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影評:【C+影評】MIB星際戰警全球追緝:徒有插科打諢,不見正經八佰
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影評
作為好萊塢資歷最老的電影公司之一,哥倫比亞影業的手中曾經握著許多好牌。在1989年被索尼收購之後,吃盡了90年代成本低廉的喜劇/驚悚/動作電影紅利,也吃盡了21世紀初《蜘蛛俠》和威爾·史密斯的紅利。
而到了超級英雄的新紀元,企圖在市場上搶到一席之地索尼/哥倫比亞,成為了重啟和翻拍的排頭兵。一版又一版的蜘蛛俠,《全面回憶》《天師鬥僵屍》《機械戰警》《豪勇七蛟龍》《超能敢死隊》,走量不走質的翻拍幾乎全部踩空,少數的成功案例(《功夫夢》《龍虎少年隊》)也早早沒了下文。
儘管有著這樣短視的黑歷史,索尼哥倫比亞也並沒有放慢啃老本的大方針。這一回,懷舊牌的打法從全面失敗的「全面重啟」,在《勇敢者遊戲》的激勵下,變成了「軟性激活」——尚未上映的《捉鬼特工隊3》《絕地戰警4》和《霹靂嬌娃》如此,兩部續集分別跨越十年和七年的《MIB星際戰警》也是如此。
但軟重啟和軟續集就一定會成功嗎?走下坡路的皮克斯在2010年之後大張旗鼓地開始製作早期動畫電影的續集,《怪獸大學》《海底總動員2》《超人總動員2》《賽車總動員3》《玩具總動員3》《玩具總動員4》分別距離前作12/13/14/6/11/9年,其中超過半數只能稱作差強人意。
而在大片製作上向來缺乏水準連續性的索尼哥倫比亞,能製作出優質續集的機會,無異於期望於奇蹟。就《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的製作方針而言,明顯是走的《勇敢者遊戲》的老路子:已經擦出火花的明星搭檔(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和泰莎·湯普森,《雷神3》;道恩·強森和凱文·哈特,《烏龍特工》),富有天賦和易於控制的導演(F·加里·格雷;傑克·卡斯丹),以及虧了不心疼,1億美元的中等預算。
但這一如意算盤,必然是失敗的。
首先,兩個明星在一套電影中很來電,並不能保證他們的化學反應會延續到另一套電影裡。儘管有著湯姆·漢克斯/梅格·瑞恩(《西雅圖夜未眠》《電子情書》),基努·里維斯/桑德拉·布洛克(《生死時速》《觸不到的戀人》)這樣的正面例子,不靠譜的雷神和厭世女武神之間的融洽關係,是基於兩個角色的共同擼瑟背景和自負性格。但這對組合在《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中除了銀幕上的刷臉之外,並沒有產生真正有趣和深層次的互動。
在系列前作中,威爾·史密斯和湯米·李·瓊斯的互動在迥異的性格對比下不僅顯得非常生動,而且在故事最終總是對應著情感上的釋放。反之,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和泰莎·湯普森在面對平淡的對白和場景時,簡單的賣蠢裝傻搭配吐槽役並不能化腐朽為神奇,白白浪費了兩人的才能。
另一方面,導演F·加里·格雷儘管有著《玩命關頭8》這樣的出色履歷,但在《MIB星際戰警》這樣富有靈感和機智的題材面前手足無措。且不論黑人導演和科幻題材是否水火不容(阿娃·杜威內《時間的皺摺》和施特方·布里斯托爾《相會在昨天》都是災難性的爛),《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在動作戲和特效方面非常缺乏想象,多數是依靠CG特效來彌補設計上的偷工減料,表現力上遠不如大量採用現場特效的前作來的有效。而在至關重要的外星生物上,不僅未能爬出恐怖谷,與其他電影——如《黑客帝國》的病毒雙胞胎,如隨處可見的觸手要素——大同小異的設計更是凸顯想象力的欠缺。
如此多的拿來主義,歸根結底是為了彌補糟糕的劇本。編劇組合馬特·霍洛威和阿特·馬庫姆的很多作品大都非常平淡和俗套,如果導演和主演能夠對其加以補充,自然很好(如《鋼鐵俠》);但如果不能,便是第二個《變形金剛5》。早期《MIB星際戰警》電影中,對斯皮爾伯格科幻電影和搭檔喜劇buddy comedy的揶揄是電影輕鬆且有效的關鍵之一。但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都更像是一部索尼系科幻電影,與《超能敢死隊》《像素大戰》《雞皮疙瘩》有著更多的共同基因,而非一部有著巴里·索南菲爾德的怪趣思想的《MIB星際戰警》電影。
當然,《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並不想要拋棄系列前作的魅力,只是不知道從何下手,也分不清輕佻與輕浮,戲謔與沒正形,朝索尼另一王牌系列,007的模仿也不得要領。而出於索尼系大片的通病,《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也很難決定它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電影,以及它想要討得哪些觀眾的歡心。
對於一套電影系列來說,二十年足以天翻地覆。誕生於1997年的《MIB星際戰警》雖然基於都市傳說,但基調輕鬆,演員富有魅力,貴精不貴多的小道具,足以打動一代觀眾。作為系列的最新作品,《MIB星際戰警:全球通緝》不再滿足於簡單有效,一味地放大規模,加入社會熱門議題,因為害怕落伍,反而失去了最寶貴的自我特色。
這遠比票房失利還要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