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阿凡達》觀後感

2021-05-24 13:01:30

1998年,《泰坦尼克號》斬獲1998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導演卡梅隆手捧獎盃,振臂高呼:

「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

2010年,《阿凡達》上映,這部影片帶著全新的3D技術,橫掃全球影院,獲得超過27億美元的票房,位列全球影史票房第一。上一個票房冠軍,正是《泰坦尼克號》。

今年《阿凡達》重映,僅用一天時間又再次超越《復仇者聯盟4》,奪回票房冠軍的寶座。

但是,一部十年前的科幻片,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還有什麼好看的?

01

最重要的不是電影講述的年代

而是拍攝電影的年代

一部十年前的科幻片,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還有什麼好看的?

引戴錦華老師的一句話,那就是「拍攝電影的年代才是最重要的」。電影之外的真實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從劇情上看,阿凡達不過是一個發生在2154年的異世界愛情故事。

但當年看完影片後,幾乎所有的人都能聯想到一個事件——「伊拉克戰爭」。

這就是電影背後的年代要素。在這一時期,世界上發生的一些事件被阿凡達呈現在電影屏幕上。

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直到2010年8月,奧巴馬宣佈伊拉克戰爭結束,期間超過十萬伊拉克人在戰爭中喪生。

這場戰爭明面上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暗地裡其實是盯上了伊拉克的石油資源。

就像在電影裡,礦業公司明面上給當地土著蓋房子、修公路、辦學校,傳遞文明之光,實際上也還是為了土著腳下的超導礦石。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個說法,在電影中也有赤裸裸地重演——上校在電影中說:「如果你想搶別人的東西,把他們變成敵人,你搶起來就天經地義了。」

十年後,時過境遷,我們所在的年代伊拉克戰爭結束了,但依然存在著另一場「戰爭」——兩個世界的衝突與我們內心的爭鬥。

這十年裡,更多的人開始逃離北上廣,另一些人通過分享鄉村生活而走紅,有人種田、有人趕海、有人養豬,有人挖螃蟹......

這是現代與傳統的衝突。

我們用「內卷」來形容社會;

用「困在系統中」來形容自己;

用「他人即地獄」來形容人與人的關係;

用「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調侃社會分化。

這是我們內心的衝突。

這樣的衝突,體現在主角傑克的身上,隨著故事的發展,兩個世界的矛盾逐漸激化,傑克也從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克服了這種矛盾。

從這個視角來看,阿凡達對我們來說仍然有現實意義,我們或許能從中得到某些啟發。

02

兩個世界:

阿波羅&浮士德

在《鄉土中國》裡,費孝通先生介紹了兩種文化:

阿波羅式的(Apollonian)文化認定宇宙的安排有一個完善的秩序,這個秩序超於人力的創造,人不過是去接受它,安於其位,維持它。

現代的文化卻是浮士德的(Faustian),他們把衝突看成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沒有了阻礙,生命也就失去的了意義。

鄉土社會式阿波羅式的,而現代社會是阿波羅式的。

這兩種世界在阿凡達中有直觀的展現:

地球文明是浮士德式的,納美部落是阿波羅式的。

凡是地球方面的重要人物,幾乎都擁有著現代式的思維,

公司員工,在巨大的機器旁邊,小得像螞蟻一樣,

僱傭兵,原來身一名位自由而戰的軍人,現在成為了資本僱傭的槍炮。

公司主管帕克,作為資本的代言人、股東的好朋友,與代表著戰爭機器的鐵血上校合作,兩者共同謀劃著如何攫取納美人腳下的資源——每千克價值20,000,000美元的超導礦石。

隨後,納美部落的公主帶領我們領略了阿波羅世界的文化。

這位公主的行為舉止完全超出我們的認知:

她會認為種子落在箭頭上是伊娃的神意、像動物一樣不喜歡火光,殺死野獸的時候會感到悲傷,並且口中唸唸有詞:「原諒我,我的兄弟,謝謝你,願你的靈魂追隨聖母。」

主角在納美人的部落中顯得格格不入,像個野蠻人。

劇情繼續推進,在公主的指引下,主角開始在部落中學習打獵、騎馬、馴服依蘭卡,最終用家園樹的樹枝給自己打造一柄長弓、選擇一位伴侶,真正成為部落的一份子。

在納美人的世界中,存在著對自然的敬畏、納美人的秩序蘊含在自然秩序之中,部落裡每個人的未來似乎都被安排妥當。

在故事的最後,兩個世界的衝突終於爆發,公司發動戰爭機器摧毀了納美人的家園,而納美人則動員全球的生靈奮起反抗。

在這兩個世界,人和世界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是不同的。

在地球人的眼裡、潘多拉星球是一個富含礦產資源的地方,自然對他們來說就是資源,準確來說,是在技術的促逼下,潘多拉變成了資源,變成了實現資本增殖的商品。

在納美人的眼裡,每個人在自然秩序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部落裡,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位置。他們與自然對話,就像於自己的祖先對話,與周圍的動植物相處,就像同自己的兄弟姐妹相處。

通過劇情,我們還能瞭解到主角與世界是如何交流的:

視頻日記、紐帶,就是傑克與兩個世界交流的方式。

視頻日記完全是機械的、技術性的,

這種技術完全被人類所掌握,

存在於人的秩序之中。

傑克每天晚上都要重複地對著攝像頭

記錄自己一天的「工作」

通過紐帶與靈魂樹的對話,卻是一種神祕的體驗,

超越技術與邏輯,

紐帶可以連接祖先的經驗、甚至通達eva伊娃,這個世界的神。

面對它,傑克所做的不過是傾訴、祈禱。

巧合的是:

上校之所以決定發動戰爭,

是因為通過傑克的視頻日記獲取了關鍵情報,

而潘多拉星球的動物奮起反抗,

是因為傑克通過靈魂樹與伊娃對話,祈求伊娃幫助納美人。

在絕望之際,在決戰前夜,主角終於皈依了這個世界,虔誠地向這個世界祈禱,

決戰人們奮起反抗,預示著主角真正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03

在完整的世界中

才能找到完整的自己

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卡梅隆導演說道:

這個故事只是看上去很簡單而已,它比那些影評人所想的複雜得多。無論阿凡達在什麼語言、什麼文化的國家上映,都能取得成功,而且都是第一名,這是超越時間、地點、語言的,一種全球化、甚至宇宙化的體驗。

我讓影片的表層敘事變得非常簡單,男孩在森林裡遇見了女孩,他們相愛,需要和他們的信仰、父母家鄉的文化進行對抗,他們背後代表的是兩個世界,但是在這個表層故事之下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的靈魂性、我們與大自然的關係等等,這些都是語言無法呈現的。

電影魅力之處就在於導演把這種無法言明的關係,用視覺化的手段表現了出來,什麼是阿波羅式的世界?什麼又是浮士德式的世界?

一步一步從地球人的視角切換到納美人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在兩個世界中,人們不同的生活狀態、人與世界的聯繫、人與人的聯繫,這些聯繫往往就存在於現實世界,而我們渾然不覺。

現代文明依靠資本與技術征服了傳統與自然,並以勝利者的身份書寫自己傳播文明的光榮史,但這一切都被卡梅隆用一部電影倒轉了過來。真的是這樣嗎?

——文明的進化,代價是自然的崩潰、神的凋亡。

1855年,印第安部落酋長被迫把部落土地賣給美國政府,並說了這樣一番話:

……

我們知道,人類屬於大地,而大地不屬於人類。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就像血液把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聯結在一起一樣。生命之網並非人類所編織。人類不過是這個網中的一根線、一個結,但人類所做的一切,終究會影響到這個網,也影響到人類本身。因為降臨到大地上的一切,終究會降臨到大地的兒女身上。

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初生的嬰兒熱愛母親的心臟跳動的聲音一樣。所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就要像我們一樣地熱愛它,照顧它。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始終不渝地獻出自己的全部的力量、精神和情感來保護大地,就像上帝對我們大家所做的那樣。

......

在《阿凡達》裡、在酋長的眼中,人與神的關係就如同人與世界的關係,人是神的居所,人自身的秩序蘊含在世界、神的秩序之中,所以人恰恰要回到世界之中才能認識自己,自然是家園,各種生物是自己的手足兄弟,以至於殺害他們的時候要沉重地致歉、道謝。每個人都在一個完整的世界中,成為完整的自己。

04

浮士德的崛起

在現代社會中,鄉村、部落,早已被劃到了文明世界的邊緣,鄉村處於城鎮化浪潮的末端,鄉村代表著落後,鄉村也理所當然地需要我們去「扶貧」,就像電影中地球對納威族建學校、造公路、給他們帶去所謂「文明」。

地球人覺得認為自己的文明比納美人更高級,那沒人賴以生存的自然,在主管的眼中異化成為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等等等等。然而,對於納美人而言這並不是從一個低級世界進化到另一個高級世界,而是一個世界被另一個世界吞併、摧毀。

浮士德世界的崛起,代價是阿波羅世界的毀滅。隨之消亡的,是個人與世界的聯繫。

像傑克一樣,我們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消化不良的症狀,一方面我們享受城市繁華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忍受城市的冷漠以及價值的缺失。

現代與傳統的矛盾、科技與自然的矛盾、城市與鄉村的矛盾,毫無疑問就是在我們身上的矛盾,這種矛盾讓我們逃離北上廣,讓李子柒、華農兄弟爆火,讓我們更向往詩意地生存。

我們存在於整個世界中,這個世界有城市、有鄉村。城市相比於農村,不是一輛更新、更快的車,只要乘坐這輛車,我們就能有更快的發展,更好的生活。它們更像一條河的上下游,城市由鄉村發展而來,城市依賴於鄉村,他的身上有鄉村的影子,就像我們身上依然有泥土氣、依然對土地有所眷戀。

如一位詩人所言:

「依於本源而居者,終難離棄其位。」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