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兔嘲男孩》影評:沒哭沒笑,中規中矩。
兔嘲男孩影評關於二戰的電影其實沒有一戰多。 現象學老師說,因為二戰的真實場面難以完整而又藝術化地展現出來。 朗茲曼批評《辛德勒的名單》過於藝術化,刻畫了一個英雄人物,而忽略了二戰的背景色是血腥。他自己執導的二戰紀錄片《浩劫》則充滿著沉默的畫面和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的旁白,用來表達戰爭曾經發生過,只不過展現不出來了。因為哪怕是當事人,也無法用語言去描述出二戰的恐怖。 所以,拍背景和主題是二戰的電影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太過詼諧輕鬆,不符合大背景;太過沉默壓抑,不適合院線上映。而這部片子我只覺得中規中矩。 導演時間選的巧妙。選擇二戰快要結束,德國戰敗這一時期,所以不用將重點放在展示殘酷的戰爭,破敗的城市,成堆的屍體;也不是放在討論多少人喪生,多少人獲救,多少人化險為夷;而是放在納粹和猶太人能不能在一起。 不過這樣的橋段最後被藝術化為跨「種族」的戀愛是我不能接受的。愛的確很好,但喬喬對艾莎的愛從「不乾淨」變「乾淨」開始,夾雜著對「醜陋」的厭惡,對「美好」的嚮往;艾莎對喬喬的愛更像是對家人的包容和寬恕。羅茜口中的「愛」,喬喬感受到的「愛」和艾莎與內森的「愛」都有明顯不同,並且都和導演想要表達的「愛」混雜在一起。這樣的愛,雖然有了圓滿結局,但卻並沒有讓兩人的身份變得更近。看到最後的跳舞雖然因戰爭結束而高興,但也為「happy ending」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