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影評:MIB星際戰警全球追緝:一個新篇章的開始
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影評說起與「外星文明」有關的電影,《MIB星際戰警》系列注定無法被忽略。雖然早有斯皮爾伯格的《E.T》珠玉在前,《MIB星際戰警》仍然憑藉其顛覆性的世界觀、一老一少一白一黑的雙主角設定、儀式感極強的造型、眼花繚亂的高科技武器、以及「外星人和人類或許可以和諧共存」這樣的假說,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惜,在延續了三部,實現了完美閉環之後,《MIB星際戰警》系列便宣告終結。自此,MIB(Man in black)也成為了各大電影、劇集中一襲黑衣、寡言少語角色的專屬代名詞,足以見得其影響力之深遠。
就在大家幾乎快把老版《MIB星際戰警》遺忘時,《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登場了,它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續作,更像是一個全新的衍生篇或番外,或許稱之為《MIB星際戰警》系列的重啟之作更為準確,因為你會發現,曾經無比熟悉的兩位演員——威爾史密斯和湯米李瓊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剛從漫威宇宙打工歸來的「雷神」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和「女武神」泰莎湯普森。
在大家的既有印象中,MIB星際戰警總是會和K&J組合劃上等號,這次敢於摒棄掉這一經典,啟用全新演員挑戰大眾先入為主的觀念,不失為一次勇敢的突破和嘗試。好在,鎚哥和女武神在漫威宇宙中默契的合作,為這次組合打下了夯實的基礎。電影中,新的H&M組合也一改之前的話癆+沉穩路線,以更吸睛的「女帶男」模式為《MIB星際戰警》這個老IP注入了不一樣的火花。
《MIB星際戰警》橫空出世的年代,也正是男性角色挑大樑的時代,在前作的三部曲中,鮮少能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性角色,大多數都是以功能性角色出現,沒有太多戲份。而反觀這部《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則是誕生於現在這樣一個「大女主」電影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的時代,隨著平權運動愈演愈烈,女性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影視作品中都擁有了更高的話語權和重量,而這部電影與前作相比的最大創新,也正是從Man in black向Woman in black的轉變。
這樣的轉變也在電影中以調侃的方式展現,在探員M剛剛加入組織時,她曾問女性上司探員O,為什麼組織裡明明也有你這樣的女性探員,但還是必須全員稱為Man in black?探員O無奈的回答,這件事她也抗議了許多年,但並沒有什麼卵用,上面的人還是太過傳統、守舊。而在電影尾聲階段,電影又藉由探員H之口,肯定了探員M所謂Woman in black的身份。這樣一前一後兩種不同的態度,不但在電影中實現了前後呼應,更代表了女性角色在現實中地位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女性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貢獻得到社會肯定,變的值得擁有「姓名」。
在這部電影中,泰莎所飾演的探員M作為貫穿全片的重要角色,非常圈粉。故事從她年幼時展開,在一次意外的經歷中,她獲知了外星文明的存在,並與外星人有了對話的機會。長大後,她出於對外星文明的好奇,毅然決然打算加入MIB。跟前作中探員J的意外加入不同,探員M為了加入MIB可謂煞費苦心,儘管組織嚴密困難重重,仍是一而再三嘗試最後終於得以實現。探員M可以說是新時代女性的一種人格代表,果敢、堅持、有目標、肯努力,她並不是大家既有意識中的典型「美人」,也一反但凡女特工都得胸大腰細會賣肉的刻板套路,而是以一種更鮮活、更接地氣的美麗姿態,出現在大家面前。
相比之下,鎚哥所飾演的男性探員,則成了這部電影中的花瓶擔當,「賣肉求存」這樣的戲碼也被轉移到了他的身上。西裝革履、眉目傳情,流連忘返於聲色犬馬的場所,不得不說鎚哥的顏值和身材足以令他成為這部電影的流量擔當,吊兒郎當的個性和「彷彿」拯救了世界的那般自大,也實則是為片尾的反轉埋下伏筆。
當然,除了全新的男花瓶+女特工CP外,這部重啟之作還有許多值得一提的創新之處,例如故事的發生場所從紐約延展至了世界各地。 電影首先擴大了MIB組織的格局,我們從這一部可以得知,除了紐約本部之外,MIB還在倫敦、巴黎等地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支部門。另外,電影也對全球範圍內的外星人生存現狀進行了展示,不止是紐約布魯克林,外星人還生活在土耳其、摩洛哥、意大利等地,而且根據所在地的特殊性,外星人也會選擇其獨特的生存方式。這樣兩個補充,不但增強了整部電影的觀賞性,讓我們可以跟著MIB前往世界各地觀覽當地外星人生態,更是對整個MIB宇宙世界觀的一次補全,也為後續的創作營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此外,在延續前作的基礎上,本作中探員所使用的武器裝備也全面更新,其中最過癮的便是那台「每一個零件都可以是一把武器」的跑車,以及外形更炫酷、火力更猛的「電磁砲」。
當然了,為了滿足那些衝著「MIB星際戰警」名字來膜拜的老影迷,電影也埋進了豐富的彩蛋,讓觀眾在感受新時代MIB星際戰警變化的同時,也會為其中的某些小驚喜會心一笑。比如探員M換裝時的小手槍,那可是前兩部中非常重要的笑點擔當,還有貼在牆上的K&J組合海報、淪為看門狗的人氣探員frank、出現不到兩秒的長條夜行蟲,以及電影伊始便喚起情懷的經典道具「記憶消除裝置」。除此之外,電影也有許多新梗和迷影段落,事先沒被劇透的我,就被某大陸影帝的露面驚呆了。
其實我一直不喜歡用科幻片去定義《MIB星際戰警》,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娛樂大片,用來解壓、放鬆有奇效。從97年的《MIB星際戰警》到19年的《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它的風格始終高度統一,雖然並不嚴謹,也不會像某些硬科幻電影一樣去解釋些什麼東西,但勝在夠酷、夠好玩、夠有想象力。特別是當你看到裡面的外星人時,你會誤以為自己走進了迪士尼片場,在整個世界都在「偷懶」和「量產」時,《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仍然為哪怕只能出現一秒的外星人賦予了豐富的形象和個性,特別是負責賣萌和吐槽的外星人兵兵和最後致敬克蘇魯的蜂獸,都足以證明相關創作人員在重啟這部傳奇IP時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