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兔嘲男孩》影評: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兔嘲男孩影評可能含微量劇透吧,有介意者謹慎閱讀!!
影片設立於二戰背景下。在戰爭和獨裁者的統治下,整個德國社會變得十分畸形,軍人與群眾陷入病態般的狂熱之中,原本屬於兒童天真的童年不復存在,影片中的小男孩就是其中一個。
其實本片設定的背景是二戰後期德國屢屢戰敗之時,當時國家氛圍應該是沉重、瘋狂、蕭條的,所有人處於最後的狂歡之中。但整部影片以輕鬆歡快的基調為主,無論是從配樂還是畫面都不難看出,哪怕男孩被炸彈炸傷留下殘疾,自卑怯懦的情緒也被母親及時疏導,沒有放大至漫延整片。甚至於男孩幻想出的朋友「希特勒」嚴肅卻不嚴厲,還有點歡脫會和男孩爭論,與真正的戰爭狂熱者希特勒有很大不同。關於「希特勒」這裡後表。
導演設立這樣的基調其實是在為男孩虛構一個原本屬於10歲孩子的童話世界,亦或者說是純真世界。這也是我喜歡也很佩服的精妙設計之一。
如前所述,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孩子沒有童年,被政府徵去訓練,談論政治,灌輸種族歧視,做極端分子,這本不應該出現在10歲孩童的世界中,所以在影片裡:
這個世界裡的母親會跟他做十歲小朋友應該做的一切事:與自己反串的男孩父親對話向他道歉,與他跳舞,跟他解釋愛與自由的含義,會調皮的繫上他雙腳的鞋帶讓他摔倒,和他一起騎腳踏車,最重要的是照顧他的情緒試圖引導他的立場;
這個世界裡的猶太人會跟他講他認為的「猶太人」的故事,將那些帶有種族仇恨的痛苦變成奇幻故事講給他聽,把他看作為一名10歲的小孩子;
這個世界裡的「納粹」也沒有那麼壞,不會戳破「猶太人」拙劣的謊言,會脫下男孩的德國軍服,朝他吐口水,只是為了讓他活命;
而當他的母親因為他的「納粹」精神而死時,童話結束!回歸現實!
接下來則要說導演設置精妙的第二處:他的幻想朋友「希特勒」。
我個人覺得一方面是因為他的「納粹」精神,他渴望可以真的見到信仰中最大的神,俗稱「偶像」,幻想「偶像」能成為自己的朋友,是屬於那個年齡段男孩的童真與夢想;
另一方面那又不是真正的希特勒,他可以是任何人,以任意形象出現。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幻想朋友「希特勒」出現的節點,除去最後一次,是不是每次都是在主人公面臨嘲諷、受傷、抉擇、疑惑等等需要肯定或加深當時判斷的時候;所以,那個「他」只需要在你失落時出現安慰你,在你犯錯時出現鼓勵你,在你無助時出現幫助你,在你猶豫不決時出現確定你的想法或是認真說服你,
那個「他」其實就是你,當你需要認同、改變、安慰、肯定時,那是潛意識的你自己,是你的自我保護系統,那個「他」不受任何條件限制,只取決於你當下是否脆弱、動搖;
會以什麼形象出現的本質是喜愛。這也是為什麼從男孩母親死後「希特勒」的形象就不再出現的原因。直到最後他認識到這種精神、信仰不對時,他一腳踹翻了已經中槍的「希特勒」,也是踹翻了過去的自己。
結合片中背景和人物經歷這恐怕算不上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喜劇,儘管它滑稽、它調侃,
因為你所喜為他所想。為何而想?因悲而想!
電影是創意的具象表現,也就是說腦洞每一個人都有,但能把它轉化成實際拍出來的人不多,這電影的名字「異想」和它實際所表現出來的內容相映成章,真的很有意思!!!
以上,謝謝觀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