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這9.3分國產神劇,絕對不輸《覺醒年代》

2021-06-10 13:11:00

《覺醒年代》又雙叒上熱搜了。

這一回是因為高考作文題。

這部劇可真是萬能作文素材。

全國甲卷,題為「可為與有為」

恰如劇中仲甫先生所言:

「天下的路是留給天下的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

全國乙卷,題為「論青年的理想」

讓很多人想到了陳延年和陳喬年兩兄弟的故事。

他們赴刑場時回眸微笑的畫面,堪稱全劇最大淚點。

新高考II卷,題為對「人」字的理解。

劇中辜鴻銘關於「國人品性溫良」的大段闡述,正好扣題。

看完這些作文題目,魚叔終於讀懂了那句句話:

「我們的考點,就是他們的一生。」

在《覺醒年代》完結後,觀眾集體陷入一種「電子失戀」的狀態——

找不到一部新劇,來延續《覺醒年代》帶來的震撼與感動,因此被失落感包圍。

別急。

既然沒有新劇可看,那不妨回顧經典。

魚叔今天就來推薦一部9年前的國產神劇。

完全不輸《覺醒年代》——

《我們的法蘭西歲月》

這部劇豆瓣評分9.3,和《覺醒年代》平起平坐。

而且,兩部劇在內容上也有著密切聯繫。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算是「姊妹篇」。

時間,《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是對《覺醒年代》的銜接。

地點,前者國外,後者國內,共同構成那段完整的歷史。

人物,幾乎是相同的。

區別在於,《覺醒年代》中的配角,在《我們的法蘭西歲月》中成了主角。

劇情上互為註解,互為補充。

不過。

劇情的交集倒在其次。

兩部劇共有的詩性表達和浪漫主義,才是重點。

我們說《覺醒年代》成功在於:

群像鮮活,歷史在場,著眼宏大題材中的具體個人;

臺詞精妙,飽含哲思,穿插大量的演講片段,振奮人心。

巧了。

這兩點,恰恰也是《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最大的優點。

群像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可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依舊內憂外患。

一大批有志青年,尋求救國之道。

前有陳獨秀回國辦雜誌,發起「新文化運動」。

後有「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輸世界文明於國內。

1920-1921年間,約有近2000名中國青年,遠涉法國。

他們滿懷理想,投身工人運動,學習馬克思主義。

《我們的法蘭西歲月》講述了這段波瀾壯闊的留法歲月。

至於為何要去法蘭西?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發起人之一的吳稚暉(倪大紅 飾)說:

「學習法蘭西人熱烈的性格。」

剛好可以和我們的溫良互補,如此這般,救國有望。

面對歷史當中的諸多人物,一定會有輕重詳略。

比如《覺醒年代》以陳獨秀的視角展開。

通過他,再引出李大釗、蔡元培、胡適、魯迅等人。

而《我們的法蘭西歲月》則以鄧希賢(即鄧小平)的視角展開。

再引出三位真正的主角: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

這部劇對群像的刻畫非常成功。

經由一件小事,以點帶面,瞬間讓人物的性格凸顯。

鄧希賢(鍾秋 飾)出場時,年僅16歲,個子矮小,說著一口川普。

為了爭取一個留法名額,使勁踮起腳尖,裝成年人。

還要和校長扳手腕,證明力氣夠大。

在掰手腕的過程中,校長感受到了他的決心,故意輸給了他。

儘管年紀還小,但鄧希賢初生牛犢不怕虎,敢闖敢拼。

和鄧希賢相比,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三人都已是青年革命家。

周恩來(朱亞文 飾),內斂沉穩,能言會道。

身在異鄉,卻時刻牽掛祖國。

有一次在旅館前,周恩來碰到一位法國攝影師。

被問道:「你覺得巴黎怎麼樣?」

周恩來禮貌地回答,「非常漂亮。」

可對方卻試圖抹黑中國:「聽說中國很髒很亂,是嗎?」

周恩來心有怨氣,但選擇隱忍不發,回答:

「一直很美,只是被強盜破壞了。」

不僅捍衛了國家尊嚴,也譴責了帝國主義的侵略。

拍照時,周恩來沒有看鏡頭,而是把頭揚起來,說要「看著我的祖國」

他堅毅的眼神中,是熾熱的愛國之情。

破舊且不合身的褲子,也說明了當時留法青年的窘迫。

趙世炎(李樑 飾)與周恩來神交已久,惺惺相惜。

他一登場便有革命家的風采,演講能力超群,心繫同胞。

和周恩來一起為在法華工打官司,維護華工合法權益。

趙世炎在法庭上的發言可謂慷慨激昂,振聾發聵:

「他們究竟是戰勝國的華工,還是你們法屬殖民地的奴隸?二十世紀的法蘭西,難道是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嗎?」

令在場的法國軍官都向他們致敬。

蔡和森(張念驊 飾),有著高昂的政治熱情。

時常以冷水澆頭,提醒自己勿忘國恥。

但他的想法有時候也過於偏激。

走在路上突遇大雨,大家紛紛跑到樹下避雨。

蔡和森卻悠然漫步雨中,對避雨的人表示鄙夷:

「我不在資本家樹下避雨。一個革命者,下點雨就跑那還怎麼革命?」

而且他還很固執,對一切洋玩意兒都拒之門外。

哪怕是其精華,也一概當糟粕處理。

整部劇在展現群像時,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敘事手法。

首先聚焦於鄧小平的成長過程。

看著他從一個稚嫩的小毛孩,漸漸成長為革命者。

在這個「自敘」的過程,兼顧群像的「他敘」——

即呈現了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的「赤色青春」

他們共同組成了早期的海外共產主義者。

思潮

群像的塑造,實質是為各種主義服務的。

哪怕在留法青年中,也信仰著不同的主義。

他們要辨析出一種最適合中國的思想理論。

如《覺醒年代》中陳獨秀所言,「出路不是老路。」

這種思潮的碰撞,帶來了《我們的法蘭西歲月》的思想深度。

留法青年最先接觸到的,是資本主義下的殘酷剝削。

認定這條路是必然行不通的。

陳延年和陳喬年兩兄弟,信仰無政府主義

兄弟兩人自幼與父親陳獨秀失和。

陳延年之所以對共產主義嗤之以鼻,一部分原因,就是想和父親對著幹。

其實他們對無政府主義,也是一知半解。

還有一眾被視作「反派」的國家主義派

包括公費生宗旭之、林朗,駐法公使陳篆,華法教育會副會長褚誼民等人。

他們一心為自己謀利,甚至和法國當權者勾結。

把留法青年當賺錢工具,貪汙國內的募捐款。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等人所信仰的馬克思主義

周恩來在加入「中國共產主義旅歐小組」時說過:

「馬克思主義是我選擇的,同時也是它選擇了我。」

蔡和森一到法國就著手翻譯馬克思的著作。

他信仰馬克思主義,認定法國的工人運動不適合中國:

「中國腐爛之極,需要的是革命,而不是改良。」

趙世炎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和蔡和森基本一致。

他在演講中動情地說道:

「船堅炮利沒有用,中國需要的是徹底改造。」

有趣的是,即便是同為馬克思主義陣營的他們,內部仍會存在一些小矛盾——

蔡和森反對留法青年勤工:

「青春和生命不能淪為資本家賺錢的工具。」

他本就是一個激進的人,主張通過遊行和請願,爭取上學的權益:

「寧願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而趙世炎則更為務實。

他不介意勤工,覺得實踐和理論學習一樣重要。

他說過,和建立新中國的使命相比,暫時的勤工又算得了什麼呢?

這種內部的分歧,其實無傷大雅。

儘管也偶有言辭交鋒,但彼此據理力爭,有禮有節。

一旦到了事關國家的時刻,如北洋政府密謀賣國借款。

兩派又可以迅速拋棄壁壘之見,團結一致。

各種各樣的「主義」,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法蘭西,都產生著碰撞。

碰撞越是激烈,越是接近真理。

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等人的形象也愈發高大。

他們鍥而不捨地追求真理。

最終,真理反過來擁抱了他們

覺醒

何謂真理?

在各種主義的較量中,我們被今天的生活提前劇透了:

馬克思主義將會脫穎而出。

這個勝出的過程,就是覺醒的過程

如何在已知結局的前提下,把這個過程拍得精彩,是所有主旋律劇都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

《覺醒年代》做到了,《我們的法蘭西歲月》也做到了。

趙世炎問過鄧希賢,「你信奉什麼主義?」

鄧希賢答不上來。

只是在讀了趙世炎的文章才認為社會主義好。

這種啟蒙性的行為,正是馬克思主義在「留法運動」傳播的縮影。

後來的一次談話中,趙世炎徹底啟發了鄧希賢:

「我看到因為愚昧,人像動物一樣,飽受著折磨。後來我終於明白了,我來到這個世界上,並不是為了我能活成什麼樣,而是為了我能讓大多數人活成什麼樣。」

這讓鄧希賢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人生觀。

趙世炎還說服了陳延年和陳喬年,放棄無政府主義。

「不在於有沒有政府,而在於有一個什麼樣的政府,這個政府由什麼人組成,為了誰,代表誰。」

藉此否定了無政府主義:「無政府主義是空想,是不現實的。」

陳延年和陳喬年也逐漸轉變為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信仰還需要實踐來檢驗。

留法期間,他們發起了一系列活動——

「二·二八」請願、反對北洋政府賣國的「拒款運動」、爭取「生存權,求學權」的里昂大學抗爭,聲援國內的「五卅運動」…

在這樣的發聲和運動中,進一步夯實了自己的信仰。

漫長的留法歲月,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實踐,成為了濃墨重彩的一章。

一大批留法青年,完成了蛻變。

全劇的結尾和開頭呼應,同樣對準了鄧希賢——

1926年1月7日,鄧希賢離開巴黎,前往蘇聯。

標誌著轟轟烈烈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結束。

最後,64位革命烈士和192位各界著名人士的照片緩緩出現:

「古今中外,沒有哪一次留學運動,像赴法勤工儉學運動那樣,培養了如此眾多的革命家、思想家、軍事家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許多領域的傑出人才…」

他們當中,有人捨生取義,慷慨赴死。

趙世炎、蔡和森、陳延年、陳喬年、向警予等人犧牲時,都還不滿30歲。

也有人,將革命精神傳承下去,成為了新中國的總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共和國元帥、核物理科學家…

回顧《覺醒年代》和《我的法蘭西歲月》,儘管時空略有不同,其實它們拍了同一件事:

馬克思主義的勝出,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為了完成這件事,有人堅守信仰,百折不撓;

有人慷慨就義,付出流血和生命的代價。

最令人感動的是,當時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是否會換來光明。

可他們依舊選擇在黑暗中一往無前

百年之後再看,沒有這些人的努力,就沒有你我的今天。

我們如今的生活,就是給《覺醒年代》和《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最好的續集——

「讓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

我們活在了他們理想中,他們活在了我們記憶中。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