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愛x死x機器人》:這部被吹爆的腦洞神劇,究竟神在哪裡

影評

上週五,備受影迷期待的大衛·芬奇監製的「新作」《愛,死亡和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如期上線了網飛的流媒體平台。

這部囊括了風格各異的短片的動畫合集一經推出,便收穫了社交網絡上幾乎壓倒性的讚譽之聲,甚至不乏「美國動畫新篇章」這樣有待於時間去驗證的情緒化論調。

在美國大眾評分網站IMDb上,《愛,死亡和機器人》目前仍然高居9.1的打分,位列IMDb統計的最佳電視劇集250榜單(Top Rated TV Shows)的實時第24名。

而排在《愛,死亡和機器人》之前的TV動畫作品僅有《瑞克和莫蒂》《降世神通》和《鋼之鍊金術師FA》三部早已被舉世公認的神作。

《瑞克和莫蒂》

在國內相對具有參考價值的大眾評分網站豆瓣上,該劇短短幾天的時間便突破了3萬人次的標記量,這個記錄甚至比網飛一月份上線的青少年劇《性愛自修課》還要強勢。

作為電視劇集的首季來講,其收獲的9.4的高分也實屬罕見。即便保守地以目前網絡的反響趨勢來看,《愛,死亡和機器人》也已注定成為2019年最值得一看的劇集之一。

對影迷朋友而言,大衛·芬奇的名字必然耳熟能詳。從《七宗罪》《搏擊俱樂部》《社交網絡》《十二宮》到《消失的愛人》,大衛·芬奇鮮有失手的電影作品。但在拍攝完成《消失的愛人》一片後,大衛·芬奇似乎對於執導商業電影失去了激情,轉而將目光投向電視劇集市場。

大衛·芬奇

網飛與大衛·芬奇的合作最早要追溯到2013年播出的火遍全球的《紙牌屋》,這部幫助網飛打入海外市場的劇集便是由芬奇本人擔任監製,並執導了其中兩集。2017年芬奇再度以監製和共同導演的身份參與到熱門劇集《心靈獵人》的製作中來。《愛,死亡和機器人》是芬奇與網飛合作的第三部重磅作品。

《紙牌屋》

《心靈獵人》

劇集《愛,死亡和機器人》是以蒂姆·米勒和大衛·芬奇為製片核心的動畫項目,實際上芬奇此次並未參與具體的導演工作,而是以監製的身份輔助蒂姆·米勒的動畫製作公司Blur Studio完成該項目,項目真正的核心人物其實是蒂姆·米勒本人。芬奇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更多是因為自己對未知事物的興趣使然。

蒂姆·米勒曾執導《死侍》

相較於盛名在外的大衛·芬奇,知道蒂姆·米勒的觀眾並不算多,憑藉執導《死侍》一片大顯身手的蒂姆·米勒只能算是好萊塢的導演新人,在此以前,他的工作是視覺特效監製和動畫製作。作為有著資深閱歷的漫迷和動畫人,製作像《愛,死亡和機器人》這樣的作品是蒂姆·米勒的夢想。

這部《愛,死亡和機器人》並非我們所理解的常規思維下的電視連續劇或是單元劇,它是一部兼容了不同的視覺風格、類型、地域文化以及主題核心的動畫短片合集,由時長控制在5到20分鐘不等的18部短片所組成。

為了處理好短片的多樣性,該項目並非由蒂姆·米勒自己公司Blur Studio包攬製作,而是與世界各地頂級的動畫公司以及動畫人們展開合作。米勒和芬奇會首先挑選他們認為適合的故事文本,購買下適合改編的類型小說的版權,再交付給這些動畫公司獨立製作,而米勒和芬奇將不會干預動畫公司的創作方向。

不僅在製作概念上非常的先行前衛,「成人向」的作品定位同樣也是《愛,死亡和機器人》的重要賣點。這部動畫涵蓋了各式各樣的暴力血腥場景、不加避諱的身體尺度、話題尺度、地下文化……

不過這裡所謂的「成人向」、「大尺度」並不是《愛,死亡和機器人》投機商業的證明,而是為了保證這些短片可以獲得的最大限度的創作自由,讓動畫人可以無憂無慮地將他們的想法付諸到製作中來。

短片《桑尼的優勢》(Sonnie'sEdge)是《愛,死亡和機器人》中的第一集,改編自英國科幻小說家Peter F. Hamilton的短篇小說,講述了被房地產黑幫性侵殘害的桑尼,率領自己培養的基因改造巨獸參加未來世界的商業鬥獸大賽的故事。

整部作品以視覺上非常流暢細緻、但畫面難度較高的3D動畫技術為呈現,是一部典型的數字朋克風格的科幻短片。

有趣的是,這個一再反轉的關於女性復仇的故事框架,以及片中的女性形象,都不免使人聯想到大衛·芬奇的《龍紋身的女孩》。桑尼所馴養的巨獸也像極了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怪物「異形」,而回想大衛·芬奇導演的好萊塢首秀恰好正是《異形》系列的第三部。

短片《三個機器人》(ThreeRobots)、《當酸奶統治世界》(When The Yogrt Took Over)以及《不一樣的歷史》(AlternateHistories)是帶有人類自我嘲諷意識和寓言性的喜劇風格短片,三部均改編自美國暢銷科幻小說家約翰·斯卡爾斯(John Scalzi)的短篇小說,由擅長於童稚風的Víctor Maldonado和Alfredo Torres的西班牙動畫團隊聯手共同打造。

第二集《三個機器人》發生在因核戰爭導致人類絕跡的未來世界,三隻機器人來到已淪為廢墟的城市中探索,並最終發現了「驚天大秘密」。這三隻機器人的造型和性格搭配酷似《星球大戰》的經典機器人C-3PO和R2D2。

第六集《當酸奶統治世界》是一個創意十足的短片,講述的是因基因移植實驗而產生自我意識的酸奶,逐漸地統治整個人類世界的故事。

第十七集《不一樣的歷史》則更像一部黑色幽默風格的廣告宣傳片,宣傳一項由美國發明的應用程序「Multi Versity」。該程序允許用戶修改任何歷史事實,並以被修改的事實為起點預測未來的可能。

宣傳中以希特勒之死為例,向觀眾演示了希特勒死於童年的6種方案所導致的不同結果的未來。沒有了二戰第一罪人希特勒的存在,人類世界是否還會發生戰爭呢?

第三個短片《證人》(The Witness)是《愛,死亡和機器人》中被普遍認為最精彩的短片之一,看到這集的觀眾應該不會對短片的視效感到陌生。

本片導演兼編劇Alberto Mielgo正是去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蜘蛛俠:平行宇宙》的美術指導,製作過諸多風格化的動畫短片,這些短片的美式街頭風格、絢爛的色彩運用和動作設計都相當出色,為作品本身注入了非常強大的觀賞性。

而《證人》的故事同樣很有意思,是一個圍繞在男、女主人公之間的西西弗斯神話宿命循環,該循環結構在影視劇作品中並不少見,但Mielgo實踐的並不僅限於劇作結構層面,故事融入美學的驚艷程度更是溢於言表。

不同於以上均屬於三維動畫模式的製作,第五集《噬魂者》(Sucker ofSouls)則是一部忠實於美漫視覺和分鏡風格的二維動畫。這部以簡單俗套的奇幻盜墓歷險為基礎的驚悚短片,故事層面其實算不上出彩;但視覺上將美漫的狂想力和暴力美學發揮到了極致(最突出的段落,是從3:54到4:10一個連貫血漿場景)。

除了帶有大衛·芬奇作品記憶點的數字朋克動畫《桑尼的優勢》外,戰爭奇幻題材的《變形者》、短片版「地心引力」《幫手》、遊戲感代入極強的《幸運13》、《秘密戰爭》等均為擬真遊戲風格的動畫短片。

《變形者》

《幫手》

《幸運13》

《秘密戰爭》

第七集《裂縫以外》(Beyond The Aquila Rift)是以上這些擬真動畫視效中,做得最為接近真實的、主題最為深刻的一部,該片改編自英國科幻小說家AlastairReynolds的短篇作品,但故事架構大體接近於波蘭作家StanislawLem的哲學科幻小說《索拉里斯星球》(Solaris 塔可夫斯基和索德伯格都曾執導過這部小說的改編電影),感興趣的觀眾不妨將《裂縫以外》和《索拉里斯》對照著觀看。

第十四集《齊馬的作品》(ZimaBlue)是《愛,死亡和機器人》中最哲學化的短片,原作同樣出自於Alastair Reynolds之手。齊馬是未來世界人類發展頂端的畫家,備受民眾的愛戴膜拜,其畫作影響了整個世界的審美方式。

但作為智慧頂端的人類,齊馬同樣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孤獨者,他閱盡了這個世界所有的精彩與美好,剩下的似乎只有那具機能完美的被改造的黑色機械軀體。

在齊馬宣布其最後一部作品的現場,他躍進鋪滿藍色瓷磚的泳池當中,身體隨之拆卸,最後變成了一隻無自我意識的泳池清洗機器人,回歸到他認為自己所能抵達的最美好的那個記憶時刻。

或許是因為文化氛圍上某種本能的契合,短片《祝有好收穫》(GoodHunting)是《愛,死亡和機器人》中我個人最喜愛的短片。

這部背景設定為清朝年間,但又有所歷史架空的作品,由Reddog culture house動畫工作室包攬製作,這間主打文化內容的動畫製作公司儘管剛成立不久,但僅以《祝有好收穫》一片的完成水準而言,就已經令人刮目相看了。

短片《祝有好收穫》改編自美籍華裔科幻小說家劉宇昆的作品。劉宇昆是世界範圍內名氣頗高的當代科幻小說作者,其作品曾多次獲得雨果獎。而《三體》和《北京摺疊》榮獲雨果獎的原因之一便是劉宇昆親自翻譯的保證質量和譯文準確性的英譯本,劉宇昆也因此被國內媒體稱讚為帶領中國科幻走出國門的第一推手。

劉宇昆和劉慈欣

這部《祝有好收穫》結合了中國民間誌怪故事與西方復古科幻的元素。在影片開始之處,年幼的男主角梁與其捉妖師身份的父親一齊捕獵流竄於坊間的狐狸精,在屠殺狐狸精的過程中,梁結識了狐狸精的女兒燕。

父親去世後,梁搬去了被資本主義國家殖民的香港。幾年後,梁和燕在香港偶遇,此時燕已淪為失去法力的柔弱風塵女子。幾個月後,燕來到梁的住所尋求幫助,除了意識以外,燕的身體全被掌握權力的殖民者改造為機械,燕希望梁能夠幫助她復仇。

短片《祝有好收穫》是一部尋求與中國文化產生連結體認的作品,而不是純粹的西方審美視角的動畫短片。影片中的配樂、視覺風格和人物造型都汲取了中國動畫的特色。

在講述少年梁的部分,短片從奇幻志怪邏輯進行敘事;而梁來到香港以後,故事則順勢進入了科幻的邏輯,香港成為了一座復刻十九世紀的歐洲工業城市面貌的殖民地。

此外,《古魚復甦》、《冰河時代》、《機動裝甲》等短片也都不乏讓人驚喜的地方。

《古魚復甦》

《冰河時代》

《機動裝甲》

在我看來,《愛,死亡和機器人》的趣味性並不單調地集中在某一方面(視效、文本……),有的動畫的精彩就在於其視覺場面的瑰麗奇觀,有的動畫的昇華在於其與眾不同的世界觀設定,而有的動畫的核心則是對人類世界存在的矛盾的加以批判……

總的來講,這是一部形態雜糅的概念性作品,既不服務於某一共同主題,也不囿於形式的對稱和敘事的統一,我們可以看到美式動漫的元素、日本動漫的元素乃至中國動漫的元素,也可以看到二維動畫、三維動畫、真人混動畫等不同的表現形式。

蒂姆·米勒與芬奇合作的這部動畫合集朝著消除審美的階級邊界,獲得自由想象的方向而努力,本質上是一部致敬「動畫」本體的作品。

毫無疑問,《愛,死亡和機器人》如今已獲得了超出製片預期的成功,但該項目成立之初實際上並不被看好,即便有大衛·芬奇的加入,動畫製作上也屢屢遭遇四面碰壁的境遇。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周期內與觀眾見面,和網飛給予的支持不無關係。

近年來網飛的影視製作均有出色的成績,不管是去年拿下多座奧斯卡的《羅馬》,還是今年年初的《性愛自修課》、《王國》等熱播劇,網飛的投資似乎都出現了質量上大幅度的提升。但與此同時,網飛並沒有囿於規矩保守的拍攝,去年由凱瑞·福永執導的《瘋子》(Maniac)便是網飛一次突破性的嘗試。

《瘋子》

這部劇集拋卻了電視劇邏輯的拍攝方法,沒有每集都必須設置的情節高潮,也沒有單集時間的統一要求,單集之間的連貫性極強,是一部更接近於電影思維的作品。在這個意義上,《愛,死亡和機器人》即是2019年的「瘋子」,它們都致力於突破一種刻板化的電視製作模式。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樹;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