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85年的夏天》影評:士之耽兮

85年的夏天影評

我還清楚地記得,剛剛滿十八歲的時候,為了備考和前座的女生對詩,她說完這句"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後望著我,等我接下去時那種譏諷中帶著怨恨的眼神。當時我想,這一句我會記很多很多年,也許會記一輩子。多年以後,我看到電影結局Alex火速搭上新男人時,驀地想起了這句話。片尾字幕時間,我在座位上默默回憶了一下,看電影時那種憋笑的感覺消失了,因為突然明白自己當年也很可笑,並不比電影裡兩位主角高明。

一直覺得很多愛情電影是給現實中情感不順的人準備的,所以一個個拍得真善美又假大空;而國內愈演愈烈的對"從一而終"的病態追求,讓我有種回到封建社會的錯覺。即便這兩種類型的作品被我視為糟粕,回頭一想自己還是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影響——影片用大篇幅描繪Alex的嫉妒和在David死後的痛苦,導致我默認了Alex在結局"不可說";然而,情節正好相反,讓我吃了一驚,但馬上明白過來影片的意思:

人死了,契約完成了,何不翻篇呢。活人尚且不值得為之要死要活,何況一個死人。

影片的母題其實很陳詞濫調:"愛與自由人格的矛盾"(David)& "愛的排他性和佔有"(Alex),在不同版本的愛情故事中已經無數次被詮釋,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Thomas和Theresa,比如【英國病人】。85在這方面的處理顯然是淺薄的,但這種淺薄不足以成為一種缺陷,因為少年本身就是淺薄的:愛情始於對方還過得去的臉蛋和身材的性吸引力,一起坐坐過山車、玩玩碰碰車、打打架、上上床就可以升級到如膠似漆,而後新鮮感過去了便是厭倦——用Alex的話說,"結束的開始"。甚至連他對兩人關係持續時間描述精確到秒的矯情勁,都貼切詮釋了他愛的不是David,而是"他自己的幻想"。但對於我而言,對少年心性如此描繪反而是最真實的。我並不相信十幾歲時的愛情可以深刻到維持一生的地步,更不覺得一輩子應該綁定在一個人身上,但是這種基於性吸引力、幻想和日常相處點滴的愛是那麼單純難得,誰又能斷定什麼"靈魂共鳴"的愛情比這更高級呢?

至於影片的核心情節——"契約",可以說設定的很巧妙,既雙向補足了兩位男主角的性格描寫,又賦予了影片一種弔詭又喜感的氣質——或者說,即使你並不理解,看過後肯定會記得"墳頭跳舞"這種難得一見的情節,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設定無疑是成功的。David提出這個契約和他關於速度的論述,幾乎是明示了他的心理問題和結局,令我直覺他很早就有自我毀滅的傾向,最後的死亡有刻意報復Alex的性質,就像安娜·卡列寧娜的自殺有報復弗倫斯基的成份;而Alex對這個契約的堅持令我看到那種珍貴的少年心氣,雖然整個本應該是悲傷煽情的過程實在充滿了喜感,真真切切的"哭笑不得"。我不知道歐容是不是故意拍成這種效果,但這種奇異觀感正是我決定寫點關於這部影片的東西的原因。David和Alex甚至也讓我想起對我影響極深的《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渡邊,前者死於十八歲,永遠十八歲,而後者決意帶著對前者的回憶,堅強地活下去。

提了這麼多,可見85在總體劇情上乏善可陳,處處有別人的影子,不過話說回來,世間男男女女的悲歡離合也就那樣,青春年少時就更是來來回回那些事,幾乎每個人都沉迷其中過,幾乎每個人都要學著從中脫身,然後像結尾的Alex那樣以更成熟的姿態去勾搭下一位,只不過有人是輕巧地一轉身,有人是碰得頭破血流罷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