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兔嘲男孩》影評:奧斯卡最佳劇本,兔嘲男孩,疫情之下看起來別有意義
兔嘲男孩影評
奧斯卡六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改編劇本的《兔嘲男孩》,本來會在2月份在大熒幕上跟中國觀眾見面,由於不可抗力最終選擇撤檔。其實這部影片有很強的治癒效果,特別是在當下的社會環境和心境之下,看起來還別有意義。
影片極具創造力的把一個叫做「喬喬」的孩子放置於二戰後期德國即將戰敗的那一年,用他的視角和天真的思維的變化,來去探索人在戰亂之中的狀態。喬喬是個膽小鬼,被大一點的孩子嘲笑、欺負,但是在納粹的宣傳鼓動下,他看起來是一個狂熱的納粹份子,他希望藉助納粹來顯示出自己的勇氣和力量。
跟很多小孩一樣,喬喬有一個幻想的朋友——「屎特勒」,也就是在他腦海中的元首。「屎特勒」就好像是納粹宣傳給喬喬製造的一個監控者,每天從各個層面審視喬喬的言行是否符合納粹的觀念。
直到有一天,喬喬意外發現媽媽房間的隔層裡藏著一個猶太小姐姐,他得生活就徹底發生了變化。在跟猶太小姐姐的鬥爭中,喬喬漸漸長大,甚至愛上了小姐姐。正當他憧憬這種感情的時候,不幸也隨之降臨。喬喬的媽媽被以反納粹人員的身份被吊死在街頭。喬喬跟小姐姐相依為命,堅持到了戰爭結束……
當一切結束,讓我們跳舞吧
在影片的最後,當戰爭結束時,猶太小姐姐望著許久未見的「自由」,回頭盯著「納粹」小朋友,不自覺地兩個人跳起舞來。而在喬喬的媽媽被抓之前,帶著喬喬去河邊遊玩的時候,跟悄悄說生命是一個恩賜,自由的人就應該跳舞。
如果對戰亂中的人提出一個問題,當一切結束,當自由降臨的時候,你會做什麼?
也許對於沒有經歷過那種磨難的人來說,可能會花盡心思想出一些更加有「意義」的答案。但實際上,身處其中的人,可能只會說,「我想要跳舞」。
就像那首詩:
跳舞吧,就像沒有人欣賞一樣
唱歌吧,就像沒有人聆聽一樣
工作吧,就像不需要金錢一樣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樣。
Happiness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So work like you dont need the money,
Love like you have never been hurt,
and dance like no one is watching.
《Happiness Is A Journey》By Father Alfred D'Souza
聯想到我們正在遭受的這場「疫情」,讓我們原本的生活「休克」。這種情況持續久了,會給我們帶來一種幻滅感,覺得一切都失去了意義,一切也不會有未來的樣子。
但實際上,只有死亡能夠中斷生活。
休克之後,生活會再次被激活,而我們在抽離了一段時間之後,還會活到那個熟悉的生活節奏之中。當我們被禁足在家中的時候,往往會想等自由了,要這樣,要那樣,要買這個,要吃那個,但真正對我們有意義的,可能是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可以認清自己生活的真相——
我們原本以為的很多重要的事情,諸如工作、事業等其實都可以停掉,但切斷我們與他人的相處、禁止我們的一些興趣愛好的時候,那滋味是更讓人痛苦。只要有愛,愛別人,愛生活,愛某一個事情,生活就不會枯燥。
所以,在經歷了這段時間之後,該反思的,並不是走出去之後要幹什麼,而是我們究竟愛什麼,當可以自由的呼吸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翩然起舞?
克服偏見,就是要跟真相站在一起
片中很多有趣的內容來自於喬喬跟猶太小姐姐的互動,由於納粹在教育中大量的醜化猶太人,喬喬腦海中的猶太人應該是長著犄角的巫婆,而面對那個很漂亮的猶太小姐姐時,喬喬的偏見和眼前的現實就發生了巨大的爭鬥。
偏見,或者成見,是我們每個人都賴以生存,由不得不與之抗爭的東西。從進化論或者認知論的角度來說,人類需要快速的對世界作出反應,而歸類是最好的辦法,我們會把相似的東西歸為一類,打上標籤,就像檔案袋裡的文件,需要時可以快速地識別使用。
這種高效的方式可以讓人類的祖先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食肉動物,快速決策躲避風險,但也會逐漸形成很多頑固的偏見。就像我們總會認為律師是西裝白領,黑人是遊手好閒等等。
這時,只有我們身邊有個邋遢的律師,或者是一個努力上進的黑人才會打破個人的成見。其實,打破成見的最好方式,就是跟真實相處,跟真相站在一起。都說耳聽為虛,我們很多成見都來自於書本,來自於媒體,來自於他人向我們傳遞的固有認知。
只要我們走出去,走到現實中,跟真相站在一起,自然就會像納粹小朋友愛上猶太小姐姐一樣,愛上這個真相。
另外,教育體系,或者說「愚民」,也僅僅只能做到一時,把所有的消息封閉,傳遞給受教育者一種假象,但最終假象的泡沫會真實戳破,人可以被欺騙,但沒有人甘願被欺騙。在真相面前,假象就是醜陋的,誰又會喜歡醜陋呢。
人和人之間,不同的只有名字
片中所描繪的納粹對猶太的仇視,實際上並不是歷史上的個案,民族和民族之間的對立、宗教與宗教之間的鬥爭、種族與種族之間的歧視,甚至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壓制與反抗,一直都在人類社會中反復的上演。
而最近的種種信息,也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奇怪所在。社會彷彿在刻意的塑造著一些刻板印象,窮人捐出身上僅有的積蓄、母親放棄孩子去一線工作、女性去掉女性的特徵去戰鬥等等。在塑造刻板印象的同時,實際上就是在利用一種人們心中固有的成見,也在加深人群之間的不平等,以及對某些群體的不公。
當然,每個人生下來,就會有所不同,這也是世界的美麗所在,每個人由他們的特質,也有他們不同的背景。但在人類共同的理性,和道德面前,人個人之間的差別,只有名字,那些特質只是讓我們看起來更生動有趣的呈現,而不是我們互相詆毀,互相利用的誘因。
最後,解用康德的一句話,人,不能被當作手段,只能被當作目的。都說他人即是地獄,那也當且僅當他人把我們當作手段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