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愛x死x機器人》:影評 |《愛,死亡&機器人》:策略制勝

影評

雖與《黑鏡》同為科幻劇集,但《愛,死亡&機器人》要走得更遠。

《黑鏡》自2011年第一季首播至今(2019),已陸續推出五季,由於題材越來越受限制,創作頹勢漸顯,難以保持觀眾的新鮮感。作為一部科幻劇集,《黑鏡》對於該類型的後來者有過深遠影響,然而它所開創的現象級熱潮已漸漸退去。2018年一部頗受好評的小成本科幻片《升級》似乎已經說明了這一近未來科幻類型所能達到的極限。

就在科幻劇集的前途不甚明朗之際,《愛,死亡&機器人》以黑馬姿態橫空出世,為業界帶來一線曙光。這部由網飛(Netflix)推出的原創劇集可謂是得天獨厚,代表了流媒體平台在接下來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方向。

在我有限的觀影經驗中,沒有哪部科幻短片能像《愛·死·機》一樣引發如此熱烈的討論。

科幻短片集並非一個新概念,在此之前已有像《宇宙奇趣錄》(1981)《機器人嘉年華》)(1987)《回憶三部曲》(1995)《黑客帝國動畫版》(2003)這樣的先例。然而它們均以影片的形式發行,因而,作為一部科幻短片劇集,《愛·死·機》顯然是蠍子粑粑——獨一份。

在流媒體平台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Netflix早已將視線瞄準了國際市場。根據該公司2015年初發布的報告,Netflix已在將近50個國家中擁有超過5700萬用戶。為全球觀眾提供本土化娛樂是網飛拓展國際市場的關鍵策略,因而,《愛·死·機》的多元化屬性也就不足為奇了。

無論是在製作團隊上還是故事內容上,《愛·死·機》都顯得開放而多元。

本劇的兩位監製大衛·芬奇和蒂姆·米勒事先選定了18個故事劇本,然後根據建議時長、動畫風格和預算去尋找合適的製作團隊,在此過程中,Netflix對內容創作沒有任何干預。曾參與分集之一《見證者 Witness》製作的場景監督凌雲在微博中提及此事時評論道:「這完全是美式動畫製作的革命,製作者們這次得到了最大的自由度。」

最終,《愛·死·機》匯聚了來自美國、法國、西班牙、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製作團隊。製作團隊的多樣化自然也帶來和內容風格的多樣化,在這部劇集中,有2D也有3D,有CG也有手繪,有賽博朋克也有蒸汽朋克,有西方文化(《桑尼的優勢》《秘密戰爭》)也有亞洲文化(《見證者》《狩獵愉快》)。

同時,《愛·死·機》在單集時限的選擇策略上也與Netflix的流媒體訂閱服務分外契合。

該劇集的單集片場均在6~15分鐘內,這與一般劇集動輒30~60分鐘的片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此,大衛·芬奇解釋道:「我們必須取消22分鐘(半小時的廣告時長)和48分鐘(一小時的廣告時長)的節目,因為這種巴甫洛夫式的分割方式對講故事來說是一種詛咒……我希望每個故事都有它應有的長度,這樣可以讓故事的呈現產生最大衝擊力或最棒的娛樂效果。」

片長短意味著不能充分展開敘事,但同樣也意味著敘事更加靈活自由。觀眾很明顯可以感覺到這些短小精悍的劇集所帶有的實驗性質:故事不必有來龍去脈(《古魚之夜》),不必有緊張刺激的情節(《三個機器人》),不必有主角(《酸奶紀元》),甚至連故事本身也不必有(《另類腦洞史》)!

此外,Netflix嘗試在觀看體驗上帶來根本的變革,力圖為觀眾提供更便利、更具交互性和自主性的體驗。他們特意為這部不常規的劇集設定了4種不同的播放順序使得用戶可以自由選擇,這一策略有點類似於《黑鏡:潘達斯奈基》。

總的來看,《愛,死亡&機器人》的成功不僅與故事情節相關,Netflix的製作策略也為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接下來的部分中,我將挑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六集進行簡單分析,看看它們在主題和風格上的異同。

第一部分完 | 作者:E3F058@豆瓣@知乎 | 轉載請與作者聯繫

For M.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