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暗黑19禁?他封神從不靠尺度

2021-06-16 17:12:42

四下無人的街道,獨自回家的女孩。

越往前走人越稀少。

女孩開始慌起來,三步並做兩步小跑。

可後面影子反而越粘越緊——

不遠處,一盞車燈不緊不慢地跟隨,籠在她身上。

車內,三雙眼睛瞄準獵物。

在黑夜裡肆意蔓延的惡意,驟然爆發。

兩人下車,禁錮住女孩的手腳,把她塞進車後座——

接著,給女孩帶上了連接著麻醉藥物的氧氣面罩。

來不及多做掙扎,女孩很快昏了過去。

這熟練程度,該是老手吧?

再看向肇事的主人公——

三個學生模樣,清俊的少年。

非它莫屬——

さまよう刃

說到這劇改編的原著作者,想必你一定不陌生:

所有推理迷一定繞不開的一個名字。

這部《彷徨之刃》,是他原著中爭議最大,也是最受影視改編歡迎的其中一部:

日本、韓國早以電影的形式翻拍。

國內的改編版本也即將上映,王千源王景春兩大狠角同臺飆戲。

國內的改編版本可以呈現到什麼程度?不好說。

但今天要說的這部日劇版,卻在一眾改編作品中收穫了最高評價:

豆瓣評分8.7,網友評價為「影視化版最佳」。

相較於電影,5個小時的劇版優秀在哪?

不緊不慢。

充足的時長,讓它不急於講故事,用更多細節營造出令人不安的氛圍感。

從而還原了原著所呈現的

先說說故事。

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單親家庭。

妻子過世後,上峰重樹(竹野內豐 飾)和女兒繪摩(河合優實 飾)相依為命。

父女倆花了很長時間走出陰翳,本以為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即將來臨。

可這個家庭的平靜,就在一夜之間被瓦解。

女兒繪摩這天不尋常的晚歸了。

剛還在回家的路上向老爸彙報平安,但電話撥過去,卻再也無法接通。

重樹的心陷入了焦灼。

報警進度緩慢,只能等待警方逐一排查。

重樹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大海撈針似地,在地鐵口一個個地向路人打聽。

另一邊。

被混混們擄走的女孩,正是失蹤的繪摩。

他們戲謔地吹著口哨,把女孩當做戰利品擡回了家。

嘴裡唸叨著不堪入目的歌詞,手上動作也沒停:

先是給繪摩注射了一針剛搞來的興奮劑,讓她恢復清醒。

再掏出錄像設備來,記錄下繪摩受辱的全過程。

然而,這並不是他們惡的底限。

第二天一早,河邊挖出一具用垃圾袋包裹的裸體女屍。

警察聯繫了還在苦苦尋女的重樹。

通宵的奔波,等來的竟是女兒冰冷僵硬、再無生氣的屍體。

抵在身子前的手卻捏成拳,一遍遍握緊、鬆開、再握更緊。

是誰殺了他女兒?為什麼要殺她?死因究竟是什麼?

重樹想討要一個說法。

但,很難。

首先是面臨警方的模稜兩可。

在關鍵事實前緘默不語,得到的永遠是程序式的回答。

以及永無止境的質疑與反問。

明明作為最該有知情權的家屬。

關於女兒的死因,只能像圍觀群眾一樣,從八卦小報上獲取捕風捉影的所謂真相。

最後,一根導火線漸漸燒燬重樹的理智——

一條詳細到凶手姓名年齡地址的匿名舉報短信。

如果說法律和道德無法讓他獲取想要的正義。

用著短信裡提到的備用鑰匙,他打開了那扇門。

門後映入眼簾的世界,是他不能承受之重:

繪摩被拋屍時一絲不掛,而她當天穿的連衣裙,就在這裡——

作為「紀念品」收藏。

甚至還有分類「標籤」夾在上面:

衣服主人昏迷時拍下的照片。

你以為這就是對一個父親最大的精神傷害了?

不,接下來還要更折磨。

他顫抖著播放了一張名為「黑色短髮 連衣裙 興奮劑」的光盤。

視頻裡,記錄了女兒生前最後幾個小時:

被扒光衣服,被輪番凌辱。

因歹徒沒控制好興奮劑用量,導致她驟然猝死。

為免引起不安,死狀就不放圖了

要說這個殘忍的視頻中,哪裡最挑戰人性的底線。

莫過於音畫的強烈衝突感——

眼見的,是女孩慘死的畫面。

耳聽的,卻是一聲高過一聲的尖銳嘲笑。

噁心,噁心,真噁心

這種表情我只在色情漫畫見過

爽翻天了吧

一條生命,在他們手中像被擺弄的玩具。

用完即棄。

被慘無人道地對待後,還像垃圾一樣隨意棄屍荒野。

她的死,只被當成是過程中的一次「小小意外」。

歹徒們並不覺得自己有錯。

席捲而來的狂怒,讓重樹的理智燃燒殆盡。

此時,其中一個凶手剛好回屋,重樹提著刀就發狂一般刺去。

一開始下手雖狠,可他還知道避開要害。

男孩苦苦求饒,起初還搞不清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意識模糊之際,他終於明白眼前的父親是為何而來。

但。

比起繪摩的死亡,凶手印象更深的卻是在她身上體驗到的高潮。

不僅毫無悔恨,還流露出了沉醉的笑容:

好爽

100分,多謝款待

這一刻,重樹徹底崩潰。

一刀接一刀直中要害,在對方身上刺了三十多個血窟窿。

血肉飛濺,場面極度血腥。

一個被仇恨矇蔽雙眼的父親。

只等著把虐殺自己女兒的凶手,全都殺個乾淨。

他選了一條沒有退路的方式:

有人說,東野圭吾的作品,即便過二十年再看也依舊不過時。

因為其中關於人性善惡的探討,是一場永遠不會停止的辯論。

是什麼將一個父親逼上了復仇的絕路?

而這些年輕的凶手,為什麼惡劣至此?

這些,都不是東野圭吾真正的提問。

殺和反殺,是浮在《彷徨之刃》淺表的殘忍。

深處,還有一把殺人於無形的推手。

這把看不見的手,到底是什麼?

從哪裡開始不對勁?

這才是作者藉故事對現實發出的拷問。

拋開高潮的殺戮情節。

這把手,就藏在波瀾不驚的細碎日常之中。

比如。

為了衝點擊和閱讀,他們借用煽情化的表達,挑起公眾的怨恨。

甚至還隱隱「期待」喪失愛女的父親裁決17歲罪犯——

這樣就能寫出足夠精彩吸睛的報道。

一起無比悲涼的案件,卻是媒體眼中的「勁爆事實」。

再比如。

得知兒子犯下強姦殺人案後。

母親在罪證擺在眼前的情況下,依舊下意識狡辯:

憑什麼認定我兒子是壞人?

警察總是這樣,從一開始就把他當做凶手

等警察一走,轉頭就向殺人犯兒子噓寒問暖。

打錢打電話的「關心」一樣不少,生怕短著他潛逃在外的吃穿。

劇中還有一個讓肉叔細思極恐的地方。

一個受脅迫參與犯罪,但在最後臨陣脫逃的青年:誠。

家庭雖然給了他富足的經濟條件,卻沒能給他正向的指引。

母親軟弱,總是把他當做小孩;

父親強硬,讓兒子按照他劃定軌跡生活,以挫折教育的方式不斷打壓。

一次兩人發生口角,父親用恨鐵不成高的語氣教育他:

用力想想,也總能有點線索吧

持續輸出的言語PUA,觸發了男孩十幾年來緊繃的神經。

一向懦弱的他,第一次朝著父親失控了——

他狠命勒住父親的脖子,發了瘋似的失控大喊「我要殺了你」。

哪裡還有平時懦弱膽小的模樣?

正如劇中的警察所說:

隨波逐流,結果做出了意想不到的事

那種才是最危險的

原生家庭的持續打壓。

何嘗不是下一個魔鬼的培養基?

回到劇中這個殺人事件本身。

真正可怕的到底是什麼?

事發後,殺害繪摩的主謀凶手隱匿在外。

他陰惻惻威脅作為同夥的誠不要暴露他的行蹤:

為何不畏懼法律的審判?

囂張至極的背後,是他清楚地知道:

即便他罪無可赦,法律依舊是堅挺在他面前的最後一道屏障。

日本現行法律即便經過修改,也廣為詬病:

儘管《少年法》一再修改,從20歲降到了18歲。

但只有17歲的凶手,依舊能逃脫法律的制裁。

而且少年犯們還會被匿名,報道過程中也不被允許刊登照片。

對加害者的偏袒,更是對受害者的凌遲。

回到我們的社會,同樣的問題就不存在嗎?

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同樣越來越常見。

貴州少年17歲少年14天連害九命,成為最小的A類通緝犯;

13歲的大連男孩蔡某某強姦並殺害了10歲女童,事發後淡定自若;

12歲的湖南沅江少年弒母,只因不服母親管教過嚴;

……

所幸法律在不斷完善。

今年六一,我國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實施。

一個好消息是,低齡未成年人的刑責範圍從14歲下調到了12歲。

圖源:央視時政

但,有一樣。

是法律再戒嚴也無法抵禦的退化——

誠的父親一通電話,讓他避免了成為殺人同夥。

看著被綁架的女孩繪摩,他也曾猶豫過要不要相助。

可他曾經有一萬個機會,幫助受害者逃離魔窟。

卻帶著事不關己的冷漠,假裝與自己無關。

但這冷漠,何嘗不是變相的隱形暴力?

還有看似被逼無奈的父親重樹。

在尋找女兒的路上,有單身女性在夜深無人的馬路上,被人緊纏不放。

可他只消看一眼,確認不是女兒後就快速離去。

留下變本加厲扯纏的男子,和更加無措的女生。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搭一把手輕而易舉。

但對於處在旋渦中心的當事人來說。

這就是最後一根能指望的稻草。

明知惡行正在發生,依舊熟視無睹。

任由惡之花綻放,最後釀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在面對惡行時,人人以為火不會燒到自己身上。

可誰能預測。

下一個遇到危險的不是自己,或是身邊人?

在法理與倫理之間晦暗不明的界限裡。

那把獵槍,本不用面臨著開與不開的生死抉擇。

法律無情,但人應有溫度。

編輯:西雅圖不想睡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