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二字,是影視圈裡經久不衰的話題。最近,陶虹在接受採訪中說的一句話引起了大家關注:「不是會哭就叫好演員。」此言一出,這個tag立馬衝上熱搜第一,討論熱度持續了好幾天。
2021-06-25 11:11:19
「演技」二字,是影視圈裡經久不衰的話題。
最近,陶虹在接受採訪中說的一句話引起了大家關注:
「不是會哭就叫好演員。」
此言一出,這個tag立馬衝上熱搜第一,討論熱度持續了好幾天。
這話到底是從何說起,好演員跟哭不哭之間又有什麼聯繫?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很多人看到這句話,會下意識地把重點放在「哭不哭」上。
但話要看全。
陶虹這句話的全文是:
可見,哭還是不哭,並非重點。
重點是:好的演員要有對角色的掌控力。
在表現強烈情緒的時候,這種掌控力顯得尤其重要。
失敗的範例,就是把強烈情緒演成了五官亂飛。
這種現象在內娛裡太過常見,甚至已經可以自立門戶,開門收徒。
最近比較明顯的一個新人就是周也。
周也在《少年的你》裡面飾演魏萊,是一個有心機、狠毒的「病嬌瘋批」。
把陳念推下樓梯後的仰拍鏡頭,惡毒和輕蔑都藏在不動聲色的表情裡,看得人心頭髮冷。
必須承認,這是一次極其優秀的發揮。
但到了《山河令》當中。
她飾演的顧湘性格可愛跳脫,於是就有了各種嘟嘴瞪眼咧嘴的三件套表情包。
當然,這裡雖然有點誇張,但還算不上太差。
真正差的是《啊搖籃》。
活生生把一個抗戰年代的大小姐,演成了看著就不靈光的二愣子。
就這一個動圖裡。
海清不動聲色的一瞥,比她做了一堆表情的感染力都強。
有著同樣問題的不光是周也。
活潑可愛、古靈精怪的角色類型,可以說是年輕演員的重災區。
林允在《一吻定情》裡的袁湘琴,簡直把觀眾對於原著女主的濾鏡打碎成渣渣。
當然還有雖然不是新生代但五官的自由程度卻可以吊打新生代的。
比如我們的爽同學……
她的例子實在太多,魚叔就不一一列舉了。
不要以為這種情況是女演員的專利。
張一山童星出道,有過紮紮實實的好作品,但在《新鹿鼎記》裡也是徹徹底底的翻車。
韋小寶的滑頭、市儈,在這裡變成了猴戲一般的誇張和做作。
王鶴棣版的道明寺,非但沒有感受到角色應有的霸道、剛愎自用,以及藏在表面下的天真和敏感。
反而是擠眉弄眼,油嘴滑舌,倒像是個街溜子。
或許因為之前受到了批評,他最近在《遇龍》裡來了個180度大轉變。
從五官亂飛變成了呆若木雞,這「寵辱不驚」的表情,真是讓機器人都甘拜下風。
或許有些表情,在生活中是正常的,畢竟普通人也不會就特意去修煉所謂的表情管理。
但演員被放在鏡頭下,一顰一笑都要經得起考驗,控制五官可以說是一個演員的基本功。
像這樣的表演,眉眼之間別說帶出人物情緒的張力了,連基本的共情都無法喚醒,只讓觀眾覺得辣眼好笑。
再說比較容易出圈、經常作為演技試金石,也是陶虹在採訪裡提到的——
哭戲。
為什麼說「不是會哭就叫好演員」?
因為現在很多所謂的哭戲,表演的只是情緒,而非人物。
這個觀點,其實跟何冰在《圓桌派》上所說的不謀而合:
「現在大多數的人都在表演情緒,審美的最高標準就是男的大聲嚷嚷,女的哭哭啼啼。」
「只要演員眼淚下來,再加上音樂來個升格,這場戲就算是『到了』」。
要魚叔說,這樣的戲不但「到了」,甚至還能作為演技爆發的佐證,在微博上廣為流傳。
具體是哪些人、哪些戲,這裡就不一一列出了。
(請把保護打在公屏上!!)
其實,最近幾年越來越火的表演型綜藝,也正是體現了這種審美標準的泛濫。
競技舞臺上,要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觀眾的情緒,才能有更大的勝算。
於是大家對於演技的追求,也就變成了情緒大起大落。
不管是劇本選擇、情節設置,還是人物關係的處理。
通通怎麼催淚怎麼來,怎麼好哭怎麼來。
這樣的表演,確實保證了足夠的情緒輸出,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就獲得認可。
秦昊在節目上對於大家評判標準的總結
可是換個角度來說。
演技並不只有寒冰烈火,大起大落。
如果被「情緒化表演」綁架,又怎麼能體現出人物靜水流深的細膩內涵,和演技上厚積薄發的豐富層次呢?
優秀的演技只有一種,那就成為人物。
就像魚叔之前講到過的,吳孟達在《臭屁王》裡這場戲。
你說他是哭嗎,是。
你說他是笑嗎,也是。
就在這介乎於兩者之間的細微把握,把苦澀雜糅的心境完美傳達給了觀眾。
或者最近大火的美劇《東城夢魘》中凱特·溫斯萊特的表現。
女主離異、喪子、生活不順、工作壓力巨大。
但凱特表現的方式不是歇斯底里、哭哭啼啼。
甚至在面對心理醫生,講述兒子自殺的經歷的時候,也沒有讓眼淚喧賓奪主。
但你能從她的眉目中看到忍耐,從她的眼神中看到沮喪,從她的身型上感到疲憊。
這樣的表演可以讓人感覺人物是活的,感覺世界上真的在某處存在著這樣一個人到中年百事哀的女警。
還有魚叔剛剛介紹過的王志文,和他在《黑冰》中的這段表演。
他的毒、他的狂、他的恨、他的真,「字字」為營,絲絲入扣。
這就是表演的張力。
這種表演讓人信服,不但是人物讓人信服,而且故事也讓人信服。
甚至在劇本本身的體量不夠,對人物和情節的表達都有欠缺的時候,也能把這場戲拉起來。
這就是陶虹在採訪裡所說的「人保戲」。
要完成這種程度的演技,單單憑藉哭或者笑這種簡單的情緒表達是不可能的。
成為人物,就要揣摩人物。
不僅僅是看兩眼劇本,順一下站位,背兩遍臺詞而已。
而是像陶虹在採訪裡所說的那樣:
「要天天磨一個角色,在一個角色裡面,每一句話、每一步,甚至為什麼拿起杯子,在哪句話拿起杯子是對的,哪句話說把杯子扔下是對的,都得琢磨透了。」
說白了。
哭哭啼啼也好,大吵大鬧也好,這都是看似去往演技的捷徑。
但演技的高峰上,從來沒有捷徑。
其實關於演技的問題,魚叔之前就有聊過。
今天還想借機聊點別的。
我們總是說娛樂圈的演員們演技差,不專業。
但殊不知。
當「影視圈」變成「娛樂圈」的時候,它身上攜帶的專業屬性就已經不可避免受到了影響。
就像陶虹的這篇採訪。
魚叔本以為,會在評論裡看到身為「觀眾」的大家對於演技、人物等方面的討論和感慨。
誰想到。
看到的只有身為「粉絲」的群體在藉機用陶虹的觀點彼此拉踩,互相罵架。
「這就是在內涵A吧。」
「你直接報B的身份證得了。」
「戲保人說的就是C,自己能力不行全靠硬捧。」
陶虹的演技,原本是對於作品的詮釋,是對觀眾的交代。
但到了撕逼的粉絲眼裡,卻成了拉踩他人的籌碼。
「前輩內涵D,不躺平任嘲還在這裡跳?」
「天天營銷演技炸裂的E,敢把戲拿出來跟陶虹比比嗎?」
戰場拉開後,已經沒有人還會認真討論採訪提到的相關內容。
評論裡全是黑和反黑。
要不就是撕番位,放話術雷同的洗腦包。
下一步,就是組團去豆瓣給「對家」的劇打1星,拉低平均分。
根本不管這部劇本身的製作質量,也不管一部劇是多少人的團隊創作出來的心血。
所謂「藝術」創作,早已經在畸形的粉圈思維中被踐踏成了最不重要的那一環。
2014年播出的《戰長沙》,7年過去了評分依舊9.1,是當之無愧的國產戰爭/歷史題材的第一梯隊神劇。
但可惜的,同樣是7年過去了,也依舊逃不過成為粉圈的戰場。
最近新開播的《叛逆者》,更是爆出了「1星差評組織」。
甚至連話術都已經規定好。
當然,有踩的就有誇的。
很多劇——包括上面提到的這兩部,都能看到大量粉絲過來組團打5星。
一看評價,根本與劇情無關,與製作無關,與質量無關。
只與主演有關。
魚叔說這些,並不是想稱讚或者批評這些主演的演技。
只是想說。
對於真正的觀眾來說,根本無人在意你們「正主」是誰,也不關心你們跟「對家」的愛恨情仇。
大家希望看到的是優秀的影視作品,以及基於這些作品本身質量做出的有的放矢的評價。
誇或者罵,都可以接受。
但不論是誇是罵,都要有理有據、言之有物,而不是讓作品成了演員背後粉圈的靶子。
說實話。
在我們批評現在新一代的演員無法像過去的前輩那樣扛起旗幟,貢獻出那麼多優良作品;
抱怨流量擠佔了表演的空間,營銷淹沒了活人觀眾評價的時候。
不妨也反過來去想一想。
一個萬物皆可被粉圈借力的環境,又如何去反哺出一個更加健康的表演生態呢?
相關文章
「演技」二字,是影視圈裡經久不衰的話題。最近,陶虹在接受採訪中說的一句話引起了大家關注:「不是會哭就叫好演員。」此言一出,這個tag立馬衝上熱搜第一,討論熱度持續了好幾天。
2021-06-25 11:11:19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發現抄襲者將進行全網投訴TVB新劇《寶寶大過天》正在熱播中,這類的貼地小品劇對於觀眾而言還是看點十足的,尤其是男女主角馬國明和岑麗香飾演的新手父母,讓不
2021-06-25 11:11:08
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不少明星都送上了對父親的祝福,曾經參加過《爸爸去哪兒》的石頭也送上了自己對老爸郭濤的祝福。在第一季《爸爸去哪兒》中,石頭是一個可愛的小胖墩
2021-06-25 11:10:43
近日,多部「壓箱底」劇集都被提出來與觀眾見面,其中一部2019年拍攝的電競偶像劇,《你微笑時很美》是熱度不低,是許凱和程瀟主演,程瀟在娛樂圈本就有電競美少女之稱,出演這部劇算得
2021-06-25 11:10:07
6月24日,張馨予更新一則最新的vlog,給烈日炎炎的夏天帶來一股清涼的氣息,她直言「來給你們投喂新鮮的楊梅啦,不僅有豐富的糖和酸,還可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誰饞啦舉手看看。」視頻
2021-06-25 10:53:49
6月25日,有一位時尚博主曬出了一組歐陽娜娜的照片,並配文「歐陽娜娜穿孕婦裙出席活動,精修圖和生圖反差太大了吧,難道歐陽娜娜的美也是靠修圖修出來的?」該時尚博主的言論引起了
2021-06-25 10: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