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72小時前哨救援》影評:不像戰爭片的戰爭片
72小時前哨救援影評沒看過原著,也沒有wiki背景資料,但就影片觀感來說,《72小時前哨救援》作為2020年燈塔戰爭片來說,基本能跳脫出刻板的好萊塢式戰爭+人性的故事模式,只是還原戰爭場景,不渲染英勇,不強調殘酷,只是客觀呈現,以先後登場的指揮官的名字做段落文本的形式大概是原著的段落的體現,但在電影中卻又格外的有了些許的客觀鏡頭的效果,既不是第一人稱,也不是第三人稱,不讓事情經歷者成為述說者,而是完全客觀的去再現,剝離評判和立場-這只是導演想做但沒做成的一種風格,是理想狀態下,這部電影本應該有的特質,事實上,電影本身也在朝這個方向在努力。可是,電影作為美帝白左燈塔優先的傳聲筒,不可能只是冷眼旁觀,一定要展現美國的強悍和以人為本的。
《72小時前哨救援》片中米國軍隊所選的地形實在是不得已為之,據說是因為考慮到離公路比較近,便於運輸,並且當時的米軍採取用學校,公路,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合同換取村民合作以達到對付塔利班、基地組織的目的。戰術上也嚴格按交戰法則-看到對方武器和攻擊人員才還擊。當哨所建立之後,由於直升機資源有限,公路運輸就自然成了首選,考慮到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的建材和工程機械甚至施工人員,顧村裡的公路就變的尤為重要,但由於塔利班的破壞或者泥石流什麼破壞,公路的通行狀況極差,這直接導致了一名指揮官(aolabduo.bulum)在開著戰術回後方基地的過程中摔下公路,死在途中的事故。
影片進行到這還沒出現規模的戰鬥,除了零星的,不規律的短暫槍擊,塔利班和美軍都沒有發起戰術攻擊。電影中按耐不住無聊哨所生活的美軍在習慣於處在被塔利班包圍並百般襲擾的環境中打發著生活,村民們也等待著來自美軍的承諾的援助,直到佔據極端有利地形的塔利班失去了耐心,片中戲劇化的一點一點的出現他們要發起大規模攻擊的跡象如村民被槍傷的女兒,整天惶惶恐恐的阿富汗國民軍,零星槍擊中出現的迫擊砲等等跡象都在漸漸顯示大規模的戰鬥攻擊行動在醞釀中,而美軍這邊還是恪守交戰規則,即使在吊橋上被炸死第二任指揮官的情況下,也沒有採取報復行動。美軍睚眥必報,穿插縱深,斬首恐怖分子的場面一直以來是米軍戰爭片主要表現內容,本片卻極力壓制美軍的報復衝動,軍隊也不會因為失去了個把指揮官就主動發起攻擊,尤其在沒有發現戰鬥人員和武器的情況下,米軍也會以戰爭政策為主,明確主要目的和矛盾,一切只是程序和任務,執行並活著然後等待離開。
直到周圍山中的塔利班組織失去了所有耐心,發現一些零星襲擾根本給美軍造成不了任何損失,亦或是山下的村民也沒有了等下去的耐心(米軍要撤)心理上向塔利班傾斜,默許了塔利班的攻擊行動,終於在米軍新指揮官還未到任的情況下發起總攻,大批武裝人員向山下衝來。這場壓抑了太久的爆發終於在最後半個小時的電影中得以展現,密集的槍聲此起彼伏,晃動的鏡頭穿梭陣地,戰術車,彈藥庫,指揮所等場景,完美展現小小哨所,一應俱全的戰場單元,慌亂但卻能按部就班,狼狽卻還能各司其職。防守反擊被割裂成多個戰鬥場景,分別展現不同軍種的戰鬥人員的戰場素質,在塔利班攻破大門湧入軍營時候,美軍重新組織戰鬥再次奪回哨所這樣的故事基本上米軍的常態,他們並不是「紙老虎」,能從失敗崩潰中迅速重新組織有效對抗長期以來是米軍強大的戰場調度的體現。科學管理標準化戰鬥程序在近代美軍中加以推廣是他們能立於不敗或者減少戰損率的利器。
戰鬥的最後,大規模的支援終於來臨,電台中米軍調度中心女軍人的聲音果斷堅毅,充滿慰藉,最後這一刻的空中支援甚至動用了f117-報復行動會遲到,但一定不會缺席。最後還是傳達了一點點主旋律,讓逝者安息,生者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