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兔嘲男孩》影評:納粹男孩和猶太少女應當如何相愛?我們是否有超越自身境遇的可能?
兔嘲男孩影評昨晚看了《兔嘲男孩》。這部電影剛好可以和近期重映的《美麗人生》形成對照,兩部片子都有關二戰、有關納粹企圖對猶太人進行的種族滅絕,並且都是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戰爭。
我看完之後的感受是,如果說《美麗人生》表現出了殘酷中的美麗並以美麗為內核,那麼《兔嘲男孩》則與之相反,在詼諧與優雅之下,這部片子留給觀眾無盡的懷疑與虛無。
故事從1945年喬喬加入擁護納粹的兒童團那天開始。喬喬,一個年僅十歲的德國男孩,將希特勒視為最偉大的領袖和最好的朋友,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加入納粹成為元首的貼身士兵,他也願意和腦海中的元首討論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事情。
在兒童團訓練的第一天,幾個納粹青年士兵隨意抱起地上的一隻野兔,讓喬喬擰斷它的脖子。喬喬沒有做到,便被大家嘲笑為「喬喬兔」,《Jojo Rabbit》正是本片的英文原名。後來喬喬為了證明自己的勇敢誤傷了自己,不得不退出兒童團回到家中。
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在家裡發現了一個絕對不能被容忍的「東西」:一個猶太女孩。喬喬本想立即向蓋世太保舉報這個猶太女孩,但因為不知道怎麼解釋自己家裡為什麼會出現猶太人而暫時作罷。他決定利用這個機會寫一本《如何分辨猶太人》的書獻給希特勒。
原來這個名叫艾爾莎的猶太女孩是被喬喬的媽媽羅茜藏在閣樓裡的,羅茜瞞著一心想當納粹的兒子秘密進行著反納粹的工作。
她在幽暗狹小的閣樓裡對艾爾莎說,今天你活下來了,明天也要努力活下去,只要還有一個猶太人活著,他們納粹就沒有成功。
老師曾告訴喬喬,猶太人貪婪、愚蠢、醜陋,並且睡覺的時候像蝙蝠一樣倒掛在牆上,高貴的雅利安人決不能與他們共處。但喬喬卻發現眼前的猶太女孩似乎不像大人們告訴他的那樣。在相處之中,十歲的喬喬竟然感受到了一股從未感受過的力量:他愛上了十四歲的艾爾莎。
一個十歲的孩子如何理解愛情?艾爾莎曾愛過一個名叫內森的少年,但他已死於肺結核。她對喬喬說,愛就是你遇到一個人,然後終日渴望把TA重新擁入懷中。媽媽也曾告訴喬喬,你以後一定會愛上某個人,愛就是當你想到TA的時候,就感到肚子裡裝滿了美麗的蝴蝶。
故事的最後,德軍戰敗了,希特勒自殺了,他也不再出現在喬喬的腦海裡,終日躲藏在閣樓裡的艾爾莎可以重見天日了。此時的喬喬和艾爾莎已經是兩個戰爭孤兒,他們走出家門,在戰後的陽光下跳起舞來。
故事終結於此,十歲的喬喬和十四歲的艾爾莎前途未卜。整部電影非常詼諧,充滿了對德國人的調侃和對納粹的諷刺,看完之後卻讓人的心情非常沉重。
首先我強烈地感覺到這個故事是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的,它像是一則寓言,指向現實卻沒有現實那麼複雜。它輕飄飄地浮在現實之上,用堪稱驚豔的色彩打造了一支納粹男童和猶太少女的冷調戀曲,把不和諧的、聽了會讓人感到非常壓抑的音符都去掉了。但我自始至終無法忘記這支戀曲背後的東西是什麼,每個人都能從這純真而優雅的旋律裡面聽那些不和諧的音符,它們可以不經過耳朵而直接抵達內心。
其次,電影中構造了多重對比,一心想當納粹的孩子和反納粹的母親,納粹男孩和猶太女孩,還有存在於喬喬一個角色身上的對比:天真善良的孩子和殘忍的納粹思想。當這些對比不可避免地對撞的時候,我的認知也遭到了撕裂。人類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可以用納粹的思想去填滿一個孩子的大腦,可以狂熱地愛上一個酷愛種族屠殺的領袖?
電影中的喬喬最終沒有成為一個納粹,但現實是大量的德國青少年成長成了真正的殺人機器,我不認為他們不夠聰明或者失去了理性。人的思想是否只能是自己所處環境和被灌輸的觀念的總和?這是我看完《兔嘲男孩》後無法回答的問題,但這部電影至少在提醒著我們保持警惕。
最後想說一個印象非常深刻的細節,鞋帶。在影片中媽媽很多次為喬喬繫鞋帶,而媽媽的秘密工作敗露被吊死之後,喬喬哭著為媽媽繫了一次鞋帶。我一開始不能理解為什麼鞋帶要反復出現,後來猜測,喬喬的鞋帶總是係不好的情節是在提醒觀眾,這只是一個十歲的孩子,他的年齡和他每天談論的戰爭、政治、殺人、希特勒是如此不相稱;而媽媽作為一個成年人、兩個孩子的母親、反抗納粹的勇敢者,臨死前卻沒有機會繫好自己的鞋帶,這是因為戰爭已經無情地踐踏了人最基本的尊嚴。
影片以兩個孤兒的舞蹈結尾。媽媽和艾爾莎都說過,戰爭結束後她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跳舞,喬喬曾反駁媽媽:希特勒說跳舞是懶惰的廢物才會做的事!而媽媽告訴喬喬,不是這樣的,跳舞是自由和快樂的人會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