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流浪地球影評

2021-05-17 23:00:47

一部充滿重工業元素和絢麗磅礴特效的硬科幻影片,一部反映人類文明不惜犧牲拼死抗爭末日命運的恢宏太空史詩,一部完美融合中華家國情懷和仰望星空的里程碑式傑作。評電影《流浪地球》。內容涉及嚴重劇透,慎入!慎入!

一、希望

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隨著《流浪地球》的上映,標誌著中國的科幻電影類型片迎來了誕生的「元年」和「元日」。影片中,人類文明在中國春節的大年初一迎來了希望和新生。作為一個心懷星辰大海的科幻迷和一個已經人到中年的油膩男,也在初一這天從此能夠不再「流浪」:終於看到了一部有著標杆意義的硬科幻國產電影了!

劉慈欣科幻小說最大的亮點,就是「中國元素」和「宏大敘事」的「世界故事」,例如大家熟知的《三體》。劉慈欣的《流浪地球》設計了一出命運狂想,將符合天文學原理的恆星演化階段,從遙遠的未來拿到當前階段,或將「現在時」快進至災難行將發生的「那時」,讓人類不得不立刻面對的星球覆滅危機成為故事背景。架構宏觀,氣勢恢弘,情形要緊,從天塌地陷、人類存亡中釋放出巨大的浪漫,是劉慈欣文學的特點。

電影《流浪地球》的設定是:太陽即將自爆。太陽是以內部的氫元素核聚變方式向外發光發熱的,氫的核聚變產生出越來越多的氦元素。太陽內部的高溫高壓會激發氦元素的聚變,這個時候的太陽就會發生「氦閃」,意思就是太陽加速衰老。氦閃之後,太陽將變為一顆巨大但暗淡的紅巨星,結果爆炸之後太陽的氣體急劇膨脹了,大到能把包括地球在內的都吞沒了。

據地球的科學家估計,太陽的「氦閃」將在400年內發生。於是人類世界緊急行動起來,成立了聯合政府,在地球上建起了上萬座高達1.1萬米的離子行星發動機,利用重聚變技術將石頭變為燃料(小說原著中僅中國的行星發動機就燒光了整整一座太行山的全部石頭),通過產生的150億噸推力使地球擺脫太陽引力的控制,駛向4.3光年外的恆星——南門二,即比鄰星、半人馬座(也就是《三體》中的三體星),將其作為新的太陽。這一太空漂移過程,需要經歷2500年、地球上整整100代人!

地球以石頭為燃料的行星發動機

幾個簡單的數字:4.3光年的距離,2500年的時間,100代人的努力,150億噸的推力,太陽系45億年的歷史,地球上35億的人口,以及一顆巨大無比的地球……多麼宏大的敘事,多麼大開大闔的想象!

這是地球和人類文明存活的唯一希望。

地球尋找的新太陽——比鄰星(三體星)

電影《流浪地球》開頭的第一場戲講的就是「希望」。講臺上的老師問班長什麼是希望,班長回答:「希望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鑽石,是回家的方向。」看完全片,「希望」的確是本片最關鍵的一個詞。

其實在原著小說中,還有一個與之相呼應的問答,也是一名老師問學生:「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答案是「死亡」,也就是」絕望」。

兩者對比,形成絕妙的互文。「希望」與「絕望」,正是這部電影和這部小說,最關鍵的兩個詞。他們相輔相成,共同塑造了一種恢弘而悲壯,悲天憫人卻又充滿勇氣,絕望中帶著希望,希望中又盡是絕望的感覺。

電影成功地截取了小說中最迷人的部分,也就是「希望」與「絕望」,並且成功地把它放大,大到足以打造一個堅實、可信、可供遨遊和幻想的科幻世界。影片中指出:「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鑽石,無比珍貴。「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這也正是我之所以認為《流浪地球》的改編非常成功,電影也非常優秀的原因所在。

《流浪地球》小說本就想象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難的創意蕩氣迴腸、驚豔無比,絕不僅僅只是電影工業巨殼下的類型嘗試,始終盪滌其間的悲壯氣息已然具備了史詩級質感,這是大劉的腦洞宇宙與電影創作團隊精益求精造就的驚喜。

被冰封的央視大樓

以前看國外科幻感覺離我們很遠,電影《流浪地球》的特效比預期的要更恢弘磅礴,堪稱大手筆、大架構、大格局!本片的視覺效果在國產電影中肯定是前所未有的;即使放在全球市場,與好萊塢的視效電影作為對比,《流浪地球》的水準也是一流的。

被冰封的奧運大廈

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很硬核,還原了小說中「雅典衛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寫;地球啟航產生的尾跡清晰可見,宛如一艘巨型飛船遨遊宇宙之間;由於地球上行星發動機的巨大推力和太陽引力的共同作用,地球上的海面掀起幾百米高的大洪水,淹死了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剩餘的35億人躲入了地底5公里以下的地下城。由於地球與太陽漸行漸遠,地表溫度降到零下80度以下,大洪水變成了大冰層,北京、上海被冰雪覆蓋得氣勢磅礴:「地面上,滔天巨浪留下的海水還沒來得及退去就封凍了,城市倖存的高樓形單影隻地立在冰面上,掛著長長的冰凌柱。冰面上落了一層撞擊塵,於是這個世界只剩下一種顏色:灰色。」小說中對冰封世界的描寫,在電影中忠實地再現出來。被埋在冰雪之下的北京的央視、上海的東方明珠,奧運大廈等地標都變成零下89°冰天凍地的末世場景,可謂既獵奇又唏噓:以往好萊塢的災難片,將紐約的自由女神、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等地標毀滅了無數次。如今,終於輪到華夏都市了!

被冰封的東方明珠

這不僅僅是特效層面上的進步,更是超前想象力和宏大世界觀上的進步。高回低轉,絢麗磅礴,宏大史詩,令人震撼。電影的重頭戲是地球靠近木星,原作中寫道:「木星已佔滿了整個天空,地球彷彿是浮在木星沸騰的暗紅色雲海上的一隻氣球!而木星的大紅斑就處在天空正中,如一隻紅色的巨眼盯著我們的世界,大地籠罩在它那陰森的紅光中……」

木星著名的大紅斑,面積等於三個地球

在電影中,這種感覺被幾次特寫畫面牢牢釘在觀眾的視野裡,面對這樣一幅畫面,你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對話的角色上,總會漸漸迷失在木星的巨大氣體漩渦裡。被岩漿吞沒的地下城,沒有超級英雄能夠拯救其中的生命;面對理智和情感的抉擇,是人類永恆的難題;為人類開路避險的宇航先驅,總有難免的犧牲。這些烘托起原作主題的元素,都被電影一一吸收進來。這樣的細緻處理,讓電影在基於商業類型敘事規則大幅重構人物和故事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劉慈欣科幻創作中的核心特質:尊重現實的沉重命運,和理解人性的理性抉擇。

希望的對立面是絕望。太陽的毀滅,本來就是滅頂之災。難以想象,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代過來的人類,如何接受沒有太陽的生活?而「流浪地球」,就更是一項成功率近乎為零的任務,其中的絕望可想而知。當地球被木星引力所吸引,錯失最後的逃逸機會,最終即將撞上木星時,人類終於明白自己在浩大宇宙面前的渺小和無知,人類終於意識到這是註定是一場徒勞的救援。或者換言之,人類終於承認了自己的失敗。這種絕望,不是一個兩人的絕望,是全球35億倖存者共同的絕望。毫無出路,是那堵無邊無際的「死亡之牆」!

本片主要交通工具——巨型運輸卡車

但就算如此,在實現「流浪地球」的計劃上,無論是開大型運輸車的運輸人員,或是聯合政府的救援小隊,還是太空之上空間站中的宇航員們,甚至還包括地下城中的小混混,每一個人都用盡全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種在世界末日面前,人類的團結和合作,更是令人動容。全球所有國家所組成的聯合政府,不論語言、膚色、人種,大家共同患難,一起努力,為全人類的未來而奮鬥,這是何等偉大的事業!而在生活方面,人類所居住的地下城市,依舊帶著前太陽時代的印記。不僅僅是春節的習俗和喜氣,還有北京的地名和道路,甚至包括國粹麻將,以及那句接地氣的溫馨提醒「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都被人類保留了下來。這無疑是人類在艱苦卓絕的生存條件下,堅韌不拔,苦中作樂,值得驕傲。

正如電影中的臺詞所說的,「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面」。正是這樣,面對災難,面對未知,於絕望中,人類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希望。在「希望」與「絕望」的二元對比之外,電影中所展現出來的人類作為高級生命所擁有的真摯情感,無比感人。這是人類的驕傲之處。無論是遠在太空的父親和活在地球上的兒子之間的父子之情,還是收養的孤兒妹妹與哥哥、爺爺之間的親情,還有救援小隊同事之間同舟共濟的友情,甚至會也包括人與人之間陌路相逢的溫暖。這些感情,真摯而細膩,傳達得合情合理,直面生死,尤為動人。在今天這個時代,這些希望就像鑽石一樣寶貴!

二、抗爭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雖然非常「好萊塢大片」範,但絕對是一部反應當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中國電影。《流浪地球》有著史詩片般的厚重感,這是一部建立在中國文化背景上的科幻電影,很好詮釋了中國人對家園、土地的情感,以及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家、國、天下的世界觀,通過充滿厚重歷史質感的場景把最瘋狂的幻想描述成新聞報道般的真實,同時第一次把中國人對故土和家的情感在太空尺度上展現出來,震撼心靈。

美國人拍科幻災難片,多是放棄地球、去尋找新的人類居住地,如《星際穿越》中的太空城。而中國電影是不放棄地球、守住家土的情懷……「希望是我們回家的唯一方向」。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驚豔設定,本身便是對「家國情懷」的宏大投射,正應了劉慈欣那句「太陽死了,人還活著」。正是因為這種家國情懷,最後生的渴望成功壓倒了片中的鄉愁與災難那一刻,突顯的蕩氣迴腸,讓人回味無窮。

這正是東方觀念的特殊之處,說白了就是對「故土」的眷戀。其實任何國家任何文化都對故鄉的依賴感,但在東方尤為體現的更為深刻,我們的「落葉歸根」、「解甲歸田」、「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情懷箇中體會,而相反的就是「樂不思蜀」。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傳統的宇宙觀或對自然的態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則主張天人相分,由此產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必然十分明顯。要往根源上找,因為我們是大河文明,五千年文明面朝土地,我們對於這片從未離開過的土地有著很濃厚的感情。而西方多是海洋文明,美國更是移民國家,誇張一點那邊就是「四海為家」。所以對待「家」這個全球性的話題上,西方人更加靈活變通,我們相對比較「保守」而已。就像《流浪地球》後半段,地球末日將至,廣播中說道,所有人回到自己的家中,擁抱家人。而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好萊塢電影中,大概會變成要珍惜眼前的寶貴時光。

電影《流浪地球》包含著華夏傳統且深刻的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的戰天鬥地的精神:太陽沒了,就帶著地球走,換一個太陽!這就是東方「安土重遷」的傳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中國人面對地球災難,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共濟天下。這才是中國人的精神,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比起《2012》世界末日西方人只會造船跑路,華夏兒女絕不屈服!

《三體》中,沒有了「自然選擇」號恆星際宇宙飛船,還可以有「終極規律」,或者「藍色空間」。死神永生,文明不滅。可是,那樣的文明,還能算文明嗎?在一次災難面前不戰而逃,在兩次災難面前不戰而逃,在每次災難面前不戰而逃,那人類是否還能保持挑戰未知的勇氣?那人類的文明,還能夠繼續進步嗎?

《荀子》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就是說與其順從天而讚美它,哪裡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呢?《流浪地球》中的角色,不是因為成為英雄而獲得勇氣,而是因為鼓起勇氣才成為英雄。他們本沒想成為英雄,只是面對這個顛倒混亂的世界,他們卻要負起扭轉乾坤的重任。那就只有幹,猛幹,擼起袖子加油幹!中國人,不就是這麼一步步走過來的嗎?

只問蒼生,不求鬼神,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洪水來了,有大禹治水,率眾挖河渠疏通;

疾病流行,神農氏不求神蹟,自己嘗百草試藥治病;

有精衛填海,有後羿射日……

自盤古斧頭劈開天地間,華夏人就不屈不撓!

諸神之王朱庇特又如何(西方國家稱木星為朱庇特,即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王宙斯),我們便是逆天而行的愚公,便是竊火的普羅米修斯,便是要用火種把擋路的你點了,斬殺你這無用神靈!終有一天,我們不僅要找到新家園,還要這六道眾生世界大同!畢竟,一撇一捺立於天地間的,才叫人!

三、犧牲

為了逃避死亡的太陽,人類不得不自己成為發光發熱的盜火者。無比恢宏的「流浪地球」計劃就此啟動,當看到由地面直至太空的整個行星發動機的燃燒全貌時,很難不使人生出一種戰慄與哭泣的感動,那是對自身在宇宙中如此渺小而又如此偉大的感動,是源自從古猿鑽木取火濺出第一道火花、到空間站在太空中響徹交響樂旋律這漫長文明徵程的感動,是對於那使我們一路走到今天、並繼續昂首前進的對於未來與命運永不屈服的意志的感動。

流浪地球

然而,這顯然不是人類文明史的全部。

每一步的前進,也就意味著新的犧牲與捨棄,特別是當面對極端到近乎滅絕的條件時,從人類矇昧的史前時代到如今,總會有被歷史的車輪拋棄甚至碾壓的人群。

於是影片開頭就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的抉擇,誰能死,誰又能活,真的只是靠運氣?韓子昂(吳孟達飾演)進入地下城市的權力又是哪裡來的?大國和小國,在這一刻真的平等?但也要看到,海嘯中被託舉出水面的韓朵朵(趙今麥飾演),和在海嘯餘波中盡力救人的韓子昂他們。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人,有同舟共濟,眾志成城。這也是為什麼人類,特別是中國人,能夠在一次次近乎滅絕的抉擇後,扔能高揚起驕傲的頭顱,給歲月以文明。

可惜,殘酷的現實永遠不以美好的願望為轉移。一次劫難結束,不等於下一次劫難沒有在暗中獰笑著等待上場。當人類想利用木星的引力時,也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這是宇宙中一個不大的玩笑,卻是人類一場塌天般的災難。

地球遭遇了木星的「洛希極限」。

地球遭遇被木星巨大引力捕獲的洛希極限

洛希極限是指兩個星體距離近到一定程度時,潮汐作用就會使較小的天體本身解體崩塌。舉個例子,地球和木星的距離為洛希極限時,地球自身的重力和木星造成的引力相等。如果它們的距離少於洛希極限,地球就會分解崩塌為無數碎片,繼而成為木星的環,沒錯,土星的環就是這樣來的。

地球遭遇洛希極限,將破碎為木星的星環碎片

它以首個計算這個極限的人愛德華.洛希的名字命名。所以,地球飛過木星的時候,不能靠的太近,太近了超過洛希極限,地球就會崩了。但是離太遠的話,引力又不太夠,會達不到衝出太陽系的第三宇宙速度。只能回來繼續被太陽吸住,直至被太陽的氦閃汽化。所以冒險接近木星,是地球殺出太陽系的唯一一條路。可見,洛希極限就是末日的臨界點,在電影中充當了電影中常見的「倒計時爆炸」功能(電影中洛希極限最小達到0.31)。

和從前國產救險題材電影多以首長、隊長、主任等為主要人物不同,《流浪地球》的主角們接近於好萊塢廢土電影中那些誤打誤撞臨時組建起來的「救世爛仔幫」。每個不同身份性格的人,在逃難保命的過程裡,不得不與和自己完全不同甚至立場敵對的人合作,以自己的安危為基本出發點,在經歷的險情中發生轉變,最後普通人,甚至後進者,成為救世英雄。片中主要角色不再具備天生的悲天憫人,而是在一系列挫折、失去中成長,最終在堅信自己能力的情況下扶助眾生。雖是科幻電影,但這種人物轉變設定其實和「我不是藥神」等片如出一轍,這也是中國目前最能獲得觀眾情感認同、有別於從前著重體現英雄主角之氣概不同的角色鋪設類型。

本片男主角之一劉戶口

片中所盡力挖掘的價值,就是主角一家祖孫三代人所傳承的技術天賦和犧牲精神。影片所有人物都有一種理想主義,讓全片的「奮進感」十分飽滿。故事裡的滅頂之災,壓不住人的求生欲,角色在執行「沒辦法的辦法」的時候,完全不帶消極情緒。《流浪地球》主角劉啟(屈楚蕭飾演,片中被人拆字以「劉戶口」稱呼)年輕人的「中二」熱血特質,啟動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來「迎接災難」,是本片的新穎之處,不再是通常國產災難片中老生常談的大家長式領導統領全片。只屬於青年的無畏,對智力和敏捷的崇尚,結合當代文化的幽默,讓《流浪地球》這個天地毀滅背景下舊式家國情懷中的雄渾壯闊、生離死別,搭載了年輕一代的身份特質和流行文化,產生了國產電影中幾乎從未有過的風格門類。而片中的「北京第三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也產生了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

主角一家三口

故事中的地球即將與木星相撞,是壯闊的天文美學與人類命運危難緊密結合的產物,能造成觀眾既期盼目睹、又擔憂發生的複雜情感。這一次,輪到中國人來仰望星空、拯救地球了!但是,地球不只是中國人的家園啊!那一刻,雪地上多出無數道凌亂而整齊劃一的一百八十度轉彎轍印。日本人、韓國人、俄羅斯人……如同地球聯合政府一樣,他們也共享著地球人這個統一的名字,真正展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

片中吳京的拍檔,俄羅斯宇航員馬卡洛夫中校

他們共同擁有的地球脫離洛希極限的希望,隨著九千公里的火焰一步步的成為現實。唯一的問題是,這火焰離到達木星還差五千公里,亮紅色的火焰與橘紅色的木星大紅斑間的這五千公里仿若天塹,生之希望與死之絕望的天塹……

影片最後,上天給了中國宇航員劉培強(吳京飾演)一次拯救地球的機會。具體情形,就是向劉慈欣另一部科幻力作《全頻帶阻塞干擾》中,中國宇宙科學家莊宇駕駛「萬年炎帝」號空間站、直奔太陽這一設定致敬。而劉培強駕駛「領航者」空間站拯救地球的「前進三」,則使磁鐵們彷彿看到了《三體》中章北海操縱「自然選擇」號宇宙飛船「前進四」叛逃的那一幕……

吳京駕駛的領航者號空間站

在故事最後最危急的關頭,主角劉啟再次用肉眼見到父親劉培強,此時其父親已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這是一種太空詩意,是「集體」、「小家」深度結合,仍然凸顯了個人生命與集體目標之間耐人尋味的關係。故事中段,運送「火石」的小隊在路上損兵折將,為保護集體重要物資而獻出個人生命,讓「犧牲精神」在當代繼續適用,而片末那場「最關鍵犧牲」,等於鄭重重申了「犧牲的意義」。

四、彩蛋

影片結尾以「書本星球」迴歸劉慈欣本源,《流浪地球》既展現當今最先進特效技術,又用科幻載體結合國情意涵,由於在春節檔期上映,片中釋放出的親人情感也真摯動人。

整體而言,《流浪地球》可以稱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華語科幻大片!劉慈欣的硬核科幻設定,小兵扛大旗的主流價值觀人設,東方式的家庭理念核心,表現科學與人類情感所發生的碰撞與交融。

片尾出字幕時,請不要急著離開,有兩首好聽的片尾曲。一首就是劉歡的主題曲《帶著地球去流浪》,以曹操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起頭,完完整整的講述了原著的所有精神內核:首先從清亮高遠的童聲開始,表現星河寂寥、宇宙蠻荒,一切在宇宙中都如塵埃。接著劉歡的聲音進入,頃刻落地,從遙遠的回憶開始,就像小說中一樣,以回憶開篇。大海的意向對應宇宙,也是一望無際,人類在大海中有如地球在宇宙中桑海一粟,然而這麼一對比,大海又親切的像是友鄰。就這樣一路回憶下去,直到啟航時代,地球的行星發動機發出第一聲轟鳴,劉歡28秒的長音像是噴薄而出的等離子光……逃跑計劃《夜空最亮的星》是第二首片尾曲,用最真摯的親情謳歌了比鑽石還寶貴的希望,也在本屆春晚中演唱過。

最後:

前進三!向未來進發!祝地球好運!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