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上映16天票房僅560萬,評分卻高達8.2分,這部電影建議三刷

2021-06-14 03:32:19

西南聯大,提起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

這所在抗日戰爭期間僅存了8年的大學,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她曾經培養了3000多名讀書救國的大學生,其中包括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以及174位兩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師。她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大學合併成立。

以前只聽說過西南聯大這個名字,但不知道它曾經的輝煌和歷史成就。直到電影《九零後》上映,小帥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才明白西南聯大這所大學在中華民族復興歷史上所承載的重要意義。

《九零後》這部電影是講述西南聯大在1937年成立到1945年結束期間,為了躲避抗日戰爭對北大、清華和南開大學三所大學學生的影響,而決定跋涉千里遷往雲南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故事。電影是一部現實主義的紀錄片,導演徐蓓採訪了16位平均年齡在90歲以上的西南聯大校友,講述他們曾經與這所大學的故事,以及他們在當時全民族抗戰的社會背景下發憤圖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那些艱難歲月。

這部電影本來就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應該值得很多正在讀書的學生去看。但是《九零後》上映16天,票房僅拿到了560.7萬,排片量受到影院控制變得非常低,只剩下可憐的0.3%。導演徐蓓為了給這部電影增加排片量,不僅極力地呼籲各大城市影院懇求給這部電影增加排片量,而且還免費給觀眾安排場次觀看這部電影。

導演徐蓓能做到這種程度的努力,她已經不是一個只在乎票房的導演了,她反而更是想通過這部紀錄片給更多當代的年輕人施加更多的教育力和信念力。就像電影《九零後》的標題一樣,「九零後」代表了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指,16位平均年齡超過90歲的大國之重器,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中國的崛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第二層含義是指,以時代的名義召喚來真正的90後年輕人能翻開這段塵封的歷史,認真仔細地體會和感悟西南聯大學生的精神和他們奮鬥的理想,然後通過穿越時空的一種對話形式,將這種信念和力量繼承到當代年輕人身上,讓這種精神得到傳承和發揚。

雖然《九零後》的票房也撲街得挺嚴重的,但是小帥還是想向大家推薦這部主旋律色彩明顯的電影。因為它以下這「三宗最」,最能震撼人心,最能引導青少年成長為社會棟樑,最能強少年、強國。

一、最豪華的演員陣容和故事人物

這部電影邀請了16位當年的西南聯大校友接受採訪。這16位校友,現在平均年齡已超過90歲,但他們不是真正的演員,他們是西南聯大的見證者、是已經功成名就的國之重器。

當看到演員表上赫然地寫著,楊振寧、馬識途、許淵衝出演自己的時候,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敬佩油然而生湧上心頭。

楊振寧,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不僅為中國和外國大學學術建交起到了促進作用,而且在國際物理學和數學界頗有建樹。2017年,楊振寧放棄外國國籍迴歸祖國懷抱,正式從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識途、許淵沖和楊苡,是中國知名的翻譯家和作家。曾經翻譯過多部外國文學鉅著,並且發表過多部作品。他們是西南聯大最會講故事的人,也是最能把故事講動情的人。我想導演徐蓓請這些當年的文科生來出演,是有道理的。

電影的演員表裡16位演員,都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他們的名字你或許沒有聽說過,但他們同學和老師的名字,你一定有所耳聞。

西南聯大的老師:聞一多、沈從文、朱自清等等,這些文學巨匠,我們從小學讀到中學,不知道看過多少他們的文章。他們在抗日戰爭期間和北大清華以及南開的學生們一同遷往長沙組建臨時大學,後來臨時大學被炸燬,又舉校遷往雲南昆明,後來才有了存活8年之久的西南聯大。這些教師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們能夠在極端苛刻的條件下,擔負起幾百上千名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責任感。

如果說西南聯大的學生裡楊振寧是比較出色的一位的話,那麼只有一個人還能比他更出色,他的名字叫鄧稼先。1950年,留學國外的鄧稼先,放棄了當地政府提供的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環境,毅然決定和200多名學者回到祖國,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後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這離不開鄧稼先的功勞。再後來,他被授予了「兩彈元勳」的稱號,為中國兩彈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看到鄧稼先的經歷,大家可能覺得他是一位不善言辭、專心救國的這樣一位學生。但其實並不是這樣。電影《九零後》中,楊振寧的同學許淵衝回憶道,楊振寧和鄧稼先經常在一塊談詩論道,他們都喜歡背詩,有時候會一起做在大樹下看書,討論著如何學習救國。

鄧稼先還經常喜歡說英文,他讚賞別人喜歡稱別人「pure」,純淨的意思。因此有很多同學都打趣地稱呼他為pure。原來,表面冷酷的學霸,也有這樣天真可愛的一面,只是我們都未曾瞭解過罷了。

二、最艱難的大學歲月

西南聯大的建立過程十分坎坷。那段艱難的大學歲月,是每一個聯大人都不願意提起的往事。

為了躲避日本人的炮火,三所大學遷往長沙建立臨時大學,可不曾想大學卻被飛機投下的炸彈炸中。沒有辦法,老師只能帶著學生舉校遷往雲南昆明。

為了照顧身體不好的學生,大部分坐車的機會都讓給了女同學。剩下的男同學,則要步行遷往昆明。為此,大家還自發地稱呼為「湘黔滇步行團」。這一路上,步行團經歷了3個省會27個縣城,上千個大大小小的村落。

有時候一天要走四五十里的路程,剛開始學生們有的體弱得適應不了,老是需要歇息。但後來,連最瘦的那個也能每天步行四十里地了,每個男生的皮膚都被曬得黝黑。也頗有青春盎然的雄性氣息,這樣正好,反而是鍛鍊了身體提高了素質。

路上,文科的同學們還不斷地收集各種有趣的資料。有人收集當地歌謠,有人調查風俗,有人發現村子裡的水車很有趣,後來就報了水利專業。雖然一路上條件很艱苦,但最終學生和老師們終於來到了昆明,西南聯大也正式成立了。

聯大的條件並不是很好,雲南地處西南,蟲子之類的也異常得多。

教室牆是鐵皮的,窗子是漏風的,電燈時明時暗,沒有桌子,只有羊角椅。學生宿舍是茅草房,好多同學一間房,晚上床上床下都是臭蟲,王希季回憶起來,剛開始的時候根本睡不著覺,後來就習慣了,它咬它的我睡我的,實現了一種共生的狀態。

艱苦的條件並沒有阻擋住這批學生,積極地學習熱情和曲線救國的理想。

三、最有理想的一批學生

如前文所說,西南聯大為中國復興新中國的成立培養了無數的青年才俊和社會棟樑。以楊振寧、鄧稼先、許淵衝等聯大學生為代表的西南聯大學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理想最有目標的一批學生。他們現在都已經是90歲以上的高齡,在這批「九零後」眼中,我們仍然能看到他們在採訪時眼神裡閃爍著的希望和光。

梁啟超曾經說過一句話,用來形容西南聯大的學生最好不過了: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西南聯大這群少年,在經歷了抗日戰爭炮火的洗禮後,在壓力之下認清了國情和現實,他們是曾經最強的一批少年,也是最有理想的一批少年。

這段話,用在今天的90後身上仍然適用。我們90後的青年,應當像他們一樣在年輕時就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然後拼命地努力拼命地學。只有我們看到了他們在那個抗戰年代求知若渴、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所下定的決心、忍受的痛苦之後,才能明白今天的生活和學習機會有多麼該值得珍惜。

可現在大多數的90後,又有多少能做到求知若渴呢?有多少被現實磨平了稜角、埋沒了激情和熱血、已然將青年的責任感拋之腦後、選擇躺平,試問這樣的生活又將會有什麼意義呢?以至於,連這部教育意義深刻的電影都不願意去看,以至於連見賢思齊的想法都沒有,以至於連學習努力、進步奮鬥的熱情都沒有。

105歲的西南聯大校友馬識途,即使手抖眼睛花,仍然在每日用自己衰老的身體認真工作,跟他相比,我們當代的年輕人到底少了什麼呢?

少的是一份「戰爭中不想看到國破家亡」的求生意識;少的是一份「以天下為己任、救國為理想」的責任感;少的是一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民族危機感。

如果你還不知道應該如何樹立理想為之奮鬥的話,那麼我推薦你看看這部電影。特別是對於正處於社會中流砥柱作用的90後們,這部電影建議三刷。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九零後》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精神和思想的傳承,還有那段值得被懷念的歷史歲月。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