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從電影到舞臺:總有青年正在《十字街頭》

2021-05-21 11:00:46

電影《十字街頭》劇照 話劇《十字街頭》劇照 ◎毛夫國

上海,這座繁華的現代化都市,承載著文學和電影無盡的想像空間;而文學和電影也賦予上海獨特的魅力。從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開篇霓虹燈映照顯示出的「light,heat,power」的大都市描繪,到張愛玲、王安憶的上海傳奇書寫;從電影《十字街頭》《馬路天使》到《阮玲玉》《色·戒》,恰如李歐梵所言,「上海摩登」作為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呈現:大街上奔流不息的汽車,高聳矗立的外灘建築,百貨大樓、咖啡廳、酒吧和舞會等現代化的娛樂場所,弄堂、旗袍的獨特風景,由消費文化所支撐的上海印象在大眾腦海中逐漸固化。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電影《十字街頭》的故事就發生在上海,80多年後的如今,這部電影的同名話劇上演,與今天處於人生「十字街頭」的青年人,重新探討愛情、工作、人生和價值。

舞臺上的「電影遊戲」

1937年,隨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國內經濟也日益陷於困頓,報紙上經常報道一些青年或因意志消沉而自殺,或勇敢面對現實走上抗日救國道路的新聞,沈西苓根據這些素材拍攝了電影《十字街頭》,由趙丹、白楊等主演。

小徐、老劉、阿唐和老趙是上海四個失業的大學畢業生,他們的狀況各不相同:華東大學畢業的小徐性格懦弱,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在一次投江自盡時被老趙救下,忍受不了生活的失意,把文憑賣給留洋歸來的紈絝公子湊齊旅費回到家鄉,終因絕望而自殺;老劉內心堅強,為挽救民族危亡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毅然離開上海,回到淪陷的故鄉東北投身於抗戰;性格樂觀的阿唐,找到一份為商店佈置櫥窗的工作,但也感到「樂觀雖是一種美德,但也是看不透現實社會的另一種表現」;失業的老趙欠房東三個月房租,一次意外的機會得到在大江報館做夜間校對的工作,認為「值得做的事情都應該去做的」,他努力工作寫了「工廠風景線」「女工哀史」等新聞報道,但仍失去了工作。

《十字街頭》反映的是動亂時代青年人的悲喜劇,他們戀愛、失戀、生活、失業,影片最終以光明的結尾,預示著青年人勇敢面對人生。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也預示著處於「十字街頭」的國家終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電影人物簡單、場景轉換少、對話充實,「一牆之隔」的戲劇性誤會,非常適合改編成話劇。話劇《十字街頭》基本延續了電影的情節。在導演手記中,黃盈將創作素材分為四類:一是1937年公映的《十字街頭》,二是與電影創作相關的周邊資料,三是電影創作參與者們的人生,四是演員們的實時表演。這四類素材在舞臺上或穿插或並列出現,於是在表演過程中,觀眾看到的有時是真人表演與電影影像之間的互動和結合;有時是電影影像、現場拍攝影像與演員表演的並置;有時是演員一會在表演,一會又對電影影像進行分析和討論。演員們時而是沉浸於角色,時而跳出角色成為當下人分析影片中的背後事件,講述參與電影創作藝術家的人生經歷,時而充當報幕員,在不同的角色裡跳進跳出。話劇《十字街頭》運用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的戲劇理論,舞臺表演不再是連貫的,不再是角色單一的戲劇演出,呈現出「敘述體戲劇」的特徵。

舞臺表演中,當老趙找到校對工作後,心情愉悅,回到家唱著歌曲《春天裡》,舞臺上把這時的原電影經典片段、演員的現場表演、現場實時拍攝場面三種視覺元素並置於一起,給觀眾以豐富的舞臺觀感體現。第六場正當演員們表演時,忽然燈光漸暗,聲音漸弱,姚大姐的扮演者登臺,談到此段在上映時被租界審查人員刪去,然後幾個演員開始討論起電影的刪節。

話劇《十字街頭》試圖將舞臺空間整合為電影剪輯臺,舞臺鏡頭、影像鏡頭和表演鏡頭虛實結合,相互映襯,呈現出多元化的戲劇空間。電車上眉目傳情的這一情節,電影的影像、演員的表演和現場實時拍攝實時投影,都被導演當作素材,並置於戲劇舞臺上,這對於演員表演和舞臺實時攝影都提出了挑戰。

扔紙團情節中,把老趙和楊小姐平行置於舞臺兩側,對扔的是幕後人員,讓觀眾在同一個視角下,看到了不同空間的人物在同一時間段的動作和情緒,有點像電影多鏡頭快速剪輯,帶來喜感。

劇作在呈現真人和影像的銜接與轉換時也頗有新意,工廠前老趙和老唐打流氓情節中,一邊是舞臺上演員的表演,一邊在屏幕上投出原電影畫面,舞臺上,流氓通過屏幕投影面的縫隙被扔進底幕,後又被從「屏幕」裡扔出來,隨後阿唐和老趙從屏幕後走出,給觀眾以時空交叉之感。

真實的「十字街頭」

黃盈說,話劇版《十字街頭》要尋找原故事當中那些在今天依舊能夠有所感受的部分。

1937年,電影《十字街頭》先在北京首映兩週,非常賣座。4月15日在上海公映,受到觀眾和影評人的肯定。沈西苓在電影公映獲得成功之後,談到了電影攝製時受條件侷限的苦痛,但他認為:「比這個還要感到沉痛的,便是我們握不到創作的自由權。在租界上,我們不能說一句收復失地,我們也不能掛一張東北的地圖,我們……不再說下去了。我們眼淚只能往肚子裡面流。」 話劇《十字街頭》對相關刪節進行了還原。

左翼電影《十字街頭》中的導演和演員,都先後或從事革命工作,或積極面對人生,話劇表演通過討論也進行了部分呈現。

1940年,年僅36歲的導演沈西苓不幸感染肺炎去世。老趙的扮演者趙丹,在新中國成立後,塑造了許多成功的銀幕形象。楊小姐的扮演者白楊,拍攝了大量有進步思想的抗日救國電影,曾飾演《祝福》中的祥林嫂。飾演阿唐的呂班接受黨的指派,潛伏進蔣介石的御用劇團活動。在新中國成立後導演了《新局長到來之前》和《不拘小節的人》,開創了諷刺喜劇的先河。飾演老劉的沙蒙,現實生活中為人生理想而奮鬥,從上海奔赴延安,擔任魯藝實驗話劇團團長,後又赴東北開展文藝工作,也是電影《上甘嶺》《趙一曼》的導演。飾演小徐的伊明追隨理想,赴延安學習,執導電影《無形的戰線》,也是電影《城南舊事》的編劇。扮演姚大姐的英茵,在抗戰爆發後祕密從事抗日活動,卻因身份暴露吞吃鴉片和烈酒後自殺,年僅26歲。《春天裡》的曲作者賀綠汀,新中國成立後為民族音樂做出傑出貢獻。作詞者關露是著名女詩人,也是我黨出色的特工,受黨的指派,潛伏於汪偽政權和日本大使館與海軍報道部合辦《女聲》月刊,收集日偽機密情報。

「我總覺得我們還有一個使命在」

根據小說改編的話劇很多,由電影改編而成的話劇非常少見。需要說的是,這版《十字街頭》並非同名電影話劇版的首創,上世紀四十年代,魯思經過三個月的構思,根據電影《十字街頭》改編成同名話劇,1943年由天風劇社搬上舞臺演出,喬奇、費茵等演,演出後魯思又花了整整一個多月重寫劇本發表。

魯思改編的四幕喜劇《十字街頭》,收入孔另境主編的《劇本叢刊》,由世界書局於1944年1月出版發行。內容包括銀幕上的《十字街頭》和舞臺上的《十字街頭》各四幅照片,書後有首次公演職員表。魯思在《後記》中說:「本劇是根據亡友沈西苓兄的最偉大的電影遺作《十字街頭》改編而成的。這是一個艱難的工作,然而,我所以也如此大膽地從事並嘗試了,主要的原因僅只一個,便是為了紀念他的。電影《十字街頭》,是西苓的藝術結晶品呀。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青年問題的認識理解,他對社會民族難忘懷念,他對黑暗勢力的憎惡痛恨,他對光明真理的追求嚮往。」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80多年後同名話劇《十字街頭》搬上舞臺,其現實意義如導演黃盈所說,「不管我們身處什麼樣的人生境遇」,要「勇敢地走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演員們通過排演,看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青年和當下的自己頗為相似的人生思考,他們在戲裡戲外討論著尊嚴和愛情、理想和抉擇,探討著過去的「經典」對當下的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話劇《十字街頭》增加了劇中敘事,演員們進行歷史與現實的對話,突出「什麼是有價值的人生」「年輕人應當承擔什麼樣的使命」等話題,把電影畫面與舞臺演出結合起來,戲裡戲外得以關聯。「我總覺得我們還有一個使命在」。舞臺表演中,老趙的扮演者說:「‘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相信自己肩負的使命,拋棄小我,成就大我,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所體現的正是劇作的當下意義。攝影/高尚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