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兔嘲男孩》影評:關於人類社會中人性的「馬後砲」作品
兔嘲男孩影評
前兩天看到奧斯卡名單,我去看了《兔嘲男孩》,剛看開頭的時候就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也是二戰期間的納粹與猶太人的故事、也是以小孩子的視角、也是瞞著全世界在家裡藏了個猶太人,這與《偷書賊》有異曲同工之處。
通常來說,小孩子眼裡的世界是純淨無瑕的一張白紙,是可塑性極強的。很多發生以後才被明確善惡邊的事情,在藝術作品中都喜歡用小孩子的視角來展示,這樣便於可以用一種預先已經知道了結局的態度為整部藝術作品引領出「過程是曲折的,未來是光明的」正義效果。
就《人類簡史》裡的觀點來說,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大規模合作基於創造出了一種被大家都接受並遵循的假想。人世間本無善惡之分,但大部分人都認為的善就是真善,大部分人都唾棄的惡就是真噁。古代國王因一句話不合聽處死一個人不是很正常的事嗎,沒有誰會說國王邪惡。這是因為在當時社會的價值觀中,國王即是正義,無人反對。而在二戰時的德國,希特勒以一種高超的技巧使他所能控制的所有人都相信了他的人種理論(也就是被社會所共同認可的假想),從而實行對猶太人的大清洗,在當時社會中吸收主流社會價值並形成成熟價值觀的人,都會認為屠殺猶太人是正確的事情,誰又會看到這其實是人性的殘忍呢?之所以藝術作品喜歡用小孩子的視角來闡述,是因為可以以一種相對中正的態度透過孩子的視角反饋當時社會內容,再以現世的價值觀去昭示當時錯誤的必然失敗。
孟子和荀子對人之初性本善亦或是性本惡的觀點意見相左,但是都認可人性是可塑的,孩子便是這可塑之才。無論是電影裡的jojo亦或是《偷書賊》的莉賽爾,他們所在家庭的父母,都是當時社會的「叛徒」,他們不認可納粹的觀點,他們偷偷做在當時全社會都認為不正確的事情,他們同情猶太人並暗自幫助他們。而在此類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潛移默化受到影響,會從心底接受了猶太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的價值觀,希望拒絕殘忍的人種屠殺,反抗當時主流社會價值觀的束縛。在我們後世的概念中,我們當然會為當時的這種「叛徒」的勇敢掙脫而點讚,但在當時的社會中,孰對孰錯又怎麼能輕易評判。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以前高中歷史一道選擇題印象特別深刻,說選出以下不正確的一項,答案是「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其實深思,誰又說得清楚呢?當然我絕對不認同法西斯的觀點,人種清洗理論是絕對錯誤的,這是極度不人道且違背天理的事情。但是很多時候,歷史又確實是掌握在勝利者手中的,也許不是任人打扮,但是肯定會粉飾裝扮。
最後,只能說,祝願我們的世界和平,人類社會發展,每個人的福祉都能得到利益最大化。Peace。
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