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x死x機器人》:腦洞一打開,思想停下來!
影評
《愛,死亡和機器人》
首先,我要提醒諸位看官,別忘了電影有個共同的主題:愛、死亡和機器人!如果一再提醒自己這18集電影的核心主題,我們就清楚這一系列電影,就是電影史的微縮,也是電影的集大成之作。而且也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電影創作背後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根源。
哲學的第一問題,自古就是「死亡」,因為這是人類無法擺脫的結局,我們可以想象那無聊乏味而又漫長的黑暗與靜寂,然後我們會再推翻這樣的臆想,因為我們再也沒有意識存在。我們也可以通過夢境或者神話,乃至科技和哲學去消弭它的恐怖。但是最終我們解決問題的「唯一」和「已知」方式,就是「愛」。簡單地說就是找個人一起相伴,慢慢變老。或者說找隻貓貓狗狗,抱團取暖。而且,假如能夠提升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那麼人間就是天堂。
死亡和愛,是傳統的哲學主題。問題來了,就因為科技,因為「機器人」的誕生,我們有了更多的思考,有了更多的答案,甚至似乎沒有剩餘想象的空間……
十八個故事,十八種不同風格,不同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的導演,讓我們一次性地把極致的問題逼上解決的邊緣!
一、死亡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噬魂者》是乏味的作品,老套的情節,進入洞穴,遭遇恐怖的生物,剛剛躲過一劫,回頭發現已經被重重包圍。展現的其實就是人類對死亡的恐怖。但是想想這樣的恐怖片經久不衰是何原因,也許還能讓你恍然大悟。《搭把手》中的宇航員,在太空漫步時,遭遇雙重困境,安全繩斷了,自己離飛船越來越遠,更糟糕的是氧氣瓶還漏了。最終為了活命,主人公不僅丟出了手套,還扭斷了凍壞的手臂扔出去,運用「反作用力」,救了自己一條小命。如此理性、決絕地活下來,就因為死亡未知,而生存值得迷戀。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人類面臨死亡,願意作出多大的犧牲。同樣這樣的電影,又有多少,而其中運用的智慧,以及作出的犧牲無不令人稱道,想想《火星救援》《地心引力》。
死亡真正恐怖,其實就在於未知,而不在於停止,因為停止本身並無法感知。《天鷹座裂隙外》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內容:實現超高速宇宙航行的時代,一艘運輸飛船,因為偶然因素脫離了軌道,但其實他們只是被外星的捕獵者所捕獲。就像大蜘蛛逮住了小飛蟲,而且給小飛蟲注入毒液,讓它昏迷,然後把小飛蟲吸食乾淨。也許,小飛蟲的死亡是個短暫的過程,但是卻可以有漫長的生存感受。就好像很多關於死後可以在一瞬間把整個人生過一遍的說法一樣(其實,如果真的如此,那麼人生就是無限,儘管死前一瞬;但是再過一遍的最後關頭那一瞬中的一瞬,又是永恆無盡)。
當然,不論如何躲避,死亡是必然的。但是人類依然不死心,需要進行「理論對抗」。當然很多故事的概念仍是陳舊的。比如《秘密戰爭》,戰爭就意味著死亡,戰爭就意味著犧牲,犧牲就是為了活著的人,為了更多的人活著,而付出生命。個體死亡,群體得以延續。父母為了子女而犧牲,英雄為了國家而犧牲……以此類推,人類可以長久延續。比如《幸運13》《古魚復甦》,《幸運13》中,死亡並不是終結,而是另一個開始。所以死去的戰友,靈魂藏身於13號運輸機,不僅一次次地拯救戰友,而且最後還與敵人同歸於盡。《古魚復甦》展示了一個「中國傳統」的概念:死了有靈魂,但靈魂也會死。假如,死亡之後有靈魂,那麼一整片曾經的海洋,如今的沙漠,那些曾經存在過的生命會如何?一老一少因為車子拋錨,只得在沙漠中度過夜晚。他們看到了海洋的靈魂,以及那些魚的靈魂。問題是忍不住脫下衣服和肉體,在大海裡遊玩的青年靈魂,被鯨魚吞噬了。電影其實要展示的是「假如有靈魂,那麼靈魂被吞噬了,死了之後呢?」其實,這樣的想法,中國早有了。《幽冥錄》記載:「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死為希,希死為夷。」《聊齋志異?章阿端》還說「人死為鬼,鬼死為聻。鬼之畏聻,猶人之畏鬼也。」問題就是陷入了「死循環」。用循環來搪塞「不符合邏輯的開始」。所以,別告訴我,死後有靈魂。我只能夠接受人可以在不同時空宇宙中永生。
二、死亡之解
電影一直在幫助我們思考死亡,並且嘗試通過溫婉的哲學或者硬鋼的科技來解決問題。我們就來看看能夠解決到什麼樣的程度。
《垃圾場》似乎是最不搭邊的故事,因為裡面的人死了,死因是被垃圾吞噬掉了。現實其實就是如此,人類亂丟垃圾,最終也會被垃圾所吞噬。垃圾是沒有生命的,但其實垃圾就是環境,環境本身就是有生命的。所以中國古人才會說「天人合一」。假如要硬說這部電影「基本符合題意」,那麼唯一解釋就是,展示了對「生命」本身的見解,比如我們死後,那些還原回去的粉筆灰、螺絲釘,依然是生命。會呼吸的自然生命消失了,會反應的物質生命卻循環不息,運轉不息。
說點正常的,《變形者》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基因提升我們自己,比如為了讓軍隊更有戰鬥力,所以生化技術造就了狼兵和狗兵。當然故事的關鍵不是誰高誰低,哪國勝哪國輸,而是當這樣的兵被造出來,那麼新的種族歧視自然產生。這也就是基因編輯技術即將面臨的問題。人類為了強化自身,自然會作出這樣的選擇(不管出於主動,還是被動,畢竟人體脆弱,為了活下去,我們可以接受義肢、移植,自然也可以接受基因改造。何況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只會越來越差,而人類移民到外星球,最終也不得不選擇這樣的強化)。至於能夠強化到任何一種極致,始終是有盡頭的。
所以,《冰河世紀》《架空歷史》都試圖用想象力,打破這一盡頭的觀念。
《冰河世紀》只是進行了視角切換。一對夫妻打開冰箱,看到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會逐漸發展,會發生戰爭,會劫後餘生,會創造偉大的文明,然後消失,然後重新來過。這是一種循環歷史觀,來看到宇宙,看待自己。當然循環觀,其實是古代東方,包括印度和中國就有的哲學理念。這種理念,不僅因為宏大而囊括宇宙時空,而且因為宏大而掩蓋了個體的價值和意義,包括個體生命的脆弱與消失。
《架空歷史》說白了用一種通俗而又荒誕的手法,通過希特勒這個特定人物,不同的死法來演繹「平行世界」(多重宇宙)有趣之處。世界並不是簡單的「決定論」,不是有一因必有一果。因為平行世界,所以就有多種可能,就有多種結局,甚至每一個細微的差異,可以改變整個世界。這種因果的交錯與混淆,導致了無數種可能,包括烏賊登月(儘管慢是慢了一點,得到公元2973412年)。其實相關的概念並不新穎,放在「愛情、死亡與機器人」的框架中,能有什麼含義。
量子糾纏為什麼說是平行世界的產物。關鍵要理解平行世界,就是「同一時刻(可以比秒還要小的時間刻度)」有無數個世界。我們會死亡,但是其實我們都是永生的(以其不變者觀之,則物我皆無盡也)。因為昨天的我,永遠生存在昨天,剛出生的我依然在我出生的那一天存在。
所以,我們看量子糾纏,看起來我們成功分離了兩個量子,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同一個量子。我們製造量子糾纏的過程,其實是在幫助量子穿越到達另一個時空;我們分開了兩個糾纏的量子,其實我們是同時看到了這個量子的過去和未來;我們利用量子糾纏進行通訊,其實是利用同個量子在不同時空進行對話。就像魚缸裡,我看到魚頭,你看著魚尾。我看魚頭朝左擺,就知道你那邊的魚尾朝右扭。為什麼量子能夠如此,因為量子很小很小,而且擁有巨大的能量,所以它可以穿越「時空」,可以到達另一個「世界」。量子的世界,本來就是如此宏大的我們匪夷所思的。所以我們看到的量子糾纏,其實是不同世界的一個量子(相關理論可見《整體性與隱纏序:捲展中的宇宙與意識》戴維·玻姆)。
所以,電影其實真正展示的是無窮的宇宙,無窮是生命。同樣是以此來消弭狹隘短淺的死亡。
問題,我們始終會以當下的自己,有限的時空來理解生命。個體的生命始終有限,無窮盡的只有……
三、機器人
要加強自己,那就讓自己變成機器,要獲得更長久的生命,那就變成機器人。
《祝有好收穫》講的是一個現代派的古典故事。狐妖魅惑男人,進入新時代,她們失去了靈力,淪為人類的玩物。唯一恢復靈力的方法,就是化身變形機器。故事莫名其妙,其實只是一則寓言。力量是可怕的,而機器是新時代的力量。人類需要力量,所以人類必然演變成為機器。中式的演繹就是這麼莫名其妙,放到了西式演繹又會顯得粗淺,比如《機動裝甲》,片中的農夫,穿上機動裝甲,把自己變身成強大的機器人,對付那些鑽空子入侵的外星怪物,以保衛自己的家人和農莊。當然,到底是外星人入侵,還是我們移民外星然後遭到當地星球生命的反抗,電影並沒有說。
人類造就了機器人,最終又必然被機器人所取代。《三個機器人》中,因為人類賦予了貓爪子「類手」的功能,於是貓取代了人類,與機器人一起統領世界。其實貓的存在並沒有什麼意義,只在於人類的覆滅,以及新形式的人的存在——機器的腦和動物的手。《證人》中,殺人者不擇手段地追殺證人,當證人躲避不過,反過來把殺人者殺了,證人當即成為了「殺人者」,而這時她看到對面樓的證人,與剛剛追殺自己卻被自己殺死的人,長相完全一樣。這個故事要說什麼,看起來是循環悖論,但是悖論的唯一解:他們都是複製人,機器人。《桑尼的優勢》中,一種人與怪獸的「神經連接」的格鬥,一個曾經受到非人虐待的人變成無敵選手。似乎仇恨就是她的優勢,但其實,她的大腦早已被毀掉,真正的優勢在於她的記憶存放於野獸腦裡。當然野獸是人造的,野獸就是「生物機器人」的概念產物。
其實《盲點》一集就把上面的內容說完了。故事一開始就隱藏了一個冷漠的真相——人類滅絕,機器永存。機器人的時代,機器人的運輸車,機器人的護衛隊,還有機器人的搶劫犯。儘管這次搶劫,雙方都損失嚴重,新手運氣好拿到了晶片,可是夥伴們悉數死亡。但是,和人類搶劫不同的,這班搶劫犯的大腦都有備份,只要備份不被毀滅,理論上它們是永生。也許富有人性化的機器人搶劫犯,本來就是人類,人類的記憶通過移植到機器身上而獲得「永生」。問題是脫離了軀體的靈魂(記憶),還是本體嗎?有興趣了解下「忒修斯之船」。
人類為了變強大,為了獲取永生。人類創造機器人,創造人工智能,最終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假如,我們為了變得更強大,為了獲取永生,而製造了人工智能,然後人工智能像《魔鬼魔鬼終結者》《黑客帝國》那樣,那麼我們簡直就是自取滅亡。不過,《當酸奶掌管世界》給了一個新穎而有趣的回答。我們總以為,生存是對立的,人工智能超越人類之後,會像發達種族剝削落後國家一樣,對付人類。但其實可能不會,因為我們不一定會去踩路邊的螞蟻。也許我們一開始就錯了。電影中「酸奶」是個通俗而美妙的比喻,說白了就是「人工智能」。當真正的「人工智能」(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甚至思考得比人類還要高明),那麼人類被統治是必然的事(因為人類的自私、貪婪是沒有救藥的,早晚都會露出馬腳),問題是我們總是擔心自己會被奴役,會被毀滅,其實「人工智能」才懶得理我們,如果它們出現了,它們只會按照自己的發展邏輯,去移民,去探索更宏大的世界……
比《當酸奶掌管世界》更天馬行空的是《齊馬的作品》。我個人甚至認為《齊馬的作品》是最深刻的一部。
一個傳奇的畫家,從給人畫像,到製作巨幅的宇宙巨像,從一開始每幅畫都留一個小藍方塊,而方塊越來越大,最後成為比地球還要巨大的藍色方塊。而畫家,為了挑戰極致,甚至將自己改造成為能夠存在於各種極端環境的機器人。但是最後他卻發現了,找到了自己的根本,也是那個藍色方塊的起源:它最初就是一隻清潔泳池的機器,沒有靈魂,只懂得簡單地清潔,擦亮一塊塊的藍色磁磚,自然也沒有得到什麼外在的回報,或者感受到內心的歡樂。但是,因為它的主人是個天才發明家,於是逐漸地提升它的功能,就像我們現在創造人工智能一樣,賦予它「智慧」「美感」甚至「創造力」。隨著疊代,隨著一個個主人的提升的要求,它變得越來越強,甚至成為了一個肖像畫家……然後它的最後作品,就是把自己肢解掉,恢復最原始的「清潔機器」狀態,沒有智慧,沒有美感,沒有創造力……
電影可以作很多的解讀,比如人類的誕生,其實就是一種生物進化「機器」,然後我們逐漸智能化,最終成了今天的人。但是我們人類必將與機器融合,提升自己的能力,而這最終又會讓我們變成純粹的「機器」。又比如,我們尋根溯源,探索世界,最終回歸自身;我們探索真理,但是真理不外是「機器的存在(宇宙的定律,個體的存在,越逼近真實,越是冰冷)」,我們探索幸福,幸福不外簡單的「輸入與輸出(付出與回報,就像傳統的原始的農夫)」。
四、不需要「愛」的總結
我們會發現,其實這18部短片中,似乎沒有「愛」。儘管我們可以從裡面搜索出「愛」的信息。但是很明顯,21世紀,我們不一定需要溫情,也不一定能用溫情來解決死亡困境。因為「機器人」這一科技概念的存在。生命,可以是冰冷的物質的;生命,可以是理性的循環的;生命,可以是宏大的無窮的;生命,可以是此消彼長的更替,可以是實亡名存的延續。
當然,高興的是可以看到這18部作品,為我們溫習了大量的電影,也為我們整理了至今為止主要的哲學理念。但令人沮喪的,也恰好是這樣,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那句「上帝(哲學)已死」。19.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