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這個圈子的性騷擾和歧視,該捅破了

2021-06-27 07:31:05

今年以來,霸佔流量的不再只是明星。

科學家也頻頻登上了熱搜。

但有意思的是,幾乎全是男性。

這也牽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我們對於科學家的印象好像永遠都是以男性為主。

縱觀全球範圍,女性身影在科學界也十分少見。

這究竟是為什麼?

科學界的女性地位到底有多低?

今天,魚叔也想借一部紀錄片,來聊一聊科學界中的性別偏見。

網飛最新上線了一部紀錄片《科學家的模樣》

豆瓣9.2分,口碑相當不錯,非常值得一看。

這個片名的由來,暗含著一個隱喻:

如果給你一支筆來描繪科學家的模樣,你會怎麼畫?

想必絕大多數人都會先勾勒出一個男性的輪廓。

這幾乎約定俗成,是大家潛意識中都認可的觀點。

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大部分著名的科學家幾乎都是男性。

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包括生理學或醫學、化學、物理學)近600位獲獎者中,女性科學家只有區區約20人。

在上個世紀前中期甚至以前,從事科學研究的女性真的太少了。

直到女權運動的不斷推動下,女性才開始更多地投入到科學領域。

然而,即便能夠參與到科學研究,也仍然會遭到性騷擾的情況。

很多人或許難以想象,在這個匯聚人類最高智慧,引領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的神聖殿堂。

居然也存在著性騷擾,遍佈著性別歧視。

就連堂堂諾貝爾獎得主都會身陷醜聞。

先說一位叫南希·霍普金斯的生物學家。

她的學習生涯,只能用「天才」一詞來總結。

16歲便考上全美首屈一指的女子學院——拉德克利夫學院(後來被整合進哈佛大學)

之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物理學教授40多年。

在癌症相關的研究上成績顯著,備受讚譽,在業內屬於是金字塔尖的那批人。

事實上,她一開始對生物學並沒有特別的興趣。

直到大三時選了一門生物相關課程。

這門課的主講人是詹姆斯·沃森。

詹姆斯·沃森,天才中的天才。

25歲時便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從而確定了在生物學上的宗師地位,此後便一直和克里克存在於我們的生物課本中。

詹姆斯·沃森(右) 弗朗西斯·克里克(左)

在他的課堂上,遺傳學、生物分子學等這些看似枯燥的知識變得魅力十足。

南希從此下定決心,要學好這門學問——

「解釋所有生物的行為和能力」。

之後,她得到機會,開始在沃森的實驗室工作。

能夠與這樣的學術大神共事,她感到興奮不已。

但,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卻永遠地影響了她。

一天,沃森最親密的學術夥伴克里克前來拜訪。

在沃森的口中,克拉克是個比他更天才的人。

這也讓南希十分期待親眼見到這位人中龍鳳。

然而,就在她獨自在實驗室等候會見的時候,門被猛然打開了。

正是克拉克。

可他並沒有表現得像謙謙君子。

看到南希是一個人,他飛快地衝到了她身邊。

然後將手放到了南希的胸部。

這一舉動把南希嚇得呆若木雞,但好在克拉克沒有得寸進尺下去。

在那個年代,「性騷擾」一詞甚至都還沒有出現。

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種事的南希只好選擇了沉默。

而這一憋,就是足足四十年。

在metoo大潮的影響下,已經退休了的南希才敢說出這一不堪回首的往事。

這並非個例。

地質學家簡·威倫布林,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而且,她的遭遇更加可怕。

1999年,簡剛開始攻讀碩士學位,就獲得了和導師前往南極洲科考的機會。

她的導師是冰川領域的權威學者,南極的一處冰川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可他的品行卻不與學識相匹配。

雖然兩人成為「師徒」才不久,可這位導師就是沒來由地討厭簡。

先是用「蕩婦」「妓女」「淫婦」等侮辱性詞彙稱呼她。

後更是把調戲、侮辱簡當成了一種樂子。

他會在簡上廁所的時候向她扔石子。

還故意把火山灰吹進簡的眼睛裡。

甚至有一次直接把簡從山坡上推了下去。

……

在冰天雪地之中,一個聲名顯赫的男性科學家就這樣欺負一個無辜的女學生。

可謂是壞事幹盡。

為何她們不反抗呢?

很簡單。

她們想,但她們不敢。

因為她們知道自己的未來就是掌握在這些施暴者手中。

對方可能只需一句話,自己的科研夢想就走向了終結。

在科學界,女性比我們想象中弱勢得多。

而除了會遭遇欺辱、騷擾以外,還有一個驚人的事實是——

不少女性科學家的成就被忽視,甚至被佔有了。

就拿前面提到的沃森來說,雖然他沒有像克里克一樣受到性騷擾指控。

但他同樣是性別歧視大軍的一分子。

在發現DNA結構這項偉大工程中,其實還有一名叫做羅莎琳·富蘭克林的女科學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是她率先拍出了 DNA 結構衍射圖譜。

羅莎琳·富蘭克林

沃森和克里克正是藉助富蘭克林的成果才做出了進一步的研究。

可沃森卻只是在論文中略微提及了富蘭克林。

在後來的自傳中更是對其萬般詆譭。

富蘭克林的貢獻就這樣「被忽視」了。

而更讓人感到氣憤的,是女性科學家的成就「被佔有」。

這就要提到諾貝爾獎史上一件最大的醜聞。

通過NHK的紀錄片《女性天文學家與脈衝星之謎》可以詳細瞭解這一故事。

1965年,年輕的喬瑟琳·貝爾來到劍橋大學。

在天文學家安東尼·休伊什門下攻讀博士學位。

喬瑟琳·貝爾

休伊什的團隊在業內屬於頂級,他們擁有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來觀測宇宙。

由於計算機在當時還不普及,觀測和記錄的工作落到了還是學生的貝爾頭上。

她當時記錄所用的圖紙,一天就能堆到30米高,可見工作量之大。

而貝爾正是在繁瑣的記錄中發現了一絲不尋常。

這是一種不為人知的電波,它總是準確地以1.34秒的頻率發射著,非常神奇。

貝爾馬上向休伊什報告了這一情況,可保守的休伊什覺得它只是人為製造的干擾。

但貝爾並不認同老師的結論,她決定繼續觀測下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接二連三地發現了更多類似的電波,並對每一個都做了精確的記錄。

面對大量數據,休伊什不得不重視起貝爾的發現。

在後續的研究中,他推斷這一脈衝信號來自距離地球大約2300光年的神祕天體。

1968年,貝爾和休伊什成功發表了發現脈衝星的論文。

這一發現轟動了整個科學界,被譽為20世紀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另外三個是星際分子,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休伊什也憑藉該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次頒獎意義非凡,因為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獲此殊榮,對天體物理學的發展十分利好。

但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因為作為第一發現者的貝爾居然被完全排除在外了。

也因此,這次諾貝爾獎被稱為「沒有貝爾的諾貝爾獎」(The No Bell - Nobel Prize)

造成這一不公平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是因為貝爾當時的身份只是個學生,學生的成果歸功於老師,這是科學界的一大潛規則。

其二就是令人深惡痛絕的性別歧視。

當貝爾和休伊什共同面對記者時,休伊什被問及的都是學術問題,而貝爾被問到的則是各種八卦。

「個子有多高」「曾經和幾個人交往過」……

諸如此類。

很多人打心底就沒覺得貝爾是個科研工作者,更別說是一個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但即便如此,貝爾仍然以德報怨,沒有對自己的老師或是諾獎委員會發過一句牢騷。

只能說,諾獎沒有認可她,是諾獎自己的損失。

這,便是女性科學家的現實。

性騷擾這樣的外顯型性別歧視固然可怖。

但真正使得科學界被男性掌控的,還是那些花式的內隱型性別歧視。

它可以是獎項上的故意不認可。

也可以是日常工作時的排擠。

比如看見是女科學家的郵件就不重視,研討會上邀請女科學家卻不給發言機會等等。

甚至,它大多數時候就是在無意識中產生的。

在《科學家的模樣》中,就還介紹過這樣一次實驗。

研究人員準備了兩份學生簡歷,內容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是一份性別是男,另一份是女。

然後將它們分發給各個大學的理工科教員,讓他們評估這位學生是否有能力參與某個項目。

反饋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女學生獲得的評價比男學生要低得多。

這實在令人費解。

科學家,作為一種職業,應當只與科研能力掛鉤,和性別有哪門子關係?

但事實卻是,它成了行業准入門檻之一。

顯然,在名為科學的「冰山」之下,藏匿著的偏見並不比其他領域少。

我們能夠看到,女性科學家的地位仍然亟待提高。

一方面,女性科學家自己應當勇於發聲。

比如說南希就是極好的榜樣。

她不僅沒有畏懼諾貝爾獲獎者的威名,勇敢地說了出來。

還團結了一批有相似經歷的女性科學家,先是在麻省理工內部向校長倡導改革。

繼而讓這種呼籲性別平等的風潮席捲了全美的高等學府。

另一方面,社會各界也需要加大重視的力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一個國家想要科技發展得好,女性的科研力量絕不容忽視。

其他人雖然無法參與到實際的科研工作中去,但可以從別的方面給予她們支持。

比如影視工作者,就可以進一步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並呈現給觀眾。

2016年的電影《隱藏人物》就聚焦了美國載人航天曆史上三位不知名的女科學家。

因為女性,因為有色裔,使得她們處處遭遇偏見。

雖然她們的工作無比重要,卻仍不被允許出席會議,甚至上個廁所都會被歧視。

但在最後,她們還是用獨到的智慧和兢兢業業的態度征服了所有人,更征服了宇宙。

而這樣的故事,魚叔相信我們也一定拍得出來。
畢竟,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的,就是一名女性科學家,
屠呦呦

在神州大地,還有太多太多女科學家的故事值得去書寫。

她們的名字,值得被更多人記住。

近的有李蘭娟院士。

自疫情以來,73歲的她便奔赴第一線,和鍾南山院士一起為大家構築起了生命的防線。

還有,黃偉芬工程師。

她是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之一,負責航天員的培訓,從「神五」到「神十二」,已經成功將1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遠的有林巧稚院士。

她是我國第一位女院士,我國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一生接生過5萬多名嬰兒,就連袁隆平院士都是她親手接生的。

還有何澤慧院士。

她不僅是錢三強院士的夫人,更是享譽世界的原子物理專家。

……

等等等等。

若她們的事蹟被埋沒,將會是你我每一個人的遺憾。

所以,一定不要讓性別成為科學發展路上的阻礙。

唯有性騷擾無所遁逃。

唯有性別歧視失去溫床。

唯有隱藏人物不再隱藏。

科學才能變得足夠完整。

也正像《科學家的模樣》中的一句話:

「如果沒有女性,那就會失去一半出色的人才。」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