆)」亦不算跑題。在為「我活著是為了圖個啥」找到令自己滿意的答案之前,我們總是覺得無法滿足,總想擁有更久的生命,潛在地是因為害怕帶著遺憾死去,害怕一直找不到答案;一旦我們感受到愛,那個問題便獲得了解答,我們本來圓滿的生命得到了確認,便自然不會再對永生那樣心有執念。(當我打這字的時候,想著雖然我還想要感受世界更多的美好而讓自己活得更久一些,但如果真的碰到意外必須直面死亡,我想我也是可以在一段時間的慌亂之後安靜下來坦然面對的,感謝Y點亮了我的人生。)
愛的重要體現是包容。在這18個小短片組成的劇集中,我感受到了對小眾群體的包容、對非人生物的包容、對非主流文化及異己文化的包容等諸多讓人感動的細節,這種展現多種可能性的選材方式,也是對「愛」的極好詮釋。曾經我以為我所在的群體的文化是最包容的(16世紀前任何進入中國的文化最後都被漢文化同化了),後來發現並非如此(我們現在正在迅速融進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展現出來的包容性大大超過儒家文化),所以我在一段時間內對於認同儒家文化之人的態度很不友善,但再往後走,我發現當我不包容儒家文化時,我本身又已經成為了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了,反倒是當我以審美的態度看每一個人、每一個故事,才有可能實現與自己的和解。
在這一路前行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清楚的感受到,旅途的意義不在於終點,而就在過程的每一個細節本身。這每一個有偏見、不完美的片面的「我」,都是那個「圓滿」的一個投影、一個部分,一個都不能少,每個都是圓滿。
大約這就是被愛充盈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