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愛x死x機器人》:《愛,愛x死x機器人》你最喜歡哪個角色?

影評

2019年3月15日,Netflix推出了一檔高能成人動畫《愛,死亡和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由大衛·芬奇監製,總共18集,每集5-15分鐘,不管是劇情還是製作都相當用心,可謂短小精悍、製作精良,但是風格上偏向暴力朋克風,畢竟是R級作品,喜歡暴力美學風的同學可以放心觀看,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第3集 證人

《羅馬》斬獲第91屆奧斯卡三項大獎,到《愛,死亡和機器人》口碑炸裂,現象級作品不斷檔,Netflix又一次在全球高水準的影視投資、製作領域和播放平台中擦亮了自己的名字。

  20年出頭的時間裡,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起步的Netflix經歷了起步不久就瀕臨破產的危機,又絕地逢生,抓住互聯網發展的契機,在流媒體時代建立起「內容為王」的驅動模式,到如今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流媒體平台,也是全球領先的網絡視頻公司,Netflix模式無疑是成功的商業案例。作為Netflix的新作,《愛,死亡和機器人》在美上線即引爆收視狂歡,目前IMDB 9.0的評分、爛番茄91%的觀眾喜愛度,豆瓣9.3的評分,再一次證明了Netflix精準投餵用戶和資本運作的勝利。

第2集 三個機器人

  然而,對於這部作品來說,觀眾的擁躉和商業的成功,能否換算為藝術性的突破?《愛,死亡和機器人》真能配得上很多觀眾對其「藝術品」的讚譽,還是僅僅熟練生產了腎上腺素,一言不合就給你來一針?

  《愛,死亡和機器人》是一個自帶高級感的題目,老生常談的兩個關鍵詞,搭配機器人,俗氣一掃而空,立刻放射出賽博朋克的寒光,血液溫涼之間,還遊走著硬核科技的末世感。等一下,這會不會是個套路?可以試著用「愛,死亡」再加上你想到的一個名詞,自己感受下。

  片名即題材,《愛,死亡和機器人》是一個主題多元、發散,形式不拘一格的組合。它由18集動畫短片集結而成,每集時長在5到15分鐘不等。從未知的時間和宇宙坐標,到我們似曾相識的誌怪故事;肌肉與金屬的對抗、融合,人類和人工智能的依存、悖論;戲謔的、駭人的、感人的、耐人尋味的、細思恐極的……你喜歡的樣子它都有。

第10集 變形者

  該片的噱頭之一是大衛·芬奇和蒂姆·米勒擔任全片的執行製片人。大衛·芬奇執導的《七宗罪》《本傑明·巴頓奇事》《龍紋身的女孩》《消失的愛人》《紙牌屋》等作品個人風格濃郁,令人過目難忘。蒂姆·米勒憑藉《死侍》一舉成名,這次也是《愛,死亡和機器人》的導演之一,他創立的視覺特效、動畫和設計公司Blur Studio是該片的主要製作公司。奇幻小說、午夜電影和漫畫激發出的靈感,以及這兩人對視覺特效的高品位、高標準,首先就拉升了觀眾的期待值,也理所當然地奠定了忠實觀眾的基礎,再加上Netflix的招牌,從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講,我們的確有理由看好這部作品的成色。

  全片會聚來自美國、法國、西班牙、韓國等國的全球頂級動畫和視效製作團隊,雖然說好是「動畫短片」,但其中卻混著一集真人實拍與動畫的結合,姑且把它理解為《愛,死亡和機器人》對表現手法的包容好了,因為從動畫和視效的設計及技法層面,我覺得這部作品的整體水準沒什麼好指摘。

第1集 桑尼的優勢

  從全片的包裝來看,暗黑系和符號化的隱喻充滿技術的美感,和每集標題的象徵符號共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學體系。正片的畫風各異,從二維動畫到酷似真人的三維動畫,再到三維打造二維效果,不同劇集的技術運用和藝術風格爭奇鬥艷,不論是形象、場景設計,還是鏡頭設計,都相當到位,極大發揮了電影語言的能事。尤其是鏡頭的設計,模糊了動畫與實拍的界限,比如《證人》一集,在追逐和躲避中設計了大量主觀鏡頭,晃動的機位,偷窺視角的危險氣氛,還有模擬人呼氣在鏡頭上形成的水霧,模糊中平添對未知的恐懼。而《古魚復甦》一集則充分彰顯CG技術的優勢,創造出一幕令人驚嘆的沙漠海洋古生物復活的視覺奇觀。每集雖然篇幅有限,但在視聽方面都是不折不扣的大片標準,各集在順序安排上,節奏急緩和情緒張弛的把控也恰如其分。

第12集 古魚復甦

  這裡有必要插播一下,鑽研用戶,Netflix是非常專業和較真的。它龐大的用戶偏好數據庫事無巨細地記錄著用戶的觀看動作,從而精準預測用戶的口味和偏好,並據此打造出觀眾期待的內容。片中的故事多以科幻小說為藍本,奇幻是全片的底色,「愛+死亡+機器人」的大主題是成立的,有些劇集的表現非常優秀,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集是《齊馬的作品》,它打破人和機器的邊界,在消解的過程中讓觀眾的大腦自動做加法,重新思考人的行為。《桑尼的優勢》也是出色的一集,其中可以看到大衛·芬奇《龍紋身的女孩》的影子,情節推進緊鑼密鼓,懸念在最後一刻引爆,酣暢淋漓得過癮。還有《裂縫以外》,愛與信任的瓦解,循環夢魘的恐懼。整部作品中有些內容或場景,你可能會覺得和其他科幻電影撞臉,或者說是致敬,但這些都沒有妨礙它自身的突破。

第7集 裂縫以外

  不過,也有一些劇集的「塌方」出現,比如《噬魂者》,如果作為考古探秘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它是合格的,但獨立成片後就顯得形式大於內容,縱然滿屏猩紅,內容仍顯蒼白。比如說《三個機器人》,雖然氛圍輕鬆,寓意明確,也有諷刺,但說教的表達讓它落後了大概20年。還有《當酸奶統治世界》和《不一樣的歷史》,這兩集固然有它的表達訴求,但最大的問題是不論內容還是風格都拉低了整部劇的水準,在整個系列中看起來像是鬧著玩的。

劇照

大數據支持下的各種算法是Netflix爭奪用戶的法寶,也是把雙刃劍。當機器人的概念廣義到了金屬和機甲,直至涵蓋非人種群;愛的名義下,不管情節需不需要,色慾橫流得理直氣壯;死亡被四處飛濺的血漿和時不時爆裂的頭顱反復演繹,過於迷戀技術的支撐,自信於機械化地投餵用戶,過於重視結果,其結果就是生產的過程越來越像製造,而不是創作。捉妖、打怪,恐怖、黃暴,生和死、夢與醒,腎上腺素一直給你扎,不免心跳持續加速,刺激過度,產生不適。畢竟,人因體嘗了美而愉悅,和單純依靠攝入化學物質產生類似的反應,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海報上,NSFW的縮寫提示著:Not Suitable For Work(工作勿刷),這部片子的確不是用來刷的,每次小酌怡情為佳,因為連著刷幾集,工業流水線的氣質就愈顯濃烈,連續看下來,覺得片子也像一個機器人。有抓緊觀眾胃口的算法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觀眾並不是機器。期待第二季推出時,少一點走腎的套路,多一點用心的表達,會離「藝術品」近一些。(參考 選自http://ent.sina.com.cn/v/u/2019-03-29/doc-ihtxyzsm1425070.shtml)希望各位關注。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