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x死x機器人》:《愛,死亡與機器人》:談談上半年最硬核的短劇集
影評今年一開年NetFlix就動作不斷,先是古裝喪屍片《李屍朝鮮》口碑爆棚,再是獲得《百年孤獨》的影視版權,當大家還在討論拍攝這部巨作將會是網飛的墓誌銘還是通行證時,三月中旬網飛又不露聲色地拋出了動畫短片劇集《愛、死亡與機器人》,嚯,平地一聲雷!
劇集3月15日上映,17日我就看了,當時還沒有形成口碑效應,吸引我點擊播放的完全是一個熟的名字——大衛芬奇。
大衛芬奇是我最喜歡的類型片導演——這並不是因為某部影片而得出的主觀結論,而是多次觀影經歷得到的驗證——好幾次我查找喜愛電影的幕後信息,導演一欄都寫著:大衛芬奇。在他的作品裡,我個人榜單的前三分別是《七宗罪》、《搏擊俱樂部》、《龍紋身女孩》。
前兩部電影引導我入門了我犯罪、驚悚類電影,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後續的觀影習慣,而相對較為平庸的《龍紋身女孩》卻讓我理解了芬奇——這是唯一一部我看到中途就猜出導演的電影,當時距離我初識芬奇的作品已經過去兩年,令我驚喜的是,潛移默化中,「芬奇式風格」已經存在我大腦裡。
當時能夠猜中,完全因為芬奇的標籤太過鮮明。他是一個出色的「故事敘述能力者」,對劇情有著精準的節奏掌控,尤以其如刀割般利落的剪輯手法,以及出人意料的劇情反轉而著名。此外,芬奇還對成人獵奇元素應用的得心應手——如果一部影片既充滿「性與暴力」的感官刺激,又擁有一流的劇情敘述,那多半就是芬奇的手筆。
儘管這次芬奇是坐在製片人的位置上,但「芬奇式風格」在《愛死機》中被徹底貫徹,Cult味十足。因為每部短片時長最多不超過15分鐘,所以系列更像是一個概念輯,僅保留故事最核心與精彩的部分,頗有電影IP種子庫的感覺。
媲美真人的CG角色是這一系列最「硬」的技術展示,動畫角色甚至連微表情引起的皮膚紋理都能自然呈現(技術如何呈現指路這篇:如何讓CG的香豔場面更真實?《愛死機》製作過程全解析)。但也許是CG視覺上太接近於真人電影,從新鮮感來說,我反倒對短片集中幾部手繪動畫短片更為喜愛。
(溫馨提示,以下內容含有劇透。)
手繪風格的短片中,有兩部的背景地都是香港,分別是《The Witness》和《Good Hunting》,且都以女性為主角。一開始我並未將兩部短片做過多關聯(畢竟內容相互獨立),但分別看了「人物」的報道:「那些發生在香港的離奇殺人案,如何流傳?和《三夫》的影評:今年最重要的香港本土電影,是一部三級片,你別小看它。忽然發現《The Witness》和《Good Hunting》對應的就是上述兩文中展現的香港的極端兩面:壓抑與慾望。
The Witness
本集是《愛死機》中最令我(也是令許多人)驚豔的作品。故事講述了一個關於「It's your turn」的恐怖循環故事,一個目睹兇殺案的女孩因與被害者有著同一副面孔,而被兇手追逐。
整個追逐都發生在香港老舊的街道與逼仄的樓宇間,背景的香港如此寫實:陰霾籠罩的天空、密不透風的水泥森林、蟻穴般的窗口——那是香港100多萬貧困人口的生活空間,充滿窒息感與絕望感。而女孩是地下脫衣舞俱樂部的表演者——一個名副其實底層的性工作者。
這些所有的信息,都和開篇的兇殺案呼應,事實上,香港確實發生過數起女性性工作者被殺害的慘案。不過,動畫團隊給壓抑的香港加上了更幻麗的色彩元素,除了女主賽博朋克色系的妝容,還有巨大的彩色霓虹出現在破舊的建築背景之上,瑰麗而閃動。
最開始我一直認為霓虹是動畫團隊給實景街道加上的AR特效,後來看團隊場景監督則底氣十足的表示——我們需要照片嗎?所有這些都是手繪!片中保留了漫畫中的擬聲詞註釋,而在奔跑過程中,畫面會隨著角色的呼吸節奏而出現模糊與清晰的交替——極大的增加了視覺衝擊與代入感。
全劇唯一受到爭議的地方就在於讓女主近乎裸奔的逃亡了,不過我倒是把這個理解為炫技,畢竟繪畫奔跑中的裸體難度更大——何況一直爆料說《The Witness》是本集導演向《蜘蛛俠:平行宇宙》的復仇之作呢。
Good Hunting
短片的前半部分,是中國傳統風格的聊齋志異式的故事:男女主分別是捉妖師和狐狸精的後代,因為一次捉妖而相識。狐狸精本是舊秩序社會中的最大慾望載體,富有魅力且擁有法術,而當捉妖師和狐狸精長大後,世界已經被工業文明入侵。
法術被工業技術替代,捉妖師來到香港,成為機械工程師;狐狸精也來到香港,卻被深深得禁錮在人形的軀殼中,只能靠出賣色相為生。
故事中的香港,已被改造成一座蒸汽朋克風格的城市,繁榮且易於放縱,是入侵者的慾望之都,而在舊文明中擅魅術的狐狸精,由於無法再承載新的慾望,也被殘忍地進行了機械改造。
女主找到了男主,她要借助新的力量進行反抗,於是男主為她打造了新的身體——機械九尾狐。女主就像漫威中的超級英雄,歷經痛苦後擁有了新的能力,在月夜消失,捕獵惡人,幫助其他女子免受性侵。
雖然多了科幻的色彩,但這故事依然是我們熟悉的內核:新文明的入侵、舊文明的隕落、以及舊文明的改良和反抗。
個人覺得選擇香港這個背景地還有另一層含義:它的外表是簇新的現代的,內裡卻保留很多舊式傳統觀念——就像被機械改造的狐狸精。只不過香港這座城的改造與轉變比故事中的狐狸精經歷的更為複雜,且仍在繼續。
除了以上兩部東方特色的短片,手繪短片中也不乏被科幻包裹的人文哲思之作,比如頗有莊周夢蝶意味《Fish Night》,經典美漫風格,全劇集中唯一的浪漫主義表現。
不過更受到觀眾壓倒性好評的是另一部現代風格短片,也被譽為本劇集的神作——《Zima Blue》。
Zima Blue
本集探討的是關於「世界與我的存在關係」的哲學主題——這其實是先賢在兩千多年前就思考的問題,而本集之所以在《愛死機》中被推為神作,因為這個核心問題的思考者並不是人類,而是一個高級智能集成者——Zima。
Zima就像科幻世界中的高更,它的藝術創作不斷接近於終極三問: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
當我們的思想體系足夠複雜,當我們的知識足夠豐富,思考這三個問題就猶如墜入宇宙的無窮之中。本集的精彩之處,在於將這個複雜的哲思進行反向推演——將「我」解構為簡單的個體,將世界與「我」的關係變得單純可解。
劇集中,對「終極三問」趨於複雜與趨於單純的兩種思考緯度進行了有趣的對比。Zima作品中不斷放大的,甚至侵佔宇宙空間的藍色色塊——無人知曉這代表什麼,但它震撼的效果,支配著人們的好奇與敬畏。
在推崇者們眼中,Zima是一位不惜忍受痛苦改造身體,前往宇宙各處探索「真諦」的大師,Zima Blue 包含著宇宙萬物的真相。
而對Zima來說,藝術創作是為了不斷進行自我認知的重塑,巨大的色塊只是他對於最初所認知的世界的表達(類似於人類原始意識的召喚感),是僅屬於Zima的真相。
Zima的最後一部作品發布前,邀請記者前來採訪,記者看到一座正在修建的游泳池。
游泳池與作品有什麼聯繫?
面對記者的疑問,Zima回答了終極三問的前兩問。我,一個經過數次疊代改造的、高級智能機器人;我,最初的來源是一個泳池清潔機器人。
在最後一場作品發布中,Zima跳入泳池,完成了自我解構,又變回了最初的泳池清潔機器人。Zima Blue 就是他最初接觸的泳池瓷磚,是他最初的世界。「從高效完成任務中獲得簡單的愉悅」,是他身為Zima時,用藝術探索的真諦。至此,終極三問全部得到回答。
以上是我本人對《愛死機》三部劇集的粗淺理解。儘管每部片長十分有限,但劇集並沒有流於為視覺服務的幻燈片式劇情——這有賴於許多劇集都有原創文學作品支撐。
好的故事創意+出色的視覺製作+大衛芬奇的金字招牌,是《愛死機》能夠口碑、流行度雙爆棚的原因,網飛這次實驗性創作無疑非常成功。這次嘗試,也開始模糊動畫與劇集的差異,過去這兩者的受眾群體重合度並不高,但這次試水明顯將國內美劇愛好者們對網飛的期待值又提升了(我也是才知道網飛已經全面進軍動畫產業)。
就在拖稿的這段時間,網飛又拋出了新劇《午夜北平》,預定爆款。對此,我只能由衷地說:網飛,請繼續搞事情吧!!
(如果你覺得還不錯,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FancyVi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