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一個都不能少》影評

2021-05-26 16:00:42

2020年感動中國人物,有這樣一位普通的女性,她用畢生的力氣去守護每一個孩子的教育夢想——張桂梅。她是誰?人大代表、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佳知識女性、全國十佳精神文明人物……而她自己最看重的身份,則是不太起眼的十三個字: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在山區,張桂梅用十一年時間,把一千多名貧困的孩子,送進了城裡的大學。

讀完大學,很多孩子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的當上了白領,優雅地出入寫字樓和咖啡廳;有的回到了山裡,用自己的所學和賺到的錢,為家鄉建設提供助力。然而,在年逾六十的張桂梅看來,這些價值還遠遠不夠,她還不想馬上退休。她說:「我想讓山裡的孩子,也能走進最好的學校,我還想讓她們上最高目標,上清華北大」

就像這部觸人深思的《一個都不能少》的主題,跟張桂梅的人生,其實存在著某種相似性。

表面上,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因為家裡有事,高老師不得不暫時請假回家。高老師,又是水泉溝村裡唯一的小學老師。為了在離職期間,學校可以正常運轉,高老師必須找到一個能代課的人。寫到這,很多愛看CCTV6的讀者,想必應該產生了些印象和回憶。

但,那些簡單的情節概括,並不足以表達出《一個都不能少》的深度與魅力。要知道,這部電影當年可是斬獲了金雞百花、威尼斯金獅等國內外各項大獎。它曾經轟動了世界,是張藝謀導演生涯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在張慧科的認知裡——無論魏敏芝得到了誰的批准,處於一種怎樣的身份。只要她是村頭自己姑姑家的鄰居,就不配被稱之為「老師」。就像在朱家樓村民的認知裡,無論大衣哥多紅多火,都不配被稱之為「明星」。「大家都是小地方的人,誰不知道誰啊……」用鄰里關係去混淆一切、代表一切。這,是落後地區「人情社會」的一大弊病。就在魏敏芝焦頭爛額的時候,學習委員張明獻,主動質問魏敏芝:「張慧科在教室裡搗亂你為什麼不管他?」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正因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禮貌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遊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方心比金堅、誓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鬥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能夠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