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豆瓣9.5,這麼震撼的大片,還能活多久

2021-06-11 09:11:04

最近,魚叔看到一則新聞,嚇了一跳:

去年一年,有超過15億個廢棄口罩流入了海洋

不少人可能對此沒有概念。

魚叔給你個數據:

15億個口罩,相當於5千多萬噸塑料垃圾

這將會造成兩種危害。

一種是直接性的。

被動物誤食,堵塞食道,或纏繞住動物四肢,導致其受傷、死亡。

去年9月,巴西一處海灘上就發現了一具企鵝屍體,它的胃裡有一隻廢棄的N95口罩,死因則是消化系統被堵塞。

另一種是間接性的影響,其潛在危害更嚴重,更廣泛。

由於一次性口罩的主要材料是熔噴布,是一種極細的聚丙烯纖維。

不僅在環境中分解週期非常長,而且會比塑料袋、外賣盒等釋放出更多的微塑料。

微塑料肉眼難以辨清,相當於「海洋中的PM2.5」,將在300~400年裡長期存在,隨魚類攝食進入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類體內。

兩年前,在一頭死亡鯨魚裡發現大量塑料

顯然,由於新冠疫情而產生的大量廢棄口罩,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海洋汙染物。

必須儘快得到重視,及時開展有效的治理與防護措施,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我們常說,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不僅如此,維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也能夠讓這個世界充滿更多美好的瞬間和神奇的奧祕,激發著人類探索未知的熱情。

今天,魚叔就向大家推薦一部高分紀錄片。

在B站上熱度極高,達到了1000多萬播放量。

在豆瓣上,也飆到了9.5的超高分。

看完它,你一定會對海洋這個藍色世界更加熱愛。

《追蹤海洋巨獸》

Chasing Ocean Giants

即便到了今天,許多海洋生物還是會讓人嘖嘖稱奇。

比如,一頭頭巨大的抹香鯨筆直地懸立,在海中小憩。

它們為何採用這樣古怪的睡姿?

或者,數百條蝠鱝盤旋而成一陣「龍捲風」,在海中覓食。

它們為何形成如此奇特的進食方式?

為了揭開這些壯觀場面背後的奧祕,本片導演帕特里克決定親自尋找答案。

他曾是一位華爾街律師,因為無法抑制對海洋世界的痴迷,不惜辭去了高薪工作,成為一名自由的深海探險家和紀錄片導演。

因為常年跟「海洋巨獸」相伴,又被人稱為「鯨語者」。

在這部《追蹤海洋巨獸》中,他將帶領我們超近距離地觀察巨獸的行蹤與習性。

有多近?

近到懟著抹香鯨的大臉,一頓狂拍。

近到深入蝠鱝群的中心,與之同遊。

近到踏進鯊魚群的棲息地,屏息窺視。

魚叔敢說,這絕對比砸上十幾億拍出來的特效大片,還要刺激,還要震撼!

先讓我們來看看座頭鯨

相比其他鯨類,座頭鯨身長較短,但一般也有13~15米長,特徵是有一對超長的胸鰭。

它最具特色的,當屬躍出水面的優雅身姿。

重達十幾噸的座頭鯨,會突然從水下飛出來,縱身一躍,再翻身拍向海面,濺起巨大的浪花。

場面壯觀極了。

不過,對於這麼一個龐然大物,躍水一次都要消耗極大的能量,而有時它們還會頻繁躍出。

為什麼它們要這麼做?

目前,雖然沒有明確解釋,但科學家的推論是,座頭鯨是通過撞擊水面產生聲音以向同伴傳遞信息。

可能是為了相互交流,也可能是以此展示自己的力量。

座頭鯨還有一樣令人無比著迷的,就是它那複雜而美妙的叫聲。

幾千年前,在古希臘史詩《奧德賽》中就有記載,稱這叫聲為「海妖之歌」,神祕又魅惑。

尤其到了夜間,聲音會明顯提高,每一次「吟唱」都會持續很久很久。

而且傳播範圍很廣,在海中可以達到32千米遠

至於為什麼到了夜間就會提高音量,目前也沒有答案。

為了尋找真相,帕特里克決定冒一次險——

在晚上下海尋找座頭鯨。

與鯨同遊,即使是在白天,也要小心翼翼避開。

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那巨大的鰭拍到。

更別說晚上潛水跟蹤了。

而且夜晚視線不足。

為了避免對海底生物產生影響,只能打開近紅外光拍攝,但這種光肉眼又看不到。

抹黑找到座頭鯨,幾乎比登天還難。

大部分時候,帕特里克能在水中清晰地感受到座頭鯨傳來的聲音,但愣是看不到它們在哪兒。

只聞其聲,不見其鯨。

就在節目組快要喪氣離開時,奇蹟發生了。

一隻像「白色幽靈」一般的座頭鯨緩緩地從身邊遊過。

吟唱著,愜意又悠然。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人在晚上拍攝到水下唱歌的座頭鯨。

這些來之不易的珍貴畫面和聲音數據,或許能為科學家找到解答的鑰匙。

當然,它也可能帶來更多的謎團。

海洋巨獸讓我們感到驚豔的,不只是它們的身形與習性。

還有超乎想象的智商,比如虎鯨

它們高度社會化,掌握著令人驚歎的捕獵技巧,還擁有非常複雜多樣化的交流方式。

被許多科學家們認為,是僅次於人類智慧的生物

虎鯨的捕食方式非常具有組織性。

它們先集體行動,相互配合,共同驅趕一大群鯡魚。

讓魚群越來越多,越來越密。

接著,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指派一頭虎鯨進入魚群。

尾巴用力一拍,將二三十條鯡魚擊暈,浮上海面。

這時,另外一頭虎鯨就會過來進食。

如此往復,最終個個都能吃飽。

在捕獵時,偶爾還會遇到其他鯨類過來「蹭飯」。

虎鯨也有對策。

它們利用體型上的差距,改將鯡魚群驅趕到淺灘區。

徹底排除了體型龐大的鯨類,與它們爭奪食物。

它們幾乎不畏懼任何大型海洋生物。

會組團攻擊比自己大得多的弓頭鯨;

會利用退潮,游到海灘上抓捕海豹;

就連凶猛的大白鯊也不是它們對手,甚至還有可能成為虎鯨的盤中餐。

對於虎鯨來說,最大的競爭對手並非其他魚種。

而是人類。

人類漁船的出現,會徹底打亂虎鯨的節奏。

大量的魚群被漁網撈走,導致虎鯨過去的捕食方式不再適用。

聰明的虎鯨沒有讓這種缺食的狀況持續太久。

它們很快對捕食方式做出了調整。

新策略聽起來非常簡單——撿漏。

仔細一想,也對。

人類的捕魚方式其實就是模仿了它們:找魚、撒網、等待、收網……

如今有了現成的捕魚網,就不用自己費勁趕魚了。

於是,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隨著漁網拉緊,魚泵開啟,巨大的轟鳴聲,就像是開飯鈴。

虎鯨開始一個接一個浮現水面,集體變身「乾飯機器」。

虎鯨從主動捕食變成了伺機進食。

反過來利用人類的捕魚行為,完成自己的捕獵。

這觀察,這智商,真不愧是海洋裡最出色的捕食者。

可惜,海洋生物再聰明,也必須面對日益惡劣的海洋環境。

在人類的影響下,大部分海洋生物都處於非常糟糕的生存狀態。

即便是智商極高、幾乎沒有天敵的虎鯨,也難以避免。

虎鯨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擱淺

偶然的擱淺是自然現象,但大量的擱淺,卻是源於人類製造的強烈噪音。

幾乎所有的鯨魚都是依靠聲吶定位,尋找魚群,判斷方向。

而一艘艘輪船帶來的噪音,對於鯨魚無疑是致命的干擾。

另外,過度捕殺曾經也對鯨魚造成了極大危害,比如抹香鯨、座頭鯨等。

許多鯨類都數量銳減,一度成為瀕危物種。

好在,1986年通過了《全球禁止捕鯨公約》,嚴格禁止商業捕鯨,才讓鯨類數量逐漸回升。

目前,我國除了白鰭豚和中華白海豚2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外,其他鯨類均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雖然捕殺被明令禁止了,但海洋垃圾依舊會成為殺死魚類的凶器。

這之中最典型,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塑料

據統計,每年有近一半的海洋生物因吞食塑料死亡。

在紀錄片《塑料海洋》中,還提到了另一個駭人聽聞的信息:

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被傾瀉到海洋中,70%的海洋垃圾會沉入海底。

照現在這個勢頭,預計到2025年,每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將是現在的10倍。

《塑料海洋》

而如今,這個勢頭只會增速,而沒有減慢。

就像魚叔開頭所說,光是一次性口罩,一年都有15億的量進入大海。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許多海洋垃圾。

來到海底,簡直就像是在「逛超市」。

還記得魚叔兩個月前推薦的一部紀錄片《地球改變之年》嗎。

片中提到,疫情封鎖期間,全球海運交通在三個月內下降了17%。

沒有了遊輪行駛,水下世界比以前安靜了25倍。

於是,的聯絡距離增加了3倍。

而鯨類也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大海。

母鯨可以盡情離開幼鯨去遠處捕食,不用擔心後者遭遇危險。

在沒有人類的活動下,他們反而獲得了一個喘息的機會。

很多人在談論保護自然,保護動物的時候,總會發出一個疑問:

這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當然,人類與動物、與海洋本就是緊密相連的。

保護自然,保護動物,是為了維持一個生態的平衡,也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

不過,魚叔今天不想給出這麼理性的回答,因為這實在顯得我們過於生硬,冰冷。

但凡是看過大海的壯闊,海洋生物的美麗和神奇,誰都會情不自禁地希望這樣的美好延續下去。

怎麼還能忍心對其傷害?

其實,我們人類只要稍稍做出一點讓步,扼制一下垃圾的排放,就可以讓海洋動物過得更好一點。

每個人多一份努力,就會讓海洋少一份威脅。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地球的心臟。

守護海洋,即使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

守護海洋,就是在守護我們的未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