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國際巨星自爆醜事,什麼都敢說?

2021-06-18 16:32:52

Lady Gaga在一檔紀錄片中自爆:

十幾歲剛當歌手那會,被公司高層脅迫脫衣。

後來,還被性侵懷孕。

對方竟然在她孕吐時,把她丟在街頭。

這樣的經歷給她留下嚴重的心理創傷,成名後還突發抑鬱症取消過演唱會。

很快,這條驚人的消息上了熱搜。

其實,在這檔紀錄片中自爆「醜事」的,不止Lady Gaga一個。

還涵蓋了著名主持人、王室貴族、NBA籃球運動員、演員……

這節目有什麼魔力,竟讓這麼多人沒有顧慮地敞開心扉?

The Me You Can't See

這檔節目,可謂全明星陣容。

請來了Lady Gaga、著名的黑人女性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戴安娜王妃的二兒子哈利王子、NBA明星球員德瑪爾·德羅贊等。

雖來自不同領域,但在這裡,他們只做同一件事情——

巧的是,無論前面說的多苦,後續似乎是童話結局。

比如Lady Gaga後來透露,她現在狀態很好,已從抑鬱情緒中走出來了。

她的勇敢聽上去,是不是很讓人動容?

先別急著下結論,再看另一個嘉賓:奧普拉。

這位美國知名訪談主持人,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類似於《魯豫有約》的魯豫。

相同點是,她們的訪談國民度極高。

20年來,每週有來自全球145個國家近4900萬觀眾忠實守候她的《奧普拉脫口秀》。

不同的是,奧普拉的採訪方式很「個人」——

奧普拉完全以感性和嘉賓共情,動情時一起痛哭,爽快時一起大笑。

所以各界大佬都在她那不自覺地交出真心,頻頻爆料。

同時,她真誠的人格吸引了一部分人把她奉為偶像。

曾有一項6000人調查,其中33%把她視若精神支柱。

《時代》雜誌評選她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100人之一」。

她還是第一個獲金球獎「終身成就獎」的黑人女性。

但就是這樣一位善於撬開別人金口的大師,卻在這檔紀錄片中打開了自己——

自曝幼年的不堪經歷。

奧普拉從小被父母拋下,和外婆在鄉下生活。

直到6歲,才突然被陌生的媽媽接到陌生的城裡,寄居在一個白人僱主家中。

從此開始了媽媽不疼不愛,還備受種族歧視的生活。

你可能會想,好歹6歲前有外婆的愛可以支撐她?

不,外婆也從小虐待她,她不過從一個虎口被送進了另一個虎口。

但悲慘沒放過她,僅9歲,她就被表哥強暴了。

後來,她逐漸成為現實版《猜火車》的主角,嗑藥、濫交、混日子。

十幾歲時就生下早夭的孩子,媽媽無力教養她,把她送去爸爸那,她才重返學校。

在那,她遇到了一個老師,篤定她有潛質。

她讓我感覺到自己很重要。

我認為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感受到自我價值。

這份鼓勵,被她攥緊在手裡,支撐她一路逆襲。

成名後,深感教育改變人生的她在非洲成立公益學校,供貧困黑人女孩讀書。

她自己得益於教育,再薪火相傳,是不是聽上去很勵志?

同上, 別急著下結論,咱們繼續看。

戴安娜王妃的二兒子哈利王子。

是的,很多人聽說過平民王妃戴安娜;熟悉戴安娜王妃大兒子「威廉王子」。

卻很少人關注過老二哈里王子。

相對於哥哥, 哈里更拘謹、敏感。

小哈里在媽媽身邊時緊張咬手,大哈里在哥哥侃侃而談時不知所措。

是的, 面對媒體,成年後的哈里依然帶有巨大的恐懼。

冒汗、臉紅、難受,都是常有的事。

他自爆,因為他從小目睹被媒體圍堵的媽媽哭泣;

媽媽去世時,舉國痛哀,為了在媒體面前保持體面,他也只能剋制悲傷:

這是我媽媽。你見都沒見過她。

媒體。

成了他的心理陰影。

直到他愛上美國女演員梅根,他開始正視心理問題,定期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聽上去似乎帶有愛情使人蛻變的美好?

但——

他們的的「袒露」在這部紀錄片中或現實裡,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

現實中,Lady Gaga從2014年起,連續8年「首爆」被強暴而抑鬱。

多次在演唱會上暴露下半身,對男舞伴做出性暗示明顯的不雅動作,而備受懷疑:

經歷過性侵而抑鬱的女性,真的會反覆自曝心理上的傷口和肉體上的下半身供人圍觀嗎?

她之前看上去讓人動容的勇敢,被很多人詬病是。

而奧普拉成立的學校也好不到哪去。

她親自挑選了頭兩屆的學生,還對一個和她經歷相似的女學生建立了一對一的深度關係。

上:奧普拉和老師;下:奧普拉和女學生

按照奧普拉的人生哲學:

但凡遇到一個能真正挖掘你閃光點的老師,那人生翻盤是板上釘釘的事。

但事實是,開學後,奧普拉親手挑的學生學習心不在焉;而看重的女學生也發展乏力。

原來,這些經歷複雜的女學生都被診斷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和抑鬱症。

不同於奧普拉自身的勵志,她的薪火相傳之路似乎都遭遇了與想象中相距甚遠的」。

奧普拉很困惑很不理解。

而讓哈里王子「康復」的梅根呢?

她因被媒體深扒過往經歷和詬病有色皮膚,而在懷孕期間患上了抑鬱症。

上一秒還談笑風生的社交,只要燈光暗下,就開始流淚。

即便懷著孩子,依然思路清晰地計劃自殺。

哈里瞬間懷疑人生,自己好不容易從失去媽媽的悲痛中緩過來,怎麼抑鬱症又纏上已有身孕的妻子?

難道未出生的孩子也要經歷自己的童年創傷嗎?

從戴安娜王妃到梅根王妃,哈里王子生命中的女人是不是都命中註定被媒體……

這些名人的故事結局,不僅不正向,似乎還掩藏著或大或小的「問題」。

看出來了麼?

名人自爆的「醜事」才不是重點,這部紀錄片真正聚焦的,是。

等等,先別急著覺得與你無關。

這部紀錄片,剪輯凌亂,訪談和記錄交雜在一起,一個字:散。

但怪就怪在,它雖然題材沉重、且帶著這樣的製作硬傷,還是拿下了8.6的高分。

為啥?

因為這部紀錄片只是一面鏡子,真正有價值的,不是直觀事件。

而是事件折射出來的一縷縷抽象思考。

也就是說,Lady Gaga到底是不是炒作,奧普拉的教育傳承是不是偽勵志,哈里王子生命中的女人是不是都命中註定被媒體「致鬱」?

這些壓根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這些人和事背後代表的群體情緒和現象。

「炒作」背後,是大眾對某些人把「抑鬱症」當工具利用的厭惡。

「偽勵志」背後,是奧普拉對同病相憐的女性患上精神疾病的不理解。

命中註定被「致鬱」的背後,是哈里王子自身和家人被精神困擾的無助。

心理疾病,似乎只存在於《火柴人》中的強迫症、《美麗心靈》《致命ID》《捉迷藏》中的人格分裂等。

《火柴人》中正跪地清潔的尼古拉斯凱奇

可事實上,真的只架空在影劇作品中嗎?

就拿抑鬱症來說。

大眾的反感、他人的不理解、患者自身的無助。

已經成為一種現象,環繞在我們身邊,無法隔絕。

先說反感。

十九世紀的結核病,被大仲馬稱為「1823和1824年的一種時髦」。

現在?

「人均抑鬱症」也同樣過度消費了這種疾病。

假抑鬱的明星越來越多,有的是艹人設,有點是藉此作為翻車後博同情的遮羞布。

大眾有理由麻木、懷疑。

與此同時,真正患病的人其實不少。

肉叔身邊就有三個朋友曾受到抑鬱症的困擾。

微博上醫療類超話第一名就是」抑鬱症「,發帖量超70萬次。

因此去世的人也不在少數。

大眾一邊罵,一邊痛惜,對比鮮明,魔幻至極。

同時,抑鬱症本身常被誤以為過於敏感脆弱,他人不容易理解。

厭惡的氛圍,也加劇這種不理解。

紀錄片中有個拳擊手,患嚴重強迫症。

沒見過真實情況你大概不會信,她擦個鞋,半途手碰到鞋面,會立刻飛奔向廁所,拿兩瓶洗手液,交替著澆淋上,反覆搓洗。

你能理解她嗎?

她爸也不理解。

童年時,每天花大把時間洗澡的她,常被盛怒下的爸爸暴力關掉水龍頭。

即使奧普拉和女學生們的經歷重疊度那麼高,但她依然做不到和她們百分百感同身受。

所以——

至親尚且如此,和你經歷過同一件事的人尚且如此,更別提他人。

人與人之間悲喜本不相通。

而抑鬱症本身還有一個特點。

就是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應該患病而自責。

所以以上兩種現象,將會進一步加深患者的無助。

而且別看現在「人均抑鬱」,但真實的抑鬱症群體受到的關注……極其有限。

很多人想自救,卻因為缺乏相關指導、經濟不允許,得不到良好治療。

在不友好的社會論調下,在親朋好友的不理解下。

他們孤身面對反覆的病情,只會更加無助。

也許——

講到這,你還是覺得自己天生樂天,身邊的親朋好友沒這困擾。

那肉叔再講一個前幾天觀察到的小細節。

#妻子怕打針被丈夫打#上熱搜。

中年丈夫按住害怕的妻子接種疫苗。

但從視頻中看到,她雖然害怕,可沒亂動。

就是這樣,她還是在眾目睽睽下,被丈夫打了——

只因為她害怕。

評論區不止一個人說:

生孩子那麼痛都經歷過,打針至於嗎?中年婦女了,矯情。

甚至有人與打人的丈夫共情,換我我也打。

乍一聽,似乎沒毛病。

可是怕打針和年紀大小、是否經歷生育真的有準確的因果關係嗎?

有膽子從八十尺吊燈滑下的成龍,照樣怕打針。

生為凡夫俗子,「慫」不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嗎?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被允許害怕,不被允許有負面情緒。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敢表露得病,只因為是心理疾病。

否則就會被嘲笑矯情,否則就會被歧視懦弱。

仔細想想, 這些評論背後的心態、邏輯有什麼差異呢?

看出來沒有,。

但無論是哪種反應,都反應出來——

無視個體差異,具體情況,想當然地屏退一切負面狀態。

卻忘了。

無論是負面情緒還是精神困擾,本就不是什麼活該被指摘的原罪。

我們可以讚歎奧普拉心智強大,可抑鬱症的黑人女學生就該被一味指責嗎?

一個已生育的中年女性,怕打針就該被打嗎?

紀錄片中,NBA隨隊的心理專家有個觀點,肉叔覺得很對頭:

我們很難真的界定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臨界點,就像沒有必要去定義這是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心理諮詢——

聊個天而已。

可以舒緩大家的情緒就行。

這也是這部紀錄片折射出來的真正的光。

不僅是科普、不僅是爆料、而在於提醒你:

情緒與心理狀態無界,心理健康與我們息息相關。

所以,寬容一點——

理解心理疾病、理解負面情緒的存在,比過度批判、無腦撲殺有意義。

畢竟,誰還能保證自己沒點小情緒呢?

不用提防被別人唾棄矯情。

不必時時刻刻咬碎牙齒往裡咽。

偶爾被情緒打敗,放心痛哭一場。

都是人,誰又有資格笑你?

編輯:意安安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