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85年的夏天》影評:青春的光芒與狗血
85年的夏天影評盛夏,六週,改變男孩的一生。
這裡說的並不是《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以下簡稱CMBYN),而是弗朗索瓦·歐容的新作《85年的夏天》。儘管同樣是關於男孩的盛夏光年,後者顯然比前者更加愛恨難分,以致於很多觀眾在看完後希望把《85年的夏天》切割成上下兩段。
僅就化學反應而言,《85年的夏天》的前半段比CMBYN有過之而無不及。兩個18歲和16歲的美少年,他們熾熱噴薄的愛情如同光芒旭日,照耀得人如癡如醉。不同於CMBYN中豪華別墅、傭人保姆和高知父母的設定,《85年的夏天》的男孩更貼近你我:他們都出身工薪階層,會在暑假打工賺錢,會勾肩搭背壓馬路,在暗暗的電影院親熱纏綿。當他們在雲霄飛車上歡呼高喊的時候,觀眾只需縱身一躍就能跳進青春熟悉的藍海。
然而愛情綻放得有多濃烈,凋零來得就有多刺心。後半段故事急轉直下,出軌、爭吵、死亡、墳頭蹦迪等狗血一盆盆端上來,讓人真切體會到什麼是殘忍的浪漫。對於歐容腦殘粉來說,這樣的故事走向倒是容易理解:要是能正兒八經拍個男孩跟男孩的甜水片,歐容也就不是歐容了!畢竟從《乾柴烈火》到《八美圖》再到《登堂入室》,如頑童般調戲不同題材的歐容一次次證明自己玩弄懸疑的能力,從未放棄對死亡和情感陰暗面的探索。
《85年的夏天》也是一樣:1985年夏天,諾曼底小鎮男孩亞歷克斯因為翻船意外結識了出手搭救的戴維。兩個男孩只相差兩歲,一個文靜羞怯,一個熱情大膽。他們很快被對方吸引,愛情的火花沿著海岸線熊熊燃燒,從電影院、雜貨店、舞廳到波光粼粼的海上小艇,燒出了最熱烈的情感,卻也煉出了猜忌的心魔。當一名異國女孩出現後,美妙的夏日戀曲突然走向變調…
電影根據艾登·錢伯斯的青少年文學《在我墳上起舞》改編,因此很難說導演應對劇情走向負責。但歐容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可以讓任何題材都帶上自己擅長的懸疑烙印,讓如火如荼的愛情也能懸念叢生。電影從一開始就宣布:如果你不想知道一個神采飛揚的男孩是如何變成屍體的,你最好打住,本片不適合你!之後在兩條時間線上不斷切換,讓滾燙的過去和冰冷的現在交織推進,並且通過亞歷克斯的寫作將觀眾牽著鼻子走。如果說原著只是一本郭敬明體自傳(當然不是啦),歐容毫無疑問賦予了電影更多《天才雷普利》的氣質。而就在你為劇情鬱悶的時候,導演又摻入一些冷幽默,讓人生出「誰的青春不傻逼」的啼笑皆非感...
電影裡有不少歐容對自己前作致敬的元素。譬如亞歷克斯男扮女裝前往停屍房探視、結果騎著自行車落跑的畫面,像極了歐容早期短片《夏日吊帶裙》,甚至連角色穿的裙式都驚人的相似。而老師與學生探討寫作來推動敘事的手法又有《登堂入室》的影子。《乾柴烈火》中用異性撼動同性、結果異性倒戈(?)的設定,也出現在戴維和亞歷克斯的對抗中。當然歐容電影也許變化萬千,不變的永遠是法蘭西美少年。男孩們青春的肉體在銀幕上散發著誘惑氣息,舉手投足都有春光流轉。
由於電影拍攝的是85年的法國,自然少不了八十年代流行元素。觀眾可以聽到由治療樂隊和羅德·斯圖爾特等創作的多首金曲,更可以欣賞到16毫米膠片呈現的驚人復古質感。有趣的是本片最初叫《84年盛夏》,後來改名《85年的夏天》也是為了精準還原時代:治療樂隊主唱羅伯特·史密斯跟歐容說,樂隊成名曲《Inbetween Days》發行於1985年,如果歐容非要使用84年作為片名,那麼他將拒絕授權——因為歌曲不能乘坐時光機!歐容回復說他願意為了這首歌把電影名改為《85年的夏天》,只是能不能版權費少收點...(呃導演你的節操呢!)
喜歡歐容的影迷不會對《85年的夏天》感到失望,哪怕它最後狗血得一塌糊塗。它講述的不只是同性情誼,還有青春期的彷徨和生死對立。歐容希望他的男主在最美好的年紀沐浴生的光芒和死的陰影,完成追尋自我的狂亂之旅。觀眾會發現,所有發生其實都「非始非終」,而是漫長經歷的一個短暫瞬間。「所謂的成長,就是努力專注於眼前的每一瞬,在一瞬又一瞬的發生中,成長為當下的自己。」
電影結尾,亞力克西很快又遇見了一個男孩,一個跟他和戴維有過交集的男孩。從結束到開始,才過了一個夏天。為什麼?因為這就是青春,因為青春就是用來揮霍、試錯、跌倒爬起向前。我敢說,如果是在少年時代看這部電影,我一定會以找個戴維這樣的男友為己任。——因為青春只有一次啊!只有光芒而狗血的走過青春,人生才會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