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兔嘲男孩》影評:到底什麼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
兔嘲男孩影評我認為,這部電影的殘酷性堪比《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把悲劇的內核套上了喜劇的外衣,讓人笑著流淚,根本就笑不出來。太太血腥露骨了!完全不敢想象,一個十歲半的男孩所經歷的這一切,戰爭下的普通人是最讓心疼的。
影片的服裝很精緻,有些德國特有的嚴謹的氣質;人物造型、場景設計和色彩的使用是復古的風格;懷舊的色調,全片天氣也顯得陰鬱,少見陽光。高飽和度和低明度的色彩符合影片滑稽戲謔但帶著悲傷基調的主題。影片的剪輯和環境渲染都做得恰到好處。
父母與孩子(JOJO和艾爾莎)的關係
在JOJO因為受傷而毀容和略有行動不便之後,他很自卑,不敢走出家門,但媽媽對他的鼓勵實在是太好了——人生可以看作是一場冒險。即使大敗了一次,也可以勇敢站起來,繼續打怪,接受失敗,感受它,做真實的自己——生命是禮物,我們應該慶祝(celebrate)它。
母親和孩子處於互相尊重的地位,以平等的身份進行對話。不是一味虛假地安慰,而是教會孩子勇敢去面對,而父母也會成為孩子最堅強的後盾。父母在孩子面前也應該是真實的,不要害怕自己的脆弱和神經質表現出來,雙方作為平等的個體,應該一起找到路子,走下去。
而對女孩,艾爾莎的經歷或者說每一個女孩的成長路上都會有困惑。母親,作為最親密也是人生第一個接觸到的女性形象,它會讓女孩有帶入感。在母親身上,女孩們會形成內心未來自己會變成什麼樣的思考。其實做一個女孩和做一個男孩沒什麼不同,女孩也可以做自己所喜歡的一些,成為想要成為的人,並且為之不斷努力。
而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跟國家無關,因為不管在怎樣的環境之下,擁有普通人最真摯的勇敢和善良、自由平等的心靈、對生活的熱情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是最重要的。
JOJO的成長
JOJO的心理轉變和成長是整個電影的主線。
在和猶太女孩艾爾莎的相處、看到廣場那個上被公開處刑的人們、母親的所作所為和蓋世太保的行為等等,作為一個狂熱分子,JOJO的不適感越來越強烈,開始了轟炸式的自省。而通過JOJO對艾爾莎的態度、對「希特勒」的態度、對身邊人行為的疑惑,能逐漸感受他的原始的篤定變得越來越不確定。JOJO和腦海中臆想出來的最好的朋友「希特勒」之間的衝突越來越明顯。曾經堅定不移所相信的東西正在搖搖欲墜,開始懷疑,開始反思,開始換位思考——這是一個很巧妙的設定,將一個孩子無法言說的內心獨白通過臆想產物而具象化了。但這個設定又帶著些悲傷。JOJO的世界裡缺少了父親的角色,雖然有母親的教育,但男孩的內心裡對未來的定位跟女孩會有所不同,父親才是男孩子對未來自己的想象。臆想出來的「希特勒」作為傾聽者和引導者,但實際上是JOJO自己在用自己僅有的經歷來和自己對話,就像是抓住的生活裡最後一根稻草,找到這個年紀裡所能找到的自洽的方式。
影片的最後,JOJO帶著艾爾莎去面對真實的生活,就像從前媽媽帶著他去面對的那樣;JOJO幫女孩綁鞋帶,就像從前媽媽為他做的那樣;JOJO和艾爾莎慢慢地擺動身體,跳起了舞,就像媽媽所希望的樣子。這三個簡單的行為,就是一個少年的成長與擔當。有時候它並不是一種負擔,更是一種幸福。
世界裡的高牆
曾讀到這樣一段話——「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在1987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的演講提到只有外星人的入侵才能團結日益分裂的世界。當前,國家,社會和社區日益分化。政府,公司和媒體正在全球範圍內實施分而治之的軍事戰略,以期通過強調分歧來使我們與眾不同。依靠分裂,不安和恐懼,我們進一步陷入冷漠對待鄰國的孤立角落。」築起高牆的價值究竟在哪裡?這堵高牆真的砌起來了嗎?在它坍塌的時候,有多少無辜的人會因此被活埋?
當「在牆裡的猶太女孩」從牆裡出來,而原本在光明之下的雅利安人卻靠偽裝成猶太人逃離死亡,這身份的互換之下,還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嗎?——地位的高低?身份的貴賤?種族的優劣?正派與反派?勝利與失敗?這客觀世界裡的一切隨時都充滿著不確定性,而我們能做的不過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儘管如此,有一樣東西可以說是最真摯的——人類的情感與愛,與國籍無關,與種族無關,與戰爭無關,它就是那一捧像自由的蝴蝶一樣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